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五位顶级专家激辩“AI + 安防”:谁是下一个巨头?丨AI 安防峰会 2018

2018-04-13 刘伟 雷锋网


文 | 刘伟

来自雷锋网(leiphone-sz)的报道


(从左往右分别为:王栋、王孝宇、程浩、林亦宁、任鹏、杨清永)

3月31日,由雷锋网主办的AI盛会 ——「2018中国人工智能安防峰会」,在深圳科兴科学园国际会议中心圆满落幕。

大会现场聚集了18位顶级演讲与圆桌嘉宾、100+企业高管、600+智能安防从业人员。他们分别来自10所华南港澳地区的科研名校、20多个城市的公安机关、26家专业媒体和300多家安防企业。

大会最后的圆桌讨论环节,在智慧眼CTO王栋博士的主持下,云天励飞首席科学家、前Snap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王孝宇,远望资本创始合伙人、迅雷创始人程浩,七牛云AI实验室联合创始人林亦宁,臻识科技CEO兼联合创始人任鹏,天地伟业总工程师杨清永,五位资深专家以“AI+安防·技术实战产品创新 商业变革”为主题展开思想交锋,共同探讨“AI+安防”的未来。

以下是圆桌讨论全部内容,雷锋网做了不改变愿意的整理与编辑:

主持人:首先请五位嘉宾分别做五分钟的PPT演示,以便让大家对他们有更深入的了解。

王孝宇:2005-2008年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参与创立了一家安防公司,当时海康威视的规模比我们还小一些。现在海康威视的规模已经达到了4000亿,我们当初创立的公司现在也发展到了1-2个亿的规模。

做了几年安防后我去了美国读博士,之后去美国硅谷的NEC美国研究院,再然后又去了Snapchat创办了它的研究院,现在Snapchat也是一家市值过千亿的公司了。去年十月我回到深圳,作为联合创始人创办了云天励飞。

我们三个联合创始人分别是研究芯片、视觉系统和计算机视觉的。上图只展示了我们团队中的三位博士,其实我们团队中还有很多博士。我们算法精英团队中的三位博士在工作期间曾经指导过超过200位博士。他们三位有的是谷歌人脸识别技术的负责人,有的是斯坦福人脸技术的负责人,还有的是谷歌商业技术的负责人。

我们切入的领域是安防。现在我们在深圳已经有了非常大规模的项目落地,积累了上百亿的数据。我们的AI技术不仅有先进的算法还有海量的数据。如果一家刚成立6个月的公司号称他们技术全球第一,绝对是扯淡,因为他没有数据积累。我们在安防领域已经积累了超过100亿的数据,而且正在朝着智慧社区等方向拓展。

关于未来发展,我们有两个大方向和两个小方向。两个大方向分别是指安防和智慧商业。我们有自己的云服务系统,它可以应用在多个领域。比如网络直播平台上有很多挑逗性画面,我们可以把它检测出来。再比如很多网站通过百度和谷歌分发广告挣钱,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图片内容,将它连接到对应的广告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生意。

程浩:我以前在美国念书,后来回国工作。我2001年去了百度,当时百度还没有多少人。2003年我创办了迅雷,2014年迅雷在纳斯达克上市。现在我在远望投资工作。

远望投资是一家主要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基金。我们重点投资“人工智能+车、机器人、企业服务+、金融技术”,但跟人工智能相关的所有技术我们都会了解。我们投资过的典型公司包括Roadstar、可以科技、擎朗科技、哈哈零兽等。

林亦宁:我本科和博士都是在浙大读的,因为觉得做机器人有趣,所以选了自动化专业。博士毕业后发现做机器人很难,所以又转向了计算机视觉领域,加入了虹软公司。2015年人工智能火了,因为种种机缘我加入了七牛云,负责人工智能实验室。

七牛云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做云存储的公司,主要提供云存储、CDN等服务。现在大家手机上80%以上的APP会用到我们的存储或者CDN。迄今为止,我们已经服务了超过七八十万企业用户。

