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面丨吴孟超:我想背着每一个病人过河

裴睿 扬子晚报 2019-04-06

扬子晚报·面对面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对于荣誉等身、功勋卓著的吴孟超院士来说,在96岁高龄的时候,又火了。在今年7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朗读者》栏目里,主持人董卿在描述这位拯救了超过1.5万位患者、双手因为长期手术而变形的老人时,泪如雨下。这一集节目在互联网上的点击率达到了千万级,吴孟超这个名字也通过网络被更多人知晓。吴老在1991年就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医学界属于殿堂级的人物,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今天是吴老96岁的生日,在他的生日前,吴老在上海接受了扬子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谈工作、谈人生、也聊了聊养生话题。


(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1347hnlhs3&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一双已经变形的手,让央视主持人泪流满面

吴老的手因为长期做手术已经变形 


按照事先约定好的时间,扬子晚报记者来到了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病房楼,医院的机关办公室和病区是连在一起的,这让记者有些诧异。在一间只有十来个平方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吴老,一进门,吴老双手撑起椅把起身和记者握手。伸手的刹那,记者看到吴老右手的食指弯曲得十分明显,握住吴老的手,顿时又感觉十分有力,丝毫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孱弱无力。

 

“这就是拿了几十年手术刀的手!你看!直不了!”见记者一直在望着自己的手,吴老开门见山地直接说道。“有记者专门来拍我的手。”坐下来之后,吴老将自己的双手摊开,两只手的食指和无名指都已经变形弯曲,悬在半空,两只手一点都不颤抖。“别看手指弯了,生活上可能会有影响,但是不影响做手术,只要不影响手术,都没问题!”聊到自己的手,吴老笑得神采奕奕。正是这双已经变形的手,从死神那里夺回一个个生命。正是这双已经变形的手,让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卿在《朗读者》节目里潸然泪下。

 

公开资料显示,吴孟超从1956年进军肝胆外科直到2005年被评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际,他已用手术刀为13600多个病人切除肿瘤,创造98.5%的肝癌手术成功率。而他组建的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脏外科专业研究所,创建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以及由他奠定的中国肝脏外科理论基础等一系列成就,令中国肝脏外科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我只想把剩下的时间都留给病人!”

吴老精神矍铄,一点也不像96岁的高龄老人 


看过《朗读者》那期节目的观众应该有印象,节目是在7月14日播出的,而节目里有一个镜头是7月10日吴老还在做手术。很多人会不理解,吴老今年都已经96岁了的,完全可以在家里休息,颐养天年了,为什么还要再上手术台呢?在采访中,扬子晚报记者也向吴老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很多老人到了吴老这个年龄眼睛都已经看不清楚了,可是吴老还在坚持上手术台,是一种什么意志在支撑着这位耄耋老人呢?

 

吴老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他现在每天都来医院上班,“因为我觉得我的身体还行,我还能动!”吴老说,“你是医生,你就要给病人看病!”出门诊、查房、上手术台,他现在一样不落。每周要亲自做两到三台手术,如果有哪一周没有给他安排手术,他还会发发小脾气。吴老觉得,虽然他已经96岁了,但是自己眼不花手不抖,这可能和自己长期做手术有关。“也许这也是职业病!”吴老笑呵呵地对记者说,自己的眼睛动过手术,更换过人工晶体,而他的手也是另一双“眼睛”,在手术台上,他的手甚至有时可以取代眼睛。七十几年手术台上的修炼,这双九旬老人的手,在肝脏禁区穿针引线,灵巧程度甚至足以和绣女媲美。

 

“我今年96了,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要把时间尽量都留给病人。只要我还能上手术台,我就要为病人解除痛苦!”都说医者仁心,在吴老七十几年的从医生涯里,他自始至终都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他的办公室就在病房旁边,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来找吴老看病,认识不认识的,预约不预约的都没关系,他都会看。吴老曾对身边的护士长说过:“如果哪一天,我真的在手术室里倒下了,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记住给我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见我一脸汗的样子。”这样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听者无不动容。“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吴老正是这样一位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病人的好医生。


