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Face ID 短期难普及,手机行业接下来会是什么样?

2017-10-28 豆腐店店长 极客公园


摘要:包括 Face ID 在内的各种生物识别技术,客观来讲并非「你死我活」的关系,未来手机厂商们将会有更多样化的选择。


iPhone X 发布之前,在种种爆料信息的描述中,大家对于它的 Face ID 功能,抱有足够高的期待。就技术层面而言,Face ID 的到来,确实让这家一直扮演着行业先行者角色的公司,再一次领先于业界。

按照苹果给出的信息,对比以往的 Touch ID,便捷性以及安全性(20 倍的安全性提升)等多方面,Face ID 均处于领先地位。似乎 Face ID 成为未来生物识别功能代言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在发布会当天国内外媒体的现场体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 BUG,识别准确率实际上也并非像苹果官方宣称的一样出色。

综合最近一段时间诸多报道,(比如《日本经济新闻》早些时候称 iPhone X 今年的整体出货量将只有苹果预期的一半),以及我们对业内相关人士的采访结论,Face ID 想要在短时间内得以大规模普及,或许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容易。

而这将对手机行业接下来的发展,带来哪些连锁反应,值得我们去思考。


当前时间点是否能带来「满血」体验,要打个问号

把人脸识别的安全性做到能够充当身份验证,苹果运用的实际上是 3D 结构光技术,原理是基于主动发射特定红外结构光照射被检测物体,从而获取人像的 3D 图像数据。

通过前置的 Infrared Camera 和 Dot Project 组件,iPhone X 能够快速扫描人的面部并在人脸表面形成 3 万个看不见的 IR Dot(类似于 3D 建模)。 

同时,为了更好的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苹果还根据 A11 芯片的能力专门构建了自己的神经网络,为人脸识别提供了足够强大的计算能力,来让面部录入和解锁的过程顺畅而快速。 

坦率来讲,人脸识别功能并不新奇,国内包括 Face++、中科视拓这些厂商在 iPhone X 发布之前,就已经能够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但事实证明,在此之前能够将人脸识别真正实现落地,并且大规模进行量产的手机厂商大概也只有三星一家。究其原因,极客公园得到的消息是,硬件达不到要求的标准。 

回到 iPhone X,Face ID 所采用的 3D 结构光技术其实是目前比较通用的一种人脸识别技术,但这是第一次被运用到手机这种便携式的终端上。所以,虽然 iPhone X 出货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其同样需要面对良品率并不理想的情况。 

早些时候,凯基证券分析师郭明錤也表示,iPhone X 初期产能受限主要原因是过于复杂的 TrueDepth 相机系统。由于要比竞争对手多了几个传感器,因此使得这种相机系统的大规模生产变得更加困难。

实际上,现在的 Face ID 和早期的 Siri 某些地方是颇为相似的。二者在其所处的时间点上,均走到了行业前端,是颇有些探索性味道的技术。 

事实上,早在 iPhone 4S 时代就已经成功落地的 Siri,向更进一步去跨越的时候,显然进展的并不顺利。在历经几代产品的更迭之后,才成长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模样」。 

但 Face ID 与 Siri 所遇到的成长瓶颈是有所差别的。上边我们提到,Face ID 之所以无法快速推进,是被硬件成品率不够理想所拖累,Siri 则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发展不够成熟。 

从 iPhone X 在 10 月 27 日首轮抢购的情况来看,要比之前预想中乐观很多,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实际的供应链环节,表现的可能并不算特别糟糕。

长远来看,随着 iPhone X 陆续出货,Face ID 可以实现大规模落地量产。但短期内并不容易实现,或许还是需要为产业链进一步提升良品率留出一定的时间。

当然,Face ID 在当前时间点是否能够带来「满血」的体验,大概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也给安卓阵营的手机厂商们留出了如何选择生物识别方案的思考时间。


多种生物识别方案将会共存

已经落地或者未来可能落地应用在手机上的生物识别方案,目前大致分为三类: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

