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资本+科技有没有搞头?这家公司的答案是今年上半年净利润434.27亿

2017-08-18 王博 中国企业家杂志

早在2013 年的元旦致辞中马明哲就提出了“科技引领金融”的理念。

/

文 | 《中国企业家》记者 王博  编辑 |  米娜  

 

2017年8月17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集团”,股票代号:香港证券交易所2318,上海证券交易所601318)公布了2017年中期业绩(截至2017年6月30日止)。18日下午2点,平安集团核心高管分别是于上海、香港两地接受媒体群访。

 

2017年上半年,平安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34.27亿元,同比增长6.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4,257.80亿元,较年初增长11%。

 

其中,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同比强劲增长46.2%;平安产险的原保费收入为1,034.43亿元,同比增速为23.5%,市场份额提升1.5个百分点;陆金所控股实现盈利,上半年财富管理交易量同比增长65.0%,机构间交易量同比增长45.4%。

 

打通协同效应

 

平安集团2017年半年报在寿险、产险等传统业务上的增长,与其一直的经营模式:围绕一个客户、提供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离不开。平安通过后台IT技术,把用户在银行、保险、理财的帐户打通,并推出平安一帐通平台,让所有的金融服务,包括围绕“医、食、住、行”展开。不仅如此,在陆金所、平安好医生上都会有平安的保险理财产品进行打通与展示。中报显示,平安集团上半年有1800万的新增客户,其中36%左右来自互联网客户,而一年前这一数字是22%。

 

在寿险方面,平安寿险会依托集团资源,匹配平台方主营业务,来挖掘特色场景。如和平安好医生步步夺金板块匹配,推出运动意外险;在医生问诊板块推出互联网门诊险等。2016年9月,平安人寿引入“产品+健康”理念,推出“平安福+平安RUN.健行天下”,以寿险保障类产品为基础,向上游的健康预防以及下游的医疗服务延伸。打破了传统保险产品固定费率、固定保障、无法细分人群的老模式,引入“精准定价”。

 

除了一帐通,平安寿险还有自己的APP产品金管家。金管家目前注册用户数1.5亿,引入多种平安产险、养老险及健康险的相关产品。客户可通过金管家App以及平安集团任意门链接入口进入平安旗下其他专业公司的线上平台,选取相关金融服务。

 

由于对个人客户价值不断挖掘,2017年上半年,平安的个人业务利润贡献达346.26亿元,占比79.7%,同比提升21.1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6月30日,平安集团个人客户数达1.43亿,较年初增长9.3%;集团客均合同数2.28个,较年初增长3.2%;集团实现客均利润241.66元,同比增长18.5%,而平安集团在互联网上的业务创新也有了较大增长。

 

金融科技走向前台

 

平安的综合金融战略与零销业务可以取得快速发展,与在金融科技的布局分不开。平安集团负责金融科技业务的首席信息执行官陈心颖曾在采访时表示,平安集团每年在科技领域会投入70亿元。主要用于通过移动互联、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优化客户体验。通过平安集团主账户整合金融、健康、生活3 大类账户,以整合金融账户为切入点, 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平安集团子公司如果对IT建设有需求,都是直接和陈心颖的团队沟通。当然一个金融集团要服务将近4 亿的互联网用户和1 亿多集团客户,不仅要做到金融级别的稳定持续运营,还要做到互联网级别的体验和效率, 平安的金融科技团队长期面临严峻挑战。但是,如果把这些在金融科技领域的解决方案输出对于平安集团来说,又是一个核心竞争力。截至2017年6月30日,平安的专利申请数高达1,458项。其中,人脸识别技术以及图像定损技术更是业界领先。

 

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在发布会上表示:“平安正在从资本趋动向资本+科技双向趋动转型,正在向开放平台、开放市场转变。除了资本盈利,还要做到技术盈利。”

 