“会做、会说、会写”六字箴言送给年轻医师

在吴老不大的办公室里,有一张办公桌、一个书柜。干净整洁的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一张小纸条,清晰地写着“五个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面貌、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这五句话吴老铭记在心,也是他一直在坚持的。

 

而在书柜旁,有一块白版,白版上写了“会做、会说、会写”六个字。吴老说,这六字箴言是他的恩师裘法祖教授当年教给他的。他把这六个字放在办公室里,也同样地教给了自己的学生们。“我希望自己能多为病人、多为社会多做点事,既回报党和国家,也回报裘教授对我的教育、关心、培养、指导。在人生道路上,裘教授就是我的榜样!”吴老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从医以来他培养了1000多名肝胆外科人才,他用手术刀创造出无数个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

 

吴老说过“会做,就是要有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件事就是会做;会说是要善于表达,比如在带教学生时能说清楚讲明白,给学生最好的指导。还有就是要走上讲台,能在国内国际学术大会上交流自己的见解,不是吹牛而是实实在在的说出我们的研究工作、临床工作、临床经验和我们的医学知识;会写的意思就是要有很强的文字能力,不但病例要写得好,同时还能总结论文,在国际上发表。能够著书立说,为后人造福。”


“90后“吴孟超的养生诀窍:心态平衡,动脑动手


事实上每周二的门诊才是吴老真正的工作日,但是吴老仍然坚持每天都上班工作。和扬子晚报记者面对面,吴老思维敏捷、精神矍铄,令人叹服,一点也不像是96岁的老人。“我自己也很奇怪,我觉得我一点也不像‘90’后!”聊到养生的话题,吴老哈哈大笑起来。吴老说,自己没有什么秘方,也从来不吃什么补品,一日三餐吃喝都很正常。早上一杯牛奶的习惯已经坚持很多年了,中餐和晚餐也都很简单,中午四个菜一个汤,喜欢吃鱼、豆腐和蔬菜,晚上就是馄饨或者面条。

 

用自己这些年来的生活经验,吴老也总结了几句保健口诀:心态平衡、头脑常用、手脚常动、管住嘴巴、定期体检。在采访结束后,扬子晚报记者提出想和吴老合影留念,吴老坚持要站起来合影,记者身高一米八,吴老说,要是他能有这个身高,就不用垫凳子了。原来,吴老身高一米六二,手术台前有专门为他订制的铁质垫凳,每次手术,吴老都是站在凳子上完成的。

 

在浩瀚星空里,第17606号小行星名为“吴孟超星”。所有被吴老医治过的患者都说吴老是“神仙”,把他们从“地狱”拉回人间,在和吴老短暂地接触采访过程中,扬子晚报记者感觉他更像是个圣人,微笑里带着温暖和真诚,散发着一种让人崇拜的魅力。

 

吴孟超的恩师裘法祖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

 

吴孟超说:“我是一个医生,我想背着每一个病人过河。”

 

(感谢张鹏、刘随意对本文的贡献)


快问快答

问:您参加完《朗读者》节目后网上有很多您的视频,点击率很高,很多之前不认识您的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都觉得您特别伟大,您怎么看?

答:我知道,国外的朋友都说看到了,你们年轻人还说我是网红。我就是一个医生,治病救人就是我的职责。

 

问:您的书柜里都摆满了书,外面也都堆了好多书。您现在还在读书吗?

答:看啊!我每天都看!你看,那么多书,都是我最近看的。


问:您接下来还有什么打算?

答:培养人才啊,人才很重要,等我哪一天真上不了手术台了,我的本领要传下去。我在你们江苏徐州有一个院士工作站,前段时间我去了,和他们医生也交流了。


扬子晚报记者|裴睿

摄影裴睿

编辑陈申 张晨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