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森林故事会上,大学教授竟现场“吃”梭梭......

钱江晚报 2021-04-24

昨天是世界地球日,蚂蚁森林、钱江晚报,与天目里、杭州天目里 茑屋书店、大地之野联合举办了首次线下分享会,这个也是“森林里”系列活动之一。


这次,蚂蚁森林邀请到了美女自然摄影师、自然科普作家、自然教育学者,和杭州的市民们讲述了他们的眼中不一样的森林,反思人和自然的关系。



认识了鸟类

就拥有了一张通向城市森林的终身门票

 

 “很多人都认为,观鸟是老人家的活动,为什么我要去做个拍鸟大妈?”徐可意的一句话,引发全场笑声。


作为一个在30岁前就走遍大洲大洋的自然摄影师,她对观鸟的热爱来源于2018年在南极的经历:平时萌萌哒的金图企鹅,面对贼鸥的侵扰奋起反抗,巨大的反差让她感受到了鸟类的魅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从大走鹃,到每年飞行3万公里北京雨燕,从树顶俯冲猎食的非洲鵟,到栖息在天津滩涂上的遗鸥……通过观察不同的鸟类,就好像是拥有了一张大自然剧院的门票。那里有丰富的内容,永远不谢幕。“从生物学上讲,鸟类是恐龙的直系后代,观鸟就是在看恐龙啊!”

 

徐可意拍到的非洲鵟


 “保护鸟类,我们还可以做很多。例如,尽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如杯子、手套、餐盒。我在非洲观察到一只鹈鹕,嘴上叉着一只塑料杯,在野外这可能就是致命的。”

 

“相比野外,在城市里生活的鸟类面对的威胁更大。而城市里的各种噪音,也让一些鸟类失去了优美的鸣啼。2020年因为疫情原因,加州街头的车辆减少,白冠带鹀又开始了歌唱。所以出行减少开车,坐公交,也是保护鸟类的方式。而且,这些绿色行为都还可以在蚂蚁森林上得能量种树哦!”


徐可意:自然摄影师,专栏作家;走过七大洲四大洋南极和北极的旅行者


一位观众问:“我工作的地方能看到很多红嘴蓝鹊,我应该做些什么和它们相处呢?”


徐可意:“不打扰、不主动投喂就是最好的保护,遇到了落在地上的小鸟,如果它没有受伤也不要视图捡回去自己养,它的亲鸟会把它接回去。”


有观众问:“观鸟都需要准备什么吗?”


徐可意“一副望远镜、一本鸟类图谱、一个记录本,再加上各种户外需要的设备。例如,在杭州植物园就是很棒的观鸟的地方,但那里的蚊子也是非常厉害,你需要长裤长衫外加足够多的驱蚊剂。”


许多逛茑屋书店的市民们被精彩的分享吸引,纷纷驻足听课

 

大学教授带大家咀嚼梭梭枝条

 

第二位分享者是郭光普,他是来自同济大学的一位生命科学系的教授,也是生态学专业的博士。

 

从生命的起源,到人类的出现,虽然改变的发生越来越剧烈,但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就是,人类的属性依然是一种动物。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人类距离自然越来越远,而带来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

 

从孩子的一张日常作息来看,从早到晚,从周一到周末,被功课、补习班排满。成年人呢?春光大好的早晨,大家在挤地铁。“我们成了穴居动物,然后又被扔到了‘水泥’壳子里”,郭老师的一句话引发了全场的共鸣。“

 

而人与自然的割裂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儿童与自然长时间割裂,道德、审美和情感都会缺失,也就是自然缺失症。人类如此,动物会怎样?一段视频让全场陷入沉思—动物园中的大象、老虎出现无意义的、高频度的重复性行为,这种刻板行为,是因为无法排解的抑郁、痛苦,因为与自然的割裂。为了更好的体验,郭老师带着全场触摸、咀嚼着荒漠中的梭梭枝条。在自然种的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会让人与动物感觉到这个世界是丰富的。

 

“带孩子走到自然中去,自然中有很多力量,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爱,会表达爱,有了爱,才可以让孩子放心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郭老师向观众们演示如何接触自然,现场演示“吃”梭梭

现场观众们正在通过触摸”梭梭“来完成一次简单的自然体验

 

观众:“上班的社畜没有时间去接触自然,怎么办?”


