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时隔17年,美联储再启“缩表”!释放啥信号?对全球市场有何影响?

2017-09-21 中国企业家杂志

美联储继续保持加息节奏的概率仍然很高。

/

文|连俊 高伟东    编辑|杜秀萍  

来源|经济日报(ID:jjrbwx)


当地时间9月20日下午两点,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本年度第六次议息会议声明对外发布。美联储维持目前1.00%至1.25%的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不变,从10月开始缩减规模达4.5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以逐步收紧货币政策。据统计,美联储上次开启“缩表”是在2000年,时隔17年,其再次重启“缩表”,背后有何缘由?此举对全球市场又有何影响?经济日报记者为你解读~


什么是“缩表”?


所谓“缩表”,是指美联储缩减自身资产负债表规模,这将推高长期利率,提高企业融资成本,从而令美国金融环境收紧。可以说,“缩表”和加息一样,都是收紧货币政策的一种政策工具。

 

1920年以来,美联储共计6次缩表,基本对应世界大战停战或经济危机风险解除后的1~4年,时间持续1~2年,规模2%~15%,且缩表过程中同时连续降息或加息。



美联储缘何开启“缩表”?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美联储不仅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接近零的超低水平,又先后通过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购买大量美国国债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大幅压低长期利率,以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刺激美国经济复苏。过去九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膨胀近五倍,从危机前的约9000亿美元增至目前的约4.5万亿美元。

 

在美联储庞大的资产负债表中,美国国债占比52%,规模为2.46万亿美元,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占比37%,规模为1.77万亿美元,另有约11%是逆回购协议,还有不到1%的联邦机构债券以及央行间流动性互换和贷款。


美联储缘何十月开启“缩表”?据《华尔街日报》报道:


首先,美国经济现在更加稳固。美联储在过去两年四次上调短期利率,考虑到借贷成本已经安然处在零水平上方,美联储已做好准备,退出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而采取的空前举措中最后一大块内容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次,美联储的庞大资产已成为政治负担,批评人士对美联储在危机时期的实验性救助举措表达了不满。其他人士称,美联储为支持住房市场而购买抵押贷款证券的做法属于财政政策范畴,而财政政策最好交给美国国会议员来制定。

 

第三,今年十月开启“缩表”也可以打消金融市场对美联储计划如何处理其资产负责表的疑虑,尤其是眼下还面临另一个不确定因素,即美联储领导层即将换届。未来一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将有机会提名美联储理事会七名成员中的五人,包括美联储主席和副主席人选。如果美联储现在就能对“缩表”方案达到一致,在执行上没有异议,那么未来的美联储新领导层将很难对“缩表”的相关决策做出改变。



“缩表”具体如何开展?


FOMC第六次议息会议声明指出,美联储将按照今年6月14日公布的关于“缩表”的“原则和计划”进行。按照该“原则和计划”,“缩表”将小规模起步,逐渐加大缩减力度,即从最初的每月减少100亿美元,一年内扩大至每月减少500亿美元。

 

在缩减额度上,对美国国债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区别对待:最初将每月减少美国国债本金再投资额度60亿美元,随后每三个月扩大一次削减规模(60亿美元),在12个月内将削减额度扩大至300亿美元;最初每月减少投资于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本金40亿美元,而后每三个月扩大一次(40亿美元),最终每月缩减扩大至200亿美元。

 

按照美联储的设计,今年10月13日开始减少购买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减少购买美国国债的行动将从10月31日开始。美联储希望今年十月开启的“缩表”能够“平淡如水”,避免干扰市场,不再出现2013年“削减恐慌”时的情形。


“缩表”透露美联储坚决回归货币政策正常化


通过“缩表”这种方式,美联储可以卖出国内资产,收回过去9年投放在市场上流通的美元,实现对基础货币的直接回收从而实现货币政策正常化。相对于提高利率,“缩表”更为严厉。这展现出美联储推动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的坚决立场。


 

这种立场从本次会议公报内容和美联储主席耶伦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回应就能看出端倪。一方面,在近期经济数据偏弱和飓风灾害席卷美国的情况下,美联储仍坚定地为“美国经济温和增长”这一结论背书。耶伦“认可经济表现良好”,而美联储的声明虽然承认“最近几周袭击德州和佛罗里达州的飓风造成重大影响”,但仍强调“风暴不可能实质性改变全国经济中期的走向。”另一方面,虽然美联储承认通胀数据仍处低位,但是加息的节奏仍未受到较大影响。从反映美联储官员利率预测的点阵图来看,年内可能还要加息一次,而明年或将加息3次。一边开启“缩表”,一边继续加息。这也正如耶伦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表述的那样,“坚决捍卫撤除宽松立场。”


“缩表”符合预期,全球市场反映平稳


美联储在收紧货币政策的政策预期指引上应当算是比较成功的。“缩表”的风声早早放出。今年6月的货币政策例会后美联储还公布了“缩表”计划细节,这都让市场提前有了心理准备,因此政策公布后并未对市场产生较大冲击。

 

截至当天收盘,纽约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19%,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上涨0.06%,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0.08%,整体反应较为平静。



风险仍需警惕,提防“温水煮青蛙” 


对美联储此次传递出的坚决回归货币政策正常化的信号需加以重视,美联储继续保持加息节奏的概率仍然很高。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对全球市场产生的影响很有可能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来实现,由此带来的风险不能不高度警惕。

 

一方面,货币政策正常化带来的全球流动性持续收缩,将对全球资产价格产生抑制作用。过去9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采取了持续的宽松货币政策。这虽然对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造成了债务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主要国际金融机构和美联储的有关官员在多个场合都曾表示,“长期维持过低利率会加大未来的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风险”。因此,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有可能对美国乃至全球高企的资产价格产生抑制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到,欧元区货币宽松步伐也已出现转向,对欧元区退出量宽的预期正在增加。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一旦同步收紧,产生的叠加效应对全球资产价格的影响不容忽视。


 

另一方面,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会产生极强的外溢效应,冲击全球金融市场。由于美元在全球金融市场处于主导地位,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缩往往会在全球范围引发危机。从历史上看,无论是1982年的拉美债务危机,还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无不与美元指数大幅上涨密切相关。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数据,2015年至2016年,仅仅是两次加息和由此产生的预期,就令超过70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美国。随着美联储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降低,资本流回美国且利率上升,外债余额大、国际收支存在逆差、外汇储备不足的国家发生债务危机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值得关注的是,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不能忽视。今年二季度之后,美元指数短暂走弱使得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资本外流压力略有缓解,但不能因此放松对有关问题的警惕。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将冲击有关国家汇率稳定,带动跨境资本向发达经济体回流。比如,在美联储缩表的“靴子”正式落地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9月21日早盘在岸和离岸市场一度双双跌破6.6,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需要认真审视可能面临的资本外流风险,以及由此给本国及周边区域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值班编辑:刘佳玲

审校:牛雪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