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 App Store,正在从「解放」变成「反动」吗?
随着软件服务收入成为苹果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苹果必须更加谨慎,才能保证自己不越过「解放」的界限,变为一个「独裁的反动者」。
2007 年 6 月 29 日,初代 iPhone 正式上市销售。时隔一年,苹果推出 App Store 应用,让智能手机真正有了智能化的功能,同时也重新定义了开发者与硬件设备制造商的关系。
然而一周前,苹果 App Store 的审核政策,却引发了开发圈的大争论。
美国当地时间 6 月 15 日,一家在独立开发界小有名气的公司——Basecamp 推出了自己的最新产品:Hey。Hey 是一个订阅制收费的跨平台邮件客户端,主要基于 Web,也有 iOS 客户端。
但就在 Hey 的 iOS app 上架后的第二天,App Store 在审核阶段拒绝了该 App 修复 bug 的更新推送,表示因为 Hey 不提供「应用内购」订阅的选项,违反了 App Store 的相关条款。如果 Hey 不就相关问题进行调整,苹果将对 app 做下架处理。
苹果 App Store,正在从「解放」变成「反动」吗?
「不需要流量」的权利
以往关于苹果 App Store 争论的焦点,往往集中在「30% 抽成」这件事上。
App Store 是一个「应用市场」,苹果对应用进行审核、分发,保证了用户的安全和体验,使 iPhone 迅速席卷市场。随着 iOS 生态的不断壮大,这个市场的蛋糕也越做越大。优质的 App 如果能得到 App Store 的推荐,在流量和收入上往往能成倍甚至几十倍增长。即使苹果从中抽取 30% 的手续费,对开发者来说也是一种「双赢」。
知名科技评论者「莫博士」Walt Mossberg 认为苹果对 App Store 的严格管理,恰恰保证了 iPhone 的体验,杜绝了恶意软件,保护了用户隐私。而且 30% 的抽成,相比以前很多手机运营商在分发 App 时抽成 50%、70% 的比例,已经少很多了。
乔布斯最早宣布苹果只抽成 30% 时,台下的开发者是欢呼的。
而且「内购」这种付费方式确实方便、安全,用户在 iPhone 上提供一次信用卡信息,之后给任何 App 付费都只需要面容 ID 识别一下就可以授权。即使是 Spotify 或者 Netflix 这样的巨头,早已不需要 App Store 给自己带来的「流量」,也很难 100% 放弃内购这一渠道。很多早期通过 iOS 内购订阅 Netflix 的用户,至今仍可以通过内购渠道续费。
只不过时代变了,当开发者从独立身份逐渐变为成规模、成体系的公司时,30%的抽成比例可能就显得太高了。很多公司都认为苹果应当给出更灵活、更合理的抽成方案。
比如 Hey,它更像一个完全「独立」的软件,有自己进行营销、宣传,找到用户的方式,不需要依赖 App Store 的流量。
6 月 20 日,Hey 在官网上发布了一份声明,表示不加入 iOS 内购,其中有考虑到手续费对收入的影响,但这件事更关乎「选择权」:Hey 希望自主选择与用户进行交互的方式。如果仅仅是钱的问题,Hey 可以针对 iOS 内购涨价 30%,把手续费成本转嫁给用户,但 Hey 认为「苹果的政策使开发者和用户被隔绝了」。
Hey 想要「不需要流量」的权利。
网页上交钱,App 里使用
打开 Hey 的 iOS App,整个界面除了「输入账号密码登录」之外,没有任何功能。用户想要在 iPhone 上使用 Hey,必须要去 Hey 的网站上进行注册、付费,然后才能用注册的账号登录 iOS 客户端,使用邮箱功能。
这样设计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规避手续费。如果用户在 iOS App 里注册,通过苹果的「应用内购」付费订阅,苹果会从用户第一年的订阅费里抽走 30% 的佣金。如果用户连续订阅,从第二年开始,这个佣金的比例会降为 15%。
Hey 的订阅价格是 99 美元一年。作为一个邮件客户端,显然不便宜,所以它的开发公司 Basecamp 才如此有信心,认为「真正需要 Hey 的用户不因为这点麻烦就放弃注册。」
创立于 1999 年,Basecamp 一直保持着「小而美」的企业精神,直到现在也只有 50 多个员工。在开发出 Hey 之前,Basecamp 最主要的产品是与公司同名的线上协作 App,这个 App 采用的就是「网站上注册付费,然后通过账号登录 iOS 客户端」的模式,且持续了多年。之前的经验,让 Basecamp 决定在 Hey 上采取同样的模式。
但对苹果来说,用这种方式做一个线上协作 App 可以,做邮件客户端却不行。
Hey 的主界面只有登录选项|Hey