郭光普:“没办法去到自然,就把自然请过来。上海有一个公司,负责人养了200多种不同的花,有名贵的有普通的。整个工作气氛就改善了很多,还培养一些养花的同事。”

 

观众:“年轻人对这些好像不感兴趣,但人老了就开始养花鸟鱼虫了,为什么?”


郭光普:“任何事物,不只是人,特征都是回归。儿童时期对自然的需求比较多,需要接触自然;人年长之后社会事务比较多,但这个时候有接触自然的机会,可以更好地面对这些问题。但当你老了之后,你对自然的关注又会回来。未来的你也会这样。人对自然的需求程度不同,例如宅男宅女,一辈子都不出房子。对于有一些能和自然接触的小伙伴,要找机会。一旦做了,一定是愉悦的。”

 

大家常见的红柳大串

原来跟我们种下的红柳没有关系

 

川汇是最后一位分享嘉宾,他是联合国的青年地球卫士获得者、科普作家,同时还是蚂蚁森林的一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自然保护地的相关工作。现场观众直呼:“真是知识量暴增的一晚上!没想到背后竟然有这么多保护工作在进行”。

  

 

 “大家常见的红柳大串,其实指的是用红柳炭烤的串,跟红柳没有关系。”川汇上来就先给现场观众们答疑解惑,“咱们在手机上种下的胡杨和红柳,是西北地区极耐盐碱的一对好邻居”。

 

“在我国,胡杨古称胡桐,我国西北地区的内流河周边的河漫滩的土壤盐碱化严重,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胡杨练就了很强的抗盐碱本领,在含盐量1%的土壤中也能正常生长。同样的蚂蚁森林中兑换的红柳也是这些河漫滩的常见植被,红柳的学名叫多枝柽柳,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河谷里,较为高大的胡杨与致密的柽柳、共同构成了特有的河漫滩植物群落,成为了西北地区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主力队员。”

 

川汇还给现场观众们分享了一段从蚂蚁森林和顺保护地用红外相机拍到的小视频。视频里母豹带着小豹,在森林里打滚,追赶,互相逗乐,现场不断传出阵阵笑声。这些视频都是由蚂蚁森林的公益合作伙伴猫盟CFCA在地采集,我们在蚂蚁森林里保护的一平米就在这里。

 

川汇老师分享了一段蚂蚁森林和顺保护地的红外相机视频,视频中的华北豹们正在林中欢快的蹦跶

 

我们保护的每一平米,会有绿绒蒿盛开,会有小藏狐嬉戏打闹探索着旷野,也会有兔狲瞪大双眼寻找着食物,还会有雪豹高冷的留下爪印。每一平米都是大自然的盲盒,而无数的一平米连接起来,地球会还给我们生命带来更多奇迹。

 

“生物多样性代表着韧性,而韧性决定了这个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的繁荣其实非常依赖于环境的稳定的,提高生物多样性是应对这个世界不确定性最好的办法。”


川汇展示了许多在蚂蚁森林保护地里拍到的野生动物

  

“森林里”首站在杭州开启,由蚂蚁森林、天目里、杭州天目里茑屋书店、大地之野、钱江晚报等公益合作伙伴共同打造。通过互动装置、自然教育、展览、分享会等多种形式,将真实的蚂蚁森林带到城市里,为大家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绿色生活体验。因为,每个绿色行动,都能为地球带来美好的改变。展览活动还会一直持续到4月29日,想要来现场打卡的市民们千万不要错过。

 

未来,蚂蚁森林还将开启更多的线下城市活动,把“真实的蚂蚁森林”带到我们的身边,尽情期待!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云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