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婴儿在中国诞生?!修改基因真能逆天改命?全网炸了!

钱江晚报 2018-12-15


今天,全网炸了

据人民网报道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出生了



微博热搜显示此话题“沸”



据人民网深圳今天报道,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深圳科学家贺建奎


贺建奎对这对婴儿的介绍
视频戳↓↓

据梨视频


据悉这次基因手术修改的是CCR5基因(HIV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使用的基因编辑技术为“CRISPR/Cas9”技术。


据报道,这次编辑峰会于2018年11月27—29日由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和香港科学院在香港联合举办。贺建奎将在峰会现场展示他领导的项目组在小鼠、猴和人类胚胎的实验数据。在50枚人类胚胎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未发现脱靶现象;而所有人类正常胚胎里面,有超过44% 的胚胎编辑有效。贺建奎还展示此次基因手术婴儿脐带血的检测结果,证明基因手术成功,并未发现脱靶现象。他表示,结果仍然需要时间观察与检验,因此准备了长达18年的随访计划。


这个消息引起了不少的争议

朋友圈及微博都刷屏了



@失眠中的小艾viola:人体实验,天哪,伦理怎么过的


@慕星雨Sara:觉得并没有什么可庆贺的,能避免脱靶吗?修改了CCR5后对CCR5发挥的其他功能有没有影响,这两个孩子以后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都未可知,这种实验简直可怕至极,怎么通过的伦理?


@上官就是我啊:超级人类诞生


@红黄蓝下的噩梦:这种研究如果继续在真人身上实验,感觉像慢慢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我们为潘多拉的美貌所吸引,却忽视了偷偷散发的灾难


通过基因编辑,这两名婴儿的CCR5基因通过人为,发生了永久的变化。他们对HIV病毒可能有了天然的免疫力。但他们的其他生理功能,是否会出现变化?对于坊间出现的疑问,南方科技大学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称,贺建奎目前在境外,没有办法接受采访。

1

背后支持机构浮现“莆田系”身影


记者就部分媒体公开的这项实验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表书留意到,贺建奎这项研究提交审查的医学伦理委员会,系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




媒体在网上披露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表


据此前一名曾在医学伦理委员会担任委员的专家向记者表示,按照此前惯例,像基因编辑等技术等临床研究,实际上是不需要向卫计部门进行报备,只需要医院内的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即可。


那么这个“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到底是怎样的机构?记者通过天眼查查询了解到,该医院系由贵阳和美妇产医院有限公司(下称贵阳和美妇产医院)控股92%,记者发现,贵阳和美妇产医院是和美医疗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全资孙公司,而和美医疗管理咨询分别由两家港资企业和美医疗集团有限公司及锐昌有限公司进行控股。


记者还了解到,和美医疗集团旗下有港股上市公司和美医疗,据该公司2018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营收为5.08亿,净亏损2691万元,另外记者还从财报中了解到,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与广州女子医院存在关联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通过天眼查等资料查询了解到,上述公司高管、法人均指向一名名为“林玉明”的人士,资料指出其系和美医疗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担任董事长、高管、法人的医院及投资机构共计27家,而记者通过过往公开资料发现,林玉明系国内民营医院“莆田系”的代表人物之一,并被媒体称为“莆田系第二代”。记者留意到,林玉明其所担任法人及高管机构面临的法律诉讼为199条,法院开出公告共计36条。


2

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

否认基因编辑婴儿和该院有关


今日下午,上个月刚刚从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离职的医务部主任秦苏骥对记者表示,根据申请书显示的时间,其当时还在医院任职,同时他也是伦理委员会成员,但是他并没有印象,医院开过这个会议。作为伦理委员会成员,他的签名没有在申请书上。


秦苏骥介绍,他特地去找了上面有签名的前同事了解情况,几名前同事表示,自己并没有签过这张申请书,也没有印象召开过有关这个项目的会议,签名可能是伪造。


“我一点不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秦苏骥表示,以他当时在和美妇儿科医院当时的职务,如果有这个事情,他应该要知晓的。同时,医院伦理委员会除了医院内部人员,还有法律界人士、社会界人士共同组成,但是这张申请书上,并没有看到法律界人士、社会界人士成员的签名。


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总经理程珍介绍,这个实验不是在和美妇儿科医院做的,孩子也不是在和美妇儿科医院出生的,至于网上流传的那张申请书,医院也不了解情况,目前正在调查核实。到时候有新的情况会告诉大家。


不过相对于深圳和美方面的回应,记者通过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却发现相关试验的备案文件,其项目名为“HIV免疫基因CCR5胚胎基因编辑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即本次通过基因编辑诞生的免疫艾滋病婴儿项目,而在伦理委员会一栏上,记者看到批准本研究的伦理委员会,是“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伦理委员会”。