我们的很多客户正在转型,需要人工智能。我们做为一家云计算企拥有大量富媒体数据和计算资源,理应为它们提供助力,所以我们创办了人工智能实验室来做这件事。

我们的产品主要涉及三个领域:一、色情、暴力、恐怖和政治敏感人物的图片审核;二、人脸识别分析产品;三是图片视频智能分析产品。

任鹏: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一个小行业做的一款小产品。

“火眼臻睛”是我们的一个品牌。我们从2014年开始参与并加速了停车场行业的改造。三年时间内,我们累计出货了50万路摄像机,预估服务了15万个停车场,差不多7000万车主。

今年停车场加速了无人化的趋势,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停车场已经没有人了,这给我们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借鉴iphone7Plus的思路,我们开发了一款双目摄像机,结合了广角和长焦镜头。但做下来后发现情况和我们设想的不一样。首先监控的场景比较大,一个停车场的出入口可能从1米到10米不等;其次停车场的监控是全天候的,要同时应对白天和黑夜,而摄像机的曝光有限制。这种情况下,摄像机要达到和手机一样的深度效果,并精确测量产品的三维信息,有非常多的挑战。

克服了诸多挑战,我们终于在停车场这种开放场景下,做到了全天候、大场景、准确的三维信息的获取,实现了接近百分之百的车辆检测率。

介绍这些是想表达三个观点:一、随着场景智能化深入,摄像机的功能会不断演化,和传统的摄像机越走越远;二、在安防解决方案的分裂过程中,很多方案是伴随着无人化的需求而来的;三、双目摄像机因为有视野、感光和深度信息的辅助,未来一定会成为安防行业的主流。

杨清永:  天地伟业是北方最大的安防厂家,我们大概有2000人,10万平方米的办公环境,同时我们还有北方最大安防设备生产基地。

天地伟业的定位是精于产品、专注行业。我们覆盖了从前端采集、中间传输到后端存储的全线安防产品。

天地伟业有三大核心技术优势:

首先是超星光TVP技术,这是我们目前做得最好的。绝大多数案件都发生在夜间,光线不足对摄像机的照度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天地伟业的超星光摄像机在夜间的感光度超过了人眼。在人看着比较黑的场景里,拍出来跟白天差不多。

第二项是人脸识别技术。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超过了人眼,天地伟业成功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在了自己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里。

第三是警戒系列。我们在前端设备里面集成了AI技术,可以检测现场的目标、行人或者行为,并在设定的规则范围内对他的行为做出反应,做到事前预防。

王栋:请大家各用一句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总结自己公司的独特优势。

王孝宇:我们是一家全栈式的公司,有自己的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各方面技术都比较到位。

程浩:我们是最专业的从事人工智能领域投资的基金。

林亦宁:七牛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有着非常明确的使命,就是缩短产品与想法之间的距离。对应到人工智能领域,我们的使命是缩短想法到模型产出的距离。

任鹏:我们不做全栈,我们专注做智能相机。

杨清永:我们也不做全栈,我们定位于做安防监控产品以及安防行业应用。

王栋:请问云天励飞的王总、七牛云的林总以及臻识科技的任总,如果让你们担任海康、大华、宇视等老牌厂商的高管,你们会怎么改革,把你们的新技术和产品尽早实现?

