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紫牛新闻】8人上演"盗墓笔记":挖洞21米,被抓时险丢命

紫牛新闻 扬子晚报 2019-04-05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盗墓笔记》作品风靡一时,盗墓者们为盗墓往往都要打很深的盗洞,其过程往往惊心动魄。其实,这样的情节并非只有在影视剧作品中存在,前段时间,宜兴一座山上就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他们也是为“盗宝”而来,在大山上往下垂直挖了21米盗宝,约7层楼高的洞,然后就钻进洞里寻宝了,由于洞太深,里面缺氧,这些人被抓上来时,已经严重缺氧,险些丢了性命。


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们盗的什么宝贝?扬子晚报紫牛新闻为您道来。


这还跟宜兴最著名的宝贝有关,当地人说,世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紫砂壶是宜兴独有的瑰宝,因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而宜兴紫砂壶所使用的原料紫砂泥,珍贵且独特,可谓“寸土寸金”。


正是宜兴紫砂泥这样的特质,让一个由8人组成的“盗泥团伙”垂涎欲滴,他们在宜兴黄龙山下开挖地洞,然后偷偷地将紫砂原矿泥运出山去。所幸,他们虽然一直在深洞里活动,还是没能逃出宜兴警方布下的天罗地网,被一锅端了……这两天,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前往宜兴进行实地探访,揭秘他们是如何上演了这一出现实版的《盗墓笔记》。


他们瞄上了深藏山中的宜兴宝贝紫砂泥

据传市场上紫砂泥料矿石价格不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宜兴本地最好的紫砂泥都蕴藏在丁蜀黄龙山上,埋藏浅的就在地表,埋藏深的至少在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地下。以陶都路为界,有两座山,路东是黄龙山,盛产优质紫砂矿泥,而路西是青龙山,出产紫砂泥就远不如黄龙山有名。为保护紫砂矿资源,黄龙山矿区,很多年前就已经进行了封矿。紫砂泥因为市面上需求量大,采掘较复杂,又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弥足珍贵,据传,目前,上好的泥料原矿石一吨价格不菲。


紫砂泥矿主要分布于宜兴南部丘陵山区、其成因是在2-4亿年前古生代石炭纪、泥盆纪地质时代的某一阶段,因外力作用内陆湖泊和滨海湖泊沉积而成矿床!宜兴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紫砂泥是夹生在陶土矿中随着陶土一起被挖掘的,其原生态与常见的胶泥、黄土不同,杂生在深埋于岩石层的矿石中,成片状结构,被称为泥中泥、岩中岩!


由于紫砂泥矿夹在岩石缝中,有些层厚部分只有十几厘米,所以比较难采掘、通常大家以为紫砂泥像河塘中的泥土一样挖出来就可以使用。其实真正可以用于制壶的泥料必须要经过人工精选,剔除矿土中的老块、夹石、废土和较明显的含硫、含铁物质后,由矿土机械粉碎呈粉末状,并视需求的目数大小选用适当的筛孔过筛、加水后炼成块状,再经人工锤炼或真空炼泥机压炼,排除泥中的空气,放置数月才可成为坯用的原料!



正是看中了紫砂矿泥的价值,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动起了盗窃的念头,近日,宜兴丁山派出所会同镇有关部门,通过调查取证、伏击守候,成功抓获盗挖紫砂泥料的8人“盗泥团伙”。而让执法人员吃惊的是,他们为了偷矿泥,竟然在黄龙山里挖了一个很深很深的地洞,到被抓时,这个地洞已经挖了足足有21米深。


他们上演了现实版《盗墓笔记》

挖洞深达21米,被抓时严重缺氧呼吸困难


其实,在黄龙山上,警方也派有十几人的巡查队伍,日夜看护巡逻。警方在山区还安装了大量摄像监控设施。从10月8日开始,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宜兴城管部门正式接手巡查,而警方专职负责执法。宜兴丁山派出所钱良副所长全程参与了抓捕的过程,他向紫牛新闻记者讲述了事情的始末:


10月10日,当天正是他值班的日子。晚上11:40左右,接到举报线索,说发现有人非法在黄龙山上挖洞采泥。接到举报后,警方立即出击,联合相关部门包围了黄龙山上的一处民宅。


矿洞的入口就在这所房子里


由于部署周密,事先将房屋后门堵住,所以8个人全部被堵在了狭小的屋子里面。冲进去时,当时是3个人在洞外,后来知道有5个人在洞底。当发现警察后,在洞外的3人,并没有选择束手就擒,而是迅速地下到洞里藏了起来。


洞口


由于洞内情况不明,警察也没有贸然下洞。警方通过向洞里喊话,让他们自己出来。但对方无动于衷。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就这样僵持了大概有半个小时,由于怕时间长了,洞里人员出问题,警方想办法联系到了他们的一个贵州老乡,劝他们出洞接受处理,但是他们还是依然不出来,时间不等人,多一分钟,下面就多一分危险。无奈之下,这名贵州老乡自告奋勇,亲自下到洞里劝说,最终这些人才一个一个爬出来,当时一共爬出来有8个人,而爬出来的时候,这些人已经脸色发白,呼吸困难。原来下面空气污浊,空间也并不算大,作业环境恶劣。


