其他

张小龙、罗振宇非常推崇他的书,但他没有特别想见的中国企业家

2017-07-21 陈璐 中国企业家杂志

KK是一个爱憎分明的老先生,虽然很犀利地指出他认为中国科技产业的不足,但也毫无保留地赞扬了中国移动支付领域的蓬勃发展。

/

文|陈璐    



很多人不知道,参加张小龙的面试,有一个必过的秘诀,那就是告诉他,自己看完了《失控》这本书。

 

张小龙曾说,“《失控》我给很多人推荐。这本书很厚,所以很多人都没有耐心看完它,我自己也是,可是如果我们面试一个大学生,他告诉我他看完了这本书,我肯定就录用他。”

 

张小龙还说过,不读《失控》的产品经理,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所以,在微信团队广州研发中心,产品经理们几乎人手一本《失控》。

 

《失控》是一本1994年出版的书,作者是个美国人,叫凯文·凯利之手,他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现在,中国的粉丝们亲昵地称呼他为KK。

 

书中预言了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双赢、共生、共同进步、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当今科技潮流。

 

当中企哥问KK是否知道微信创始人对他的著作的推崇时,他“哇哦”地表示了惊讶,“我并不知道。”

 

随即他表示“我很荣幸张先生觉得我的书这么重要,我也很骄傲年代如此久远的书对现今仍然十分有用。”

 

“我使用过微信,它比Facebook更复杂,像一个生态系统。”

 

在腾讯内部的演讲中,张小龙反复提及《失控》启发了他的产品观:不与用户产生互动的产品,是失败的产品。产品规则越简单,才越能让群体形成自发的互动。产品上线后,就有了自己的生命,会自己与海量用户互动,最后会互动出什么结果,是产品设计者不能控制的。

 

张小龙谈到的群体效应就是KK在书中指出的蜂群思维,它会产生“卡夫卡式噩梦”的效应。

 

KK坦言,《失控》最早在美国出版的时候,反响平平,也许是书中的观点太过超前,把复杂的科技和蜂巢以及昆虫相比喻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很难理解。但2010年在中国的出版却恰逢其时,彼时互联网已经兴起,书中提到的诸多概念如社交媒体、开源、P2P正和互联网的发展步调吻合,立刻戳中了互联网界的兴奋点,《失控》随即风靡中国互联网圈。

 

从微信的整体构架的角度来看,《失控》的确能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失控》的核心理论是“去中心化”。KK认为,去中心化、流体化、移动化,这三个主要趋势在过去20年发生了,并且在未来20年很可能继续。巧合的是,微信都符合这三化,所以威力也最大。

 

按照张小龙的逻辑,实际上也是如此:纵使微信的功能很多,但他们都是分布式的,微信并没有提供一个中心的流量入口。微信的各种功能基本是互不影响的,都是以插件的形式存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开关。没有关注公众平台时,压根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样微信的适应能力显著增强,即使在低层级的大故障,在高层级的微信上也只是小故障而得到抑制,减少了对微信的损害,它仍可以服务大部分的人群。

 

而目前用户常用的“摇一摇”和“扫一扫”以及类似的行为,都是把手机变成了手的衍伸,这也印证了KK书中“机器生物化”的论断。

 

另外,分布式的微信是可进化的,《失控》也有“共同进化”的相关描述。每个构件(插件)在经历着人群、时间的迭代进化,进而孕育着更好用的微信,这也是互联网时代迅速迭代的精髓所在。

 

所以KK在谈到这本著作时流露着自信:“重读《失控》,我或许可以按照我的理念增添更新更好的例子,但是我并不觉得我的观点还有哪些需要提高的地方了。”

 

 

与《失控》不一样的是,KK在20年后发行的新书《必然》,一开始就有一个中国的大v倾力推荐,这个人叫罗振宇。

 

罗振宇一直是KK在中国的忠实信徒和思想的布道者。当他听说KK的新书《必然》由东西文库翻译,即将出版,他立即举手强烈要求在罗辑思维首发,“合作方说什么我们都答应”。

 

罗振宇慷慨激昂地写到:

 

“为什么我们这么看重凯文·凯利?

因为他对这一代中国互联网人的启发实在太大。

是他第一次在《失控》中提示我们——

要用生物学而不是机械学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

是他第一次在《科技想要什么》提示我们——科技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

而在新书《必然》里——凯文·凯利全面介绍了这个新物种的基因特征、所思所想、行为规则和未来走向。

换言之,他预言了未来30年哪些领域会出现重大的财富机会。”

 

经过艰难的争取,《必然》在2015年11月6日在罗辑思维全球首发。图书上架几天,已经有13万人购买,成为罗辑思维微店最畅销的书籍之一。

 

罗振宇是如此推崇他的人生导师,在他和Papi酱传出“世纪合作”新闻时,网上疯传的他与Papi酱的合照中,这位2016年第一网红便手持着KK《必然》这本书,这显然是他的主意。

 