王孝宇:海康这家公司我很佩服,他们能取得长足发展,是因为找到了行业发展的方向。做任何一个行业,一定要想好发展方向。

以前大家认为摄像头能拍到图像并保存下来就够了。但现在的安防解决方案完全不一样了,它带来的是效率的变革。以前发生一桩命案需要调集几十个民警,查几十路监控视频,最后查了一个星期还不一定查得到。现在几千路视频只需要几秒钟就能查完,已经跟以前完全不同了。

如果我是海康的高层,我会思考如何在这种变革下让企业的发展更有前景。以前单纯卖摄像头的路子已经不行了,做传统的解决方案也不行了。

林亦宁:决定一个公司成败的有时候不一定是方向是否选对。我相信每个方向都有机会,关键是企业能不能选对人,这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在和海康这些老牌企业的接触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他们对于算法人才和AI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如一些互联网公司和创业公司。我觉得如何留着这些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所需的人才汇集到一起,事情才能做得更好。

任鹏:我同意林总的看法,要留住人才。如果我在海康、大华做高层,我会先给那些人才涨涨薪、发发股票,这是可以留住人才的。

另外,从技术的维度来说,安防是一个非常不标准话的行业。我们之前虽然也提了很多标准,但最终落地的时候其实还是不标准。我认为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有必要把标准建立起来。

从产品维度而言,我个人比较喜欢机器人这个方向,会往这个方向多投入一些。

王栋:接下来想问问杨总,如果你是一家小而快的明星创业公司的领导者,你会怎么做?

杨清永:我在安防行业待的比较久,从我多年从事安防行业的经历来看,安防行业看似市场很大,其实大家日子都过的很苦。包括老大、老二都活得非常辛苦。我要是在一家创业公司,闯进了安防这个行业,首先要做的就是活下来,因为活下来才能谋求更深的发展。

AI企业要在安防市场活下来,找准定位非常重要。现在AI被炒得很火,但是并没有落地,或者说落地得不够好。现在很多创业公司有非常好的算法,需要把这些算法落地应用。假如我是决策者,首先要定位非常准,只做一项技术。但是我会把这项技术应用在所有安防产品里,通过扩大产品面来增加收入,而不是纵向做得很深。要活下来,首先要和现有的传统产品合作,提升传统产品的竞争力,从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成熟,这种空间可能会越来越小,所以我们还要做长远打算,选中三四个支撑点做纵深发展。

王栋:我同意杨总的观点,先挣到钱才能笑到最后。下面我想问问浩哥(程浩),作为企业家和投资人,您个人更愿意投资什么样的智能安防企业?

程浩: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所有生意都可以划分成三类:要么2C要么2B,要么就是2G的。

我们以前做互联网基本是2C的。2B业务的扩张会稍微慢一点,客户的需求可能有些不一样,搞定客户需要花费一些时间。2G的业务是我比较怵的,它和2B业务有一些共性,搞定客户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比2B业务更长。尤其安防行业都是大客户,虽然他们预算不少,但每家的需求不一样。而且项目实施周期很长,回款周期也很长。作为投资人——至少对我来说,对2G项目是比较保守的。当然,安防行业的2G项目也有一个优点,就是市场足够大。

安防是行业+人工智能,行业属性非常强。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认为BAT不会进入安防行业。我认为在安防行业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得有人能把行业客户、政府搞定,这是首要的,其次才是技术。

王栋:下面请5位嘉宾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做AI项目时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尽量不要谈每个公司的通用难题,谈谈你们遇到的比较有特色的难题,以及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王孝宇:公司快速发展对团队考验非常大,不仅要技术做得好,还有找到跟别人差异化的地方。

为了防止招标流程出现问题,政府不会一直采用某一家的产品。我认为最难的是标准化问题,每个地区每个领导的需求都不一样。另外,安防行业已经存在了很久,中国一共有9000多家安防厂商,每家都有自己的地盘,如何把这些地盘一个个攻下来,和他们合作,中间存在很多难点。

当然,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和机会。我们2014年在龙岗落地了全国第一套人脸搜索系统,协助警方破获了很多案件。现在很多地方的公安部门去龙岗公安局参观,相当于免费帮我们打广告,对我们的产品落地有一定帮助。

另外,我认为在中国做生意一定要垂直,单纯只做某一部分迟早会被干掉。假如你只做算法,海康发现每年需要花20亿购买你的算法,第二年他就会建立团队自己研发算法,你也就不可能做大。