在讲「接下来手机厂商们会如何去选择生物识别方案」之前,需要明确的是,以上讲到的三种选项之间,并不存在「你死我活」的冲突关系。

多样化的解决生物识别方式,意味着你可以在更多的使用场景中来完成解锁或者支付等操作,显然在实际使用体验过程中,这样的选择是最稳妥的一种做法。

比如三星就采用了这样的策略,将能给出的生物识别方案均予以落地。因此,在 Galaxy S8/Note 8 系列身上,同时配备了人脸识别、指纹识别以及虹膜识别三种不同的生物识别方案。

当然,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出发,并非所有的厂商都会选择类似于三星的做法,但可以确定的是,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至少需要选择一种方案。

准确来讲,人脸识别包括 2D、3D 两种,以 S8 系列和 iPhone X 为代表。

实际上 2D 的人脸识别技术除了三星 S8/Note8 系列,国内比如小米 Note 3、vivo X20 等不少产品都已经加入了该功能。

理论上,iPhone X 所使用的 Face ID 功能在实际效果上要更加出色一些,尤其是安全性方面,破解的难度相比 2D 的人脸识别要高的多。

但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是,由于需要厂商和硬件供应链合作去研发,即使安卓阵营想要做出类似于苹果 Face ID 效果的产品,短时间之内想要实现落地的可能性也并不高。

而在苹果、三星、小米等等这些大的厂商推动下,接下来将会有越来越多支持人脸识别功能的产品出现(我们也从业内相关人士口中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但安卓厂商更多的会首先选择 2D 的人脸识别技术。

相对来讲,虹膜识别在关注度上要相对弱一些。当然,这并不代表这项技术将会被淘汰。

在虹膜识别的落地方面,三星走的比较靠前。自 Note 7 开始,包括 S8 系列以及 Note 8,其一直在坚持这项技术。而国内厂商,之前荣耀发布的概念性产品 Magic 也同样采用了虹膜识别。

不过,对比人脸识别以及指纹识别,目前除三星之外,其它安卓阵营厂商实际去推进的很少。哪怕是荣耀,在 Magic 之后,也并没有继续将其沿用下去。

综合来讲,未来的虹膜识别在三星的坚持下退出历史舞台的几率很小,但同时,在人脸识别以及指纹识别的冲击下,想要落地在更多产品上,如果没有足够吸引人的突破性进展,机会可能并不大。


屏下指纹技术是否还有机会?

实际上,在 iPhone X 带来 Face ID 之前,大家对于「屏下指纹」技术抱有很高的期待。

之前一段时间,考虑到使用便捷性,大家的做法通常是将指纹识别模块集成到 home 键上。但迈入到全面屏时代之后,似乎除了像三星 S8 系列一样将其放到机身背部,没有其它很好的解决方案。 

但事实上,如果将指纹识别模块由前置重新变为后置,等同于回到了最初的位置,就使用便捷性而言相对于有了一定的「退步」,这也是包括苹果在内各家手机厂商比较头疼的事情。 

其实,原本将指纹识别模块置于屏幕下方的屏下指纹本应该是全面屏时代最完美、最无缝的指纹识别方案。 

不过遗憾的是,无论是汇顶科技、Synaptics、苹果(来自 2012 年收购的 AuthenTic)为代表的光学指纹方案,还是高通主导的超声波屏下指纹方案,在现阶段都停留在「PPT」或者原型机的 demo 阶段,没有任何一家的方案可以量产。 

而此次苹果在 iPhone X 上放弃了的指纹识别这项功能,大概也意味着至少目前为止,其在屏下指纹的进展上,依旧没有能够达到可以大规模落地的阶段。

当然,在全面屏已经成为趋势的情况下,屏下指纹依旧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目前我们得到的消息是,明年上半年国内将会有搭载屏下指纹技术的产品上市。

另外,Face ID 无法在短时间内落地到安卓阵营,或许也将使得一部分摇摆在选择人脸识别和屏下指纹之间的厂商,转而投入到后者的研发当中。

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考虑,即便 Face ID 最终走向成熟,屏下指纹技术也依旧会成为未来手机产品一项不错的选择。

至于 Face ID 和屏下指纹到底谁能够更早一些在安卓手机上实现落地,可能也只有时间去证明了。

责任编辑:王伟

本文由极客公园原创

转载联系 zhuanzai@geekpark.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