在罗辑思维发行《必然》后的次年6月7日,这本书才在美国发行了英文版。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发行次序,KK表示“因为我们在中国粉丝更多。”他的首部科幻漫画作品《银带》众筹出版时,在中国的1000位粉丝募集了30万人民币(折合美元4万6千多),而在他所在的美国本土,只有720名粉丝贡献了4万2千的美元。他还经常在社交媒体上感叹在中国的读书签售会上“有很大一群人”。

 

《必然》这本书的销量超越了KK以往的著作,是他第一本被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评为最畅销书籍的图书,这和这本书迎合了当下最热的互联网话题有关。而且比起《失控》稍许的艰涩难懂,《必然》更像是一本面向普罗大众的畅销书,预测了12个未来30年互联网的大趋势。

 

“我想通过这本书使读者信服这些趋势是必然的,我们需要明白如何和它们一起工作。”

 

 

从上可看出,KK几本著作和预测似乎都能在中国找到落地的实例,或是给人以深思和启迪。KK也曾多次到访中国,并与马化腾、王小川、李开复等中国企业家有过对话,那么KK是怎样看待对他喜闻乐见的中国科技圈呢?

 

上一次KK在中国社交媒体被大面积刷屏是在今年4月份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网红美女机器人佳佳同框对话。可能因为远洋通话信号不佳,那次对话中断和不畅的次数非常之多。在对话后KK耿直地在社交网络上表示,“佳佳还远不及Siri或亚马逊的Alexa。但是我相信她一定会进步得很快。”

 

在那次对话后KK又马不停蹄地应邀出席了五月份在浙江举行的第四届机器人峰会并参观了宁波奇点机器人体验馆。“体验馆里展出的主要是帮助制造业工厂生产的机器人手臂,而不是完整的机器人,而且没有消费领域的机器人。他们在制造可以完成复杂动作的机器手臂上非常成功,但是和这些商业应用相比,他们花在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够。”

 

他建议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应该多多尝试新的东西。花更多的钱投资在纯粹的、没有目标的院校研究上,这样才能有所创新。“因为如果有目标的话,你只会想要去最优化你已经知道的,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你才能有开放式的发现,冒险和大胆的事情。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在不知道目标的情况下进行大笔投资。”

 

而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初创公司而言,他指出了一条出路:“很多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是通过神经网络(neuralnet)实现的,这需要很多数据,科技巨头诸如百度、阿里巴巴、谷歌、微软、亚马逊拥有庞大的数据库,所以成为领先的公司。但是我们知道人类认知并不需要很多数据,所以如果有一家人工智能的初创公司可以通过少量的数据组来实现认知能力时,现在科技巨擘的垄断会被颠覆。”

          

KK是一个爱憎分明的老先生,虽然很犀利地指出他认为中国科技产业的不足,但也毫无保留地赞扬了中国移动支付领域的蓬勃发展。

 

“我看到现在中国有很多年轻人都用支付宝、微信支付,但是美国却远远落后。”

 

根据FT中文网报导,市场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移动支付的规模是美国的近50倍。而且在增长率方面,中国也完胜美国。Forrester预计,2019年美国移动支付总额将是2015年的2.6倍;而据艾瑞咨询预计,同期中国的移动支付总额将增长7.4倍。

 

KK认为这是跳跃式发展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美国信用卡很普及而且方便,所有没有用移动支付的需求。但是中国却没有相应完善的信用卡体系,所有更方便创造新的系统。

 

“美国虽然最终会和中国一样,但是过程会非常缓慢,一部分美国人现在甚至还仍然使用支票。或许这个过程需要10年的时间,等到一些老年人死亡。”

 

 

KK现在的生活或许用几句白描可以概括:像一个遗世独立的修道士一样长居在硅谷湾区一个小渔村的半山腰的木屋里,过着非典型硅谷人的生活,偶尔在曾任主编的《连线》杂志上写几篇专栏。

 

虽然在一些粉丝心中,KK是神一般的存在,但在预测上KK仍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失手的时候。例如网络上有一张疯传的KK的照片,是在1989年还是位青涩青年的KK在尝试VR眼镜的场景。KK在试戴时颇感震撼,久久不能自已,大胆预测这会在5年内风靡。但是现在看来事实不是这样的。

 

非码农出身、又不在互联网公司任要职的KK能够得到众多科技界人士认同的深层次的原因或许便是——对科技所蕴含的人文因素的深刻把握和阐释。

 

乔布斯曾说苹果是技术和人文的结合。张小龙在知乎上解释这一观点:技术满足需求,人文构造体验(体验达成品牌)。

 

马化腾这样评价KK,当我们看到他的一些论著,我们感觉到他是从高空去俯视整个格局的发展,可以观察到河流的走向。

 

在最后,中企哥问,“你最想见的企业家是哪一位呢?”

 

KK给了一个在记者看来有些荒诞但是颇有深意的答案。

 

“托马斯·爱迪生。”

 

“为什么?”

 

“因为他发明了许多东西,而且开创了很多先河。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第一个以研究为基础的商业模式。”

 

从这个答案不难看出KK对科技产业中基础研究的重视和推崇。

 

“中国的呢?”

 

“还没有特别想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