既然项目是在深圳和美医院伦理委员会进行批准,且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备案公示,但为何深圳和美医院却对此“不知情”?记者向该项目的覃姓注册联系人进行致电及发送求证短信,但截止记者发稿前,对方仍未就相关问题进行回应。


同时记者了解到,深圳市卫计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没有接到该项目报备,目前卫计委正在对此事进行核实。


深圳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主任杨峥嵘介绍,这个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还没有经过充分证实。但是,理论上,父母都是艾滋病患者也可以生健康孩子。最简单的方法是,双方都进行成功的抗病毒治疗,达到病毒抑制,就有很大几率生健康孩子。如果不放心,还可以通过体外“洗精”+试管婴儿技术生孩子,不过这个技术国内比较难操作。



钱江晚报评论员李晓鹏:

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

人类需警惕“技术报复效应”


11月26日,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了。这是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双胞胎,在受精卵时期,通过基因编辑手术,对他们的一个基因进行修改,能够关闭致病力最强的HIV 病毒感染大门,使病毒无法入侵人体细胞,即能天然免疫HIV 病毒。


自从人类科学进步进入到基因领域,就拥有了造物主的能力。对于这样创造或者毁灭一个物种的能力,人类应当保持谦卑的态度,小心翼翼进行探索。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的已知总是远远小于未知。我们自以为能够掌握某种科学技术来改变世界,却常常被随之而来的后果打脸。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爱德华•泰纳指出,技术具有极大的“报复效应”。报复效应与副作用不是一回事,比如抑郁症可以通过抗抑郁药得到缓解,但服药之后容易引起腹泻,这是副作用。但患者一旦开始服用抗抑郁药,有可能加重药物依赖,反而更加抑郁,这就是报复效应。为了灭杀美洲火蚁,美国政府曾经在东南部地区大量喷洒DDT等剧毒农业,30年过去了,美国人惊讶地发现,DDT消灭了火蚁的天敌,火蚁却更加茁壮了。


更著名的是抗菌素的发明,曾经一度让人们乐观认为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将会彻底消灭。但是,大量抗菌素的使用,使得细菌发生了急剧的进化,抗药性空前提高,人类不仅要承受用量更大、副作用更大的后果,还要面对一波又一波“超级细菌”的进攻。这就是技术的“报复效应”。这就像往墙上打乒乓球,人类往自然界打一个球,很快就会被反弹回来。能不能接得住,是个问题。


这种后果是不得不防备的,尤其是当能够改变物种生存状态的技术,应用于人类自身的时候。作为基因编辑技术的领先国家,美国尚没有将其批准可以用于人体试验。这里面的伦理学和社会学问题,已经足以令人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当外国科学家尚在讨论是否可以将经过基因改造的动物放归野生环境的时候,中国却已经在世界上率先开展基因技术的人体试验,并且在贺教授的手里,第一次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人种,一种免疫艾滋病的人种,这里面的风险有没有认真考虑过?


免疫艾滋病,看上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可以免疫艾滋病,就可以免疫其他疾病,甚至可以用来干点别的。且不论爱德华·泰纳的“报复效应”说,一旦这样的技术不受限制地展开,将会带来怎样的社会效益?免疫各种性病和艾滋病,是否意味着可以滥交?花几十万上名校很难,但花几十万可以改变基因,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在现行的社会资源分配体制下,努力将被基因取代,有钱人通过改变后代的基因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这种场景并不是一个“美丽新世界”。


从伦理学和法律的角度来考虑,这两个孩子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基因改造的,他们作为试管婴儿,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的,相关操作,虽然应该保护个人隐私,但也需要贺教授予以说明,其来历是否符合法律、符合伦理道德。我个人认为,即使一切都符合监管要求,这对这两个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这是两个被创造出来的生命,贺教授有没有想好应该怎样对她们的一生负责任?


这还仅仅是人体基因编辑带来的若干可能性场景其中的一个而已,即使完全不考虑社会效应和伦理效应,就纯生理学来考虑,被改变的基因是会被继承的,若干年之后,若干代之后,被改变的基因会给人类基因带来怎样的挑战?人类正在小心翼翼推动基因技术的进步,连野生动物的基因改变都不敢随意为之,生怕一不小心就带来物种的灭绝,何况人类自身?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开展人体试验,治疗不治之症,与通过基因技术创造新的生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风险是完全不同的。面对无穷的未知世界,人类应当保持谦恭的态度。而对于基因技术的监管,类似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技术已经跑在了监管的前面,有关部门必须出来表态,模糊不得,不容回避。


来源:南方都市报(nddaily)、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记者李晓鹏

值班编辑:倪王镇

猜你喜欢

1.“家具全没了!”男租客一走,杭州房东阿姨收房时痛哭!中介打石膏拄拐杖现身……

2.“我可能撑不住了……”浙江高速突发大火,抖音上一段视频让人泪崩

3.爸妈都想放弃了,杭州10岁男孩坚持到底成了世界冠军!他一句话让大人们都汗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