长时间没有新鲜空气进入,人容易引发窒息。21米的深度相当于至少7层楼高,没有楼梯,只能靠双手扒住两边,两脚撑着墙壁,一步步往上移动,普通人爬个七层楼还要喘一下,可想而知他们要费多大的气力才可以爬得出来。这些人之前多是在煤窑干过,体能很好,要是一般人,体能差点,根本就爬不出来。


不法分子开挖的21米深矿洞


后来,警方使用红外线测量仪,才知道他们直线打洞距离整整21米,这还不包括他们进入之后横向打洞的距离。当时收缴了一些工具,有电锤、铁锹、风机、报话机等,还有一批没来得及运走的紫砂矿石。


紫砂矿石

他们挖洞经验丰富,都挖过煤窑

紫牛新闻现场探访:下洞稍不小心必死无疑


在审问中得知,这些人来自贵州,都是一些专门从事挖煤窑的工作,有着丰富的挖洞经验。当时是5人负责在洞下开挖,3人负责在上面往外拽矿石,有的往井下送风,有的负责望风。工具都很现代,挖这么一个洞往往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而成本就需要五六万元。


挖洞工具很现代


紫牛新闻记者驱车来到了他们租下的黄龙山山体延伸方向处的一处靠近东面的平房。记者先沿着山路走了一段,拐了几道弯后,来到了那处平房。房子状态基本是废弃的,被房东租给了这几个挖洞人。记者注意到,这处房子因为在村落的最边上,所以罕有人至。进门之后,记者看到房间内是空的,没有任何家具和摆设,进门右手边的墙体被掏了一个大洞,记者弯着腰勉强通过,沿着洞钻进去后,就是最里面的一间屋子。在房间的北面角落有一个大洞,这些人在被警察抓住之后,洞已经被用水泥进行了封闭。水泥还没有干。

挖的矿洞已经被填埋处理


在警方提供的照片中,这个洞深不见底,民警描述,站在洞口就会让你不寒而栗,他们在挖洞过程中,会用一些钢筋和木头在四周固定一下。民警给记者画了一张剖面图,直线挖洞下去,然后,发现有紫砂泥矿层后,就开始横向掘进,向两边延展。在掘进过程中为了防止洞穴坍塌,还要准备木头支撑,危险性很大。


下洞过程中,稍微手滑,或者体力不支,不小心掉下去,可以说是必死无疑,要知道这可是七层楼的高度。民警曾经从一名挖矿人的手机里看到过洞下的情景,挖洞人还记录了自己采掘的过程,黑暗潮湿。一名挖洞人说在掘进过程中和原来的老矿区挖通了,老矿区里面非常大,足可以放上100桌麻将桌。但是因为年代久远,支撑的木头,用手戳一下就是一个洞,没有人敢进去挖泥。


其中一个在上面的挖洞人说,他是一次都没敢下洞,太危险,只能负责在洞上面摇滚筒,搬泥巴。其中一名干活工人说,自己平时就在丁蜀镇打工,别人喊他来挖洞,一天给400元,他感觉自己平时反正也不忙,就去挣点外快了。当时租房之后开挖,挖的过程中存水比较多,光用抽水机抽水就抽了好几天。每天晚上八点干活,到第二天凌晨五点结束,白天基本睡觉。挖出来的矿石用三轮车分批运下山,然后再用大车拖走,然后贩卖。



他们破坏的是宜兴紫砂矿泥稀缺资源

紫砂泥是不可再生资源,越用越少亟须保护



紫牛新闻记者获悉,这个施展“挖洞大法”的盗泥团伙,除一人因身体原因外,其余7人均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而被行政拘留。


根据交代,至被抓之日,这个团伙共采掘了数吨紫砂矿泥,运走了一部分。一般都是卖给一些紫砂商家。从黄龙山上下来的矿泥,一般都是“黑市”的稀缺货。目前,警方也在追查盗窃紫砂泥的上家和相关组织者。


警方介绍,目前紫砂泥保护只有地方保护条例。而且艺术品,没办法准确估值。从2007年4月1日起,《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开始施行。条例旨在保护宜兴紫砂。宜兴紫砂矿泥作为紫砂壶的制作原料,深藏在宜兴黄龙山上,是不可再生资源。


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在警方执法过程中,之前抓到盗采紫砂矿石的人员,多是加大罚款力度。出于加大对紫砂的保护力度,警方现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破坏矿产人员进行行政拘留。警方也正告,他们将加大对破坏、盗取黄龙山紫砂矿泥人员的打击力度,相关人员千万不要心存侥幸。同时也呼吁,国家层面通过立法,来保护这一片产生艺术瑰宝的“土壤”。


江苏紫玉金砂茶艺有限公司办公室李主任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四万多人从事紫砂行业,而这些人又大多集中于宜兴丁山。紫砂矿石在采集之后,要送到炼泥厂,需要多种工序之后,才能成为真正的紫砂用泥。这个时候在送往做壶工匠手中。黄龙山出产一种“底槽青”的泥料属于上品,用其做出来的壶在刚刚从窑里拿出来时,你就能感觉这把壶的温润,就像有一层油一样,这就是紫砂泥的品质。


紫牛新闻记者丁波

编辑张冰晶

主编|陈迪晨

图片 记者拍摄 警方提供

-END-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你可能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紫牛新闻】33年了,一天也没放弃找你!重阳节老父老母盼得儿归

【紫牛新闻】办张"时间存折",95后300元月租住老年公寓豪华套房

【紫牛新闻】厉害的小朋友!心疼妈妈走夜路崴脚,9岁女孩暖心发明获大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