总的来说,我认为最难的是,如何在2G市场用一套模式通吃全国。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我觉得每家安防厂商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林亦宁:我们不算安防企业,但在公安领域也有一些项目落地。我们觉得最难的是技术如何落地。

王总(王孝宇)前面提到的标准化问题其实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要把产品和商业模式扩展开来;二是首先要把项目落地。项目落地——尤其第一个项目落地是非常痛苦的,中间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你需要把一些传统老民警的经验转化成算法模型,但是客户告诉你数据不能出场,只能在场内迭代。这些都是很细节的问题,但在项目落地交付时又非常重要。只有把这些细节都处理好,把这些坑一个个踩过去,人工智能才能变成真正能在安防产业中应用的东西。

任鹏:如果一项技术足够成熟,落地起来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这项技术或产品形态——包括产品的性能指标、售价和商业模式是否真的成熟。一项技术从实验室里的概念到最终转化成产品,中间会遇到很多问题。你不把整个过程走一遍,有些问题是你想不到的。 

杨清永:我前面提到,安防行业很苦,难题很多,不只是一两个点的问题。

就拿AI落地来说,AI技术现在被炒得很火。有些公安认为AI无所不能,他对你的期望非常高,难的是如何满足他超高的预期。很多厂商说自己的准确率达到了99.9%,误报率只有亿分之一,那为什么一天还会出现3个误报?客户很自然地就认为,你的产品和算法做得不好。实际上AI技术的落地还不成熟。

再者,AI智能的应用领域非常多、非常细、非常杂,它需要上层应用非常松散,需求五花八门。我原来做传统安防,每天几乎收集不到什么需求,现在每天各种需求像雪花一样,没人去满足。你不可能一夜之间召集这么多人才来满足这些需求,所以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条生态链。各行各业都有非常优秀的企业,他们对自己的行业业务了解非常深入,产品也很成熟。如果能把这些企业的优势联合起来构成生态链,就能让你的产品在各行各业快速落地,为用户创造价值。

所以我认为,最难的是如何建立自己的生态链,找到固定的合作伙伴。

王栋:数据对安防算法的演进非常重要,但行业领军企业通常都不太缺数据。这种情况下,未来人脸识别等算法是否会逐渐趋同?如果是的话,接下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体现在哪?如果不是,企业将在哪些层面体现算法的竞争力?

任鹏:我觉得现在的算法离真正成熟还比较远。而且今后解决问题靠的不是单一算法,这是一个工程问题,还涉及传感器的成像和整套系统。

就算法本身而言,算法的架构也在不断突破。现在大家都是在既有的思维里把算法的某项指标不断推高,但这个既有思维也是很容易被打破的。

王孝宇:很多厂商说自己的误识别率是亿分之一,我觉得这样的参数没多大意义。不涉及场景的技术参数没有任何意义,你必须说明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达到了这样的精度。

在安防领域,夜晚的噪点和摄像头架设的位置都会影响到识别率。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算法不会趋同。一定程度而言,通用的识别算法会慢慢趋同,但针对个性化场景的算法差异会越来越大。

我认为接下来算法会朝着场景自适应的方向演进,这条路至少还要走十年。我不相信有一套很牛的算法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当然,有些情况另当别论,比如我做一个小区的项目,小区里一共只有一万人,我只需要识别好这一万人就够了。那么我可以针对这个场景很好地优化系统,不仅仅是算法,还包括数据采集和更迭系统。

至少目前我还没有看到任何一家安防企业的算法可以全自动地、不需要人为干预地自适应场景。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算法演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王栋:你们认为在AI公司和安防巨头的竞争中,前者是否有机会胜出?这个市场是否会出现下一个海康?谁最有可能发展起来?