苹果在 App Store 开发者指导的 3.11 条款中明确了这项规定:「任何 App 的收费功能,都必须用苹果的内购功能进行收费,开发者可以在 iOS App 之外建立购买渠道,但必须同时提供应用内购的选项。」也就是说,Hey 的用户可以在网页上注册付费,但同时必须也要有应用内购的选项。
但这项规定也有例外,苹果定义了一类「Reader」App,规定如果 App 的付费功能是一种「内容」,包括书籍报刊、音乐视频流媒体、商业软件、云储存等等,那么可以不在应用内提供内购选项。比如 Netflix 就取消了 iOS App 的内购选项以规避手续费,Basecamp 之前的线上协作应用就因为是「专业软件」,才得以「存活」。
可能因为产品逻辑与之前的 Basecamp 类似,Hey 最初得以顺利在 iOS App Store 上架。但上架仅一天,它的「更新推送」就开始被拒。与此同时,Hey 的 Mac 客户端上架 macOS App Store 的请求也遭到了拒绝。Basecamp CTO David Hansson 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苹果要求他们提供内购选项的做法是「强盗行径」(acting like gangsters)。
一场关于 App Store 政策的争论就此展开。
「解放」与「反动」的界限
6 月 19 日,苹果市场副总裁 Phil Schiller 接受了 TechCrunch 的采访,表示苹果不会就 Hey 引发的争论而修改 App Store 的开发规则,会继续坚持相关规定。
Phil Schiller 解释称,「用户下载了 Hey,却并不能正常使用这个 App,这不是我们想在 App Store 里提供的体验。」这就是为什么苹果允许 App 建立自己的付费、授权方式,但必须同时提供「内购」选项。假如有用户在 App Store 里搜索「邮件客户端」搜到了 Hey,却并不知道要去网站购买订阅,他就完全无法使用这个 app,这是苹果想要杜绝的情况。Schiller 表示,Hey 最初得以在 iOS App Store 上架就是一个错误。
过去 10 年里,iPhone、iOS、App Store 的体验得到了世界范围内大量用户的广泛认可,苹果建立起的开发生态也惠及到了大量开发者。但想要对一个如此庞大的开发生态进行精细管理,仍不是一件易事。一边「立法」,一边「执法」,苹果也不免要面临诸多质疑。
Hey 开发团队 CTO Hansson 表示,「苹果在 App Store 政策执行的问题上长期反复无常、毫无连贯可言。」暗示苹果一方面用「开发指导」严格打压一些 app 的同时,也与其他 app 达成了「私下交易」,为少数 app 开了例外的后门。
苹果在发布会上介绍 App Store 的新功能|视觉中国
就在苹果拒绝 Hey 更新推送的同一天,欧盟针对 App Store 的反垄断调查正式启动,负责相关事务的官员 Margrethe Vestager 表示,苹果在这个领域扮演着一个「看门人」的角色,向所有经过的人收取过路费,欧盟必须确保苹果不会利用这种优势与其他公司进行不公平竞争,比如 Apple Music 和 Spotify。
6 月 27 日最新消息,美国司法部发起一项调查,主要针对苹果公司 App Store的支付政策。目前,该调查尚处于初期阶段。
十二年前,App Store 的发布是苹果解放开发者生产力的重要举措,设立 30%的抽成机制既有利于促进苹果应用生态的正向发展,同时也能够帮助优秀开发者获得流量和收入的大幅增长。然而苹果并没有动态地思考与开发者的关系,一成不变地守着既有规则,将很多有价值的产品拒之门外,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是对用户体验的折损。
Hey 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面,苹果在 App Store 政策上面对的各种问题如此庞杂、微妙。随着软件服务收入成为苹果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苹果必须更加谨慎,才能保证自己不越过「解放」的界限,变为一个「独裁的反动者」。
在苹果发给 Hey 开发团队的信中,苹果给 Hey 提出了几条非常具体的「改进」方式,比如 Hey 可以免费开放一小部分正常的收发邮件功能给用户,让这个 app 先变得「可用」,然后将特色功能作为需要额外解锁的付费功能,仅可通过网站付费订阅解锁。这样能够符合苹果开发指导的要求,又能满足 Hey「不提供内购」的愿望。
「希望能帮到你们,将 Hey 邮件客户端带到 App Store」,苹果在信的最后这样写道。
图源:Apple|责编:于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