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后悔心软了!”杭州妈妈春节给了初二女儿手机,没想到……
过年假期里,
在老家过年的家长岚妈
就催着女儿回杭,
原因只有一个
在老家管不了孩子的电子产品使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年三十心软给了女儿手机
没想到噩梦随之而来
“我当时挺信任她的,觉得已经初二了,学习成绩也不错,看上去蛮乖的,可能可以尝试一下她自己管理。过年过节的,我不给她,还要被亲戚说妈管太死,不利于孩子成长。”年三十、年初一,岚妈忙着年夜饭、收拾、补觉,每天提醒小岚注意合理使用手机,但并没有收回。
年初二,一家人要走亲戚,岚妈喊小岚一起去,小岚说自己很困要继续睡觉。
“回来才发现她假装睡觉,一直躲被窝里刷视频!气得我要求她马上交出手机,但女儿不依不饶,说过年就是应该玩!”小岚要求过年在老家期间每天都有半天时间的“手机自由”,极限拉扯之后,岚妈同意将时间定为每天三小时。
“玩累了自然就不玩了,
不存在的”
年初一中午,邻妈和邻爸商量后,取消了小邻的iPad程序禁用。
“原本全天禁用,要用需要发请求给爸妈批准才行。娃爹和儿子语重心长说了,玩可以,但要适量,自己要尝试控制。儿子也很认真点头了。我们想着,反正游戏没有解禁呀,其他随便他玩。他也就看看微博、b站,最多看下游戏视频,估计玩累了就会主动不玩了。”年初一晚上,邻妈没有收回iPad,一家人相安无事各道晚安睡觉了。
凌晨,她被气呼呼的邻爸喊醒了。原来,邻爸半夜起床,听到小邻房间还有动静,开门一看,儿子还靠在床头盯牢iPad上的一片荧光闪烁。
“玩累了自然就不玩了,不存在的!儿子在iPad面前,根本不会累不会困!”
这几天,因为发现了儿子的秘密,家长轩妈还给儿子下了禁足令。
这事儿也跟电子产品有关。小轩爱玩游戏,但是又苦于和妈妈约法三章,只在周六晚上玩30分钟,寒假里大部分时间都没法玩。过年前这段时间,他时常借口要去同学家一起写作业,悄悄蹭同学的玩。
“同学家就在小区隔壁栋,从小玩到大,白天家里还有老人在照看,刚开始我觉得没啥问题。但后来有一次,我去叫他回家吃饭,发现他和同学两个人躲房间里,细问之下竟然在打游戏!同学用的是他爸爸的账号,平时并不禁用,也就是随时可以玩。自己没得玩,还想方设法去蹭玩!”一气之下,轩妈直接“一刀切”,禁止小轩去同学家。
防止电子产品依赖
可以试试这样
寒假,的确是电子产品依赖的高发期,如何“断舍离”是一个挑战。
如何防止电子产品依赖?杭州市金都天长小学的石海屏老师有几大妙招。
隔离。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让孩子把电子产品交给家长保管,第一周,可以在做完作业后玩一段时间,第二周,在原有基础上减少使用时间,第三周,养成非必要不使用的习惯。具体使用时间和时长,可以和父母共同商量决定,最好把具体的使用细节打印出来,父母孩子都签上姓名,这样做比口头约定更具仪式感,对孩子来说也更有约束力。
目标。
孩子只想玩电子产品而不想做其他事情,一部分原因在于没有清晰的目标,可以尝试制定短期具体的目标,激励自己。如学会演奏一种简单的乐器,完成一幅绘画作品,组织一场好朋友间的户外竞技运动,体验成就感与满足感,对抗电子产品带来的愉悦感。
定时。
假设要使用电子产品两个小时,可以分别在剩余1小时、半小时、15分钟、5分钟及剩余5分钟内的每一分钟,分别设定闹钟提醒,这样起到了重新框架时间的作用,可以有效抵抗时间感的扭曲。
预防。
如果必须使用电子产品,使用其自带的屏幕使用时间、个性化停用时间、APP限额、访问限制等功能,也可以帮助达到健康使用电子产品的目标。
挤占。
也就是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每天安排一些必须要做的事,给自己多一些强制性的任务,读书摘抄、体育运动、研学旅游、亲子互动等,挤占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既能提升生活的品味与趣味,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融洽亲子关系。
很多家长同感:
真的不能心软
这事你怎么看?
责任编辑:周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