程浩:我还是先说说算法的重要性。短期来看,很多人工智能领域的算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长期来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慢慢转到产品和数据上,算法的重要性会随之下降。因为数据是不可流通的,阿里不会把数据给腾讯,腾讯也不会把数据给阿里。而算法本质上是人才,人才是会流通的。

再来看互联网企业和安防巨头的竞争。首先安防行业是一个非常不标准化的行业,这使得创业公司有机会生存下来。因为每个地区的需求不同,有些企业可以搞定A市政府但搞不定B市政府,有些企业可以搞定B市政府但搞不定C市政府。在这样一个很分散的个性化行业里,创业公司生存下来的机会是很大的。

但如果这些AI公司想发展成一家规模化的企业,我会建议他们花点时间看看自动驾驶、新零售、工业识别、物流等领域。这些领域相对安防行业来说更容易发展,而且市场化程度更高,这样才能诞生大公司。过分依赖关系发展的企业,通常不太容易成规模。
你想靠海康的打法再造一个海康,这是不现实的,就像马化腾如果今天创业一定不会走腾讯的老路,因为时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林亦宁:我觉得浩哥(程浩)讲得很对,企业存活下来和发展壮大是不同维度的事情。一家AI公司想要活下来,像杨总(杨清永)说的,要先找准一个定位。不管这个定位是做好一个产品,还是搞定某个市政府,企业都可以活得不错。

但做大做强是另外一回事,企业要做好很多方面的事情才能发展壮大。在安防行业想要做大并不容易,因为这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行业。

至于这个行业有没有可能出现下一个巨头,我觉得很有可能。我在和其他安防企业交流时发现,他们怕的不是互联网巨头,而是华为这样的企业。华为是他们最害怕的一家公司。

任鹏:我觉得华为确实很强大,他们提出视频是安防行业的主航道,而且整个公司都在往这方面投入。他们以前做2B业务,现在既做2B业务又做2G业务。

我认为安防企业也有机会(成为下一个巨头),只是中间要迈过的坎比较多,要找到不一样的思维模式,这很重要。

杨清永:从现状来看,安防企业不太怕互联网企业,因为这两种企业的生存模式和营业模式差异很大。在互联网领域,一个产品可以通吃所有人,但安防行业不一样,它需要一块阵地一块阵地攻下来,不可能一个产品通吃某个地区。

因此,互联网公司会不太适应安防行业,在安防行业成长起来的难度非常大。当然,也不能说他们完全没机会。BAT三巨头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因为他们做了很多别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十几二十年前你敢想象做一个互联网交易平台吗?你觉得不可能,但是别人做到了。(互联网企业在安防行业成长)虽然很难,但是不能排除这个可能性。

另一方面,我觉得安防行业有可能侵蚀互联网企业的市场。我们的行业老大海康威视现在发展得很好,海康萤石平台的运作模式和互联网企业完全相同。等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慢慢地向外延伸和侵蚀,这是有可能的。

王孝宇:各位的想法比较一致,我有点不同,我比较担心隐形的对手。海康和大华的商业模式非常清晰,我们知道要跟他们在哪些方面竞争。

互联网企业的可怕之处在于,他是一个生态系统,他可以不在某些领域挣钱,而在别的地方把钱赚回来。比如我可以免费帮你架设摄像头和服务器,前提是获取你的数据。互联网企业有一个成形的商业模式在背后,他可以用数据驱动商业模式。在一个非常大的生态系统里,很多环节可以不挣钱,比如谷歌的安卓是免费的,但是大家会在安卓平台上搜索,连接他的广告。通过广告谷歌就可以把钱赚回来。

我觉得现在这一波AI浪潮非常有意思。以前线下是一片黑洞,完全无法对它进行建模,但现在这一次不同,我们可以把线下信息化了,线上线下的差别越来越小。所以到底是海康干掉互联网巨头还是互联网巨头干掉海康,的确不可预测。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线上线下都可以信息化和模型化,他们的界限已经越来越不清晰了。

- END -

雷锋网诚招编辑、运营、兼职外翻等岗位

详情点击招聘启事



关注雷锋网(leiphone-sz)回复 2 加读者群交个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