其实,早在2013 年的元旦致辞中马明哲就提出了“科技引领金融”的理念。由于在内部做互联网金融和移动医疗都不太成功,马明哲才决定把走出平安集团内部的局限性,开始携手金融同业伙伴,打造更加开放的平台。如陆金所、平安好医生、甚至金融一账通,都是分别从股权、业务合作层面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态度,与同业合作。

 

今年,陆金所已经在新加坡设立分公司,业务走出了国门。作为平安集团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陆金所的走出国门和中国网贷公司在纽交所上市性质不同。中国网贷公司虽在纽交所上市,但是业务主要还是在国内,而陆金所却已经在新加坡搭建了新型国际化的交易平台——陆国际,主要开展国际业务合作,这项国际业务也对计葵生的团队是一个新挑战。就在陆金所公布落户新加坡之前,团队还在加班加点,所有的流程与产品设计都要符合新加坡当地政策的规定,相当于原有在国内的每一个流程与规范都要重新调整。

 

从刚刚公布的财报来看,陆金所已经告别亏损,首次实现盈利。但是关于陆金所未来的上市计划,平安高管团队并没有给出回答。

 

人才内外结合

 

这次半年报发布会现场的问题,几乎都由平安不同业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回答。平安银行董事长马明哲几乎没有回答任何问题,除了有记者提问到,平安的股价估值,以及平安集团的海外投资配比。马明哲表示平安的海外投资一直处于谨慎态度,未来也会如此,目前平安的海外投资占总营收的2%,而去年为6%。

 

近半年来,监管层一直对金融机构的海外投资过于敏感。而马明哲也于不久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个人署名文章,主要讲了平安的风控与金融科技创新。

 

从几年前开始,马明哲就有意让平安各大核心业务部门的高管在发布财报时接受媒体采访。在2017年初平安发布2016年全年报时,马明哲就在媒体问答环节,对着向不断向自己提问的记者说:“平安的各业务部门高管很专业,希望记者多向他们提问。”

 

明年是平安集团成立30周年,无论是引进摩根大通作为股东,还是引进麦肯锡的高管。甚至到现在,引进的陆金所的老大计葵生、还是韩国高管赵容奭。平安集团的外援高管在这家公司的每个转型时期,大都发挥了自己的历史作用。

 

2017年5月,著名银行家、前花旗全球零售银行总裁JonathanLarsen(中文名:罗中恒)加盟平安,担任集团首席创新执行官,并任中国平安全球领航基金的董事长兼CEO。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中罗中恒表示,将负责平安集团创新战略的研究、投资、引进、孵化及管理,并将重点关注与集团主营业务方向相关联的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医疗健康科技的引进,构建优质的业务创新平台和先进的商业模式,帮助平安巩固及发展上述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

 

一边是引进外援,一边是对本土干部下大力气培养。其实,早在引入麦肯锡之前,平安集团在95年前后曾经大量派本土人员国外知名保险公司学习。但是,一是培养时间短,二是效果也并不明显。所以才开始大量引进外援。现在,平安的高管团队有60%都来自国外。从职位可以看出,平安集团对于引进的外援高层给予充分的信任,他们担任的都是核心岗位。而平安本土高管也在和这些老外同事的交往中,变得更加国际化与标准化。据悉,平安集团对于创新业务成果有清晰目标;对实现该目标有明确的KPI 设置;集团层面的PMO团队也会协调推进项目落地成长。

 

平安集团除了马明哲、孙建一、李源祥等这些元老是60后,平安很多主要业务部门的经理级岗位都是70后。用平安集团副董事长孙建一的话来说,平安集团还是有“传帮带”的传统,老人带新人。但是,也可以看出,平安集团新一届高管的团队组建已经基本完毕。现在平安集团负责金融科技业务的首席信息执行官陈心颖、负责普惠金融业务的平安普惠董事长兼CEO赵容奭、CFO姚波都是70后。

 

2017年6月末,平安集团内涵价值已经达到7397亿元,较年初稳步增长15.9%。几年前很多人就会问,马明哲什么时候退休,也有对未来平安接班人的无限猜想。但是,从马明哲对平安的人才布局上可以看出,马明哲对于未来平安接班人的选择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