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二次上市,创始人周源到底在想什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极客鹏友说 Author 张鹏
知乎是谁?知乎的目标是什么?知乎怎么面对挑战?
来源:极客鹏友说(ID:geekpys)
作者:张鹏
原标题:知乎二次上市,创始人周源到底在想什么?
今天知乎在香港二次上市,我看到了周源发的用户公开信。他说:「过去一年我大概和上百位二级市场的投资人交流过穿越周期的思考,大家也都很关心知乎如何健康增长 30 年,如何扩大规模和养活自己。」
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三个核心思考:生态第一、社会价值、理性乐观。
图|知乎香港二次上市
由于许多年前周源入行《IT 经理世界》杂志做记者的时候,我曾经是他的编辑之一。刚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一度「老编辑」临时附体:嗯,感觉写得还不够好。
虽然后来我想,也许是因为今天的环境吧。这封信绝大部分人会看到平和与真诚,但对知乎在思考的问题和逻辑,表达太含蓄,大家可能不太能看懂。
在知乎的创业过程中,我有幸和周源保持着比较持续的交流。毫无疑问,他现在做的事情,和要思考的问题,肯定远比写一篇文章复杂。这封信确实引发了我过去和他的一些交流的记忆,我想或许可以补充一些信息,帮大家更好的了解下知乎在思考的问题。
01
社区管理者和
社区是什么关系?
「过去十年知乎从小变大,变化不只是数量和规模。我们在知友们一问一答的交谈里,在赞同和关注的互动中,聚沙成塔般形成了一个相互传递、相互启发和相互影响的社区生态。」周源的用户信里,提出的生态第一,实际上说的是知乎要做一个健康繁荣的社区,这是第一重要的。
虽然今天的知乎在用户侧看起来像一个典型的社交媒体平台,但知乎最重要的逻辑确实是个问答机制驱动的社区。
图|2014 年,知乎创始人周源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
社区两个字说起来简单,但可能是互联网产品里最复杂最难搞的一种形态。因为社区的真正构成是人,而不只是代码,更不只是物理、数学、商业的逻辑。因为人是非标准化的,甚至是不带天然共识的。
越难搞的,也意味着越难「被搞」。当年字节跳动用「悟空问答」希望占领知乎这个领域,但最终自己撤了,也是因为虽然用物理,数学和商业的逻辑做突破一度数据非常好,但突破完了发现这里面人的逻辑太复杂,搞不定(也可以说是没兴趣用很大代价和时间去搞定这件事)。
社区注定是一个「漫长的旅程」,特别是一个正在不断破圈,变大的社区。我记得在 2017 年左右,周源一段时间思考的重点,就是当知乎引入了越来越多的用户,这个社区的结构会是什么样的?
他当时意识到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大家的兴趣,世界观,对知乎的期待可能未必都是一样的。要怎么在一个社区基础设施上,去支持这个由不同的兴趣、话题组成的「社区星系」,最终还要有效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社区宇宙」,确实是个很复杂的话题。
而有意思的是,我最近和周源的交流发现,他依旧在思考社区,但思考的角度从如何赋予社区一个有效的「拓扑结构」,延展到了「知乎在这个社区里到底是什么身份」。
发展到今天,这个被叫做知乎的社区里,知乎这家公司到底是造物主?拥有者?还是社区中的一员?
单纯商业和技术的逻辑上,很简单,知乎是知乎这家公司的。但是从社会学视角看,知乎这家公司确实只是这个社区早期的「开发商」,现在的「物业」而已,社区成员会评估你,甚至会用脚投票抛弃你。
恐怕周源也是做知乎很多年以后,对所谓的原住民冲击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毕竟到了一定用户量级的产品,其人群其实并不好归类,归类意味着特点和特征的极度简化。这件事都会磨灭个体、小群体的不同。
所以周源在用户信中,「生态第一」的底层是要让社区繁荣,让不断增长的用户,在社区里觉得这里有意义,知乎要做好「物业」的工作,不要做造物主的角色。
其实知乎在不断变大的过程中,遭遇过一波又一波的「原住民冲击」,隔三差五总会有用户会悲伤地说「知乎变了」。
我作为知乎前一百个用户,曾经也是其中一员,内心中总是怀念最早期知乎只有一万个用户的样子。以前总忍不住想给周源提建议,这个地方是不是可以改改?那个地方是不是不合理?
我也是在长期观察中,意识到社区的生长性,来自于给所有用户更大的空间。有时候这需要做一些无为而治。「你要确定的是哪些事情不做,而不是做什么,才能够帮助社区生长。」这句周源最近和我说的观点,还是引发我不少思考的。特别是在一个充满了「理性自负」的环境里。
02
知乎为什么不能
是「少数人」的?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如果知乎选择做一个「一部分人的共识社区」,是不是可以更加纯粹和美好,更是让「我」最喜欢的那个产品呢?是不是这一切都是因为「万恶的商业」而变了味道呢?
我曾经多次追问周源,你在知乎上最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他其实也多次讲到了「普惠」这个词。
图|2019 年,周源参加极客公园大会分享思考
「知乎是一个社区,在这里有丰富多彩的知识、活学活用的经验、别具一格的见解,以及它们背后慷慨友善的人。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知乎的社会价值就是帮助更多人解除未知带来的恐惧和焦虑、傲慢与偏见。」周源的用户信里,谈到「社会价值」这段话,说得比「普惠」这个词更具体。
很显然,知乎团队想要普惠的意义,就必须成长为更多人觉得有意义的东西。而财报中用户新增和活跃度的客观数据确实也体现了这种成长。这支撑了知乎作为一家公司,去创造更大价值的商业逻辑,也支撑了知乎团队内心中想要的精神目标。
如果知乎这家公司也是知乎社区的一个成员,那么我作为知乎用户,当然也应该平等的去了解一下这位成员的想法、追求是什么?其实对于喜爱知乎的用户,这部分我觉得可以说得更清晰一些,双向的理解很有必要。
周源其实是个性格鲜明的人,当年因为在报刊亭买了一本《IT 经理世界》杂志,深受杂志里描述的数字化对世界的革命性改变而激发,转头就辞掉工作,拎着行李来北京到这本杂志求职做记者。这件事我是亲历者。
性情对一个人来说不容易改的。但这些年来,周源的改变在于,他对事物的理解更平和了一些。比如我记得一次聊到「原住民冲击」问题,周源表达的观点大概是「人们会在人生不同的时间,与知乎相遇,有人会离开,也有人会回来。我觉得要顺其自然。」
确实,知乎这个社区是所有人的,而不是某个人、某群人的。谈到「社会价值」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也是在说,知乎团队面对争议,面对每一天都在做事情,不要急功近利的求速度,也更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
03
知乎为什么不能躺平?
说个八卦,很多媒体报道曾逻辑严谨地推理认为,以 2018 年投放世界杯广告为节点,知乎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上市,并经历了艰难的过程。
图|知乎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不过实际上知乎上市还真是 2020 年才开始策划的。2018 年世界杯那次广告投放其实算是个知乎的「黑历史」,很奇怪竟然没人好好挖掘下。
2018 年周源刚融资了一亿美元,从来没花过广告费的知乎在弹药充足的时代,想试验一下互联网早已流行许久的「广告—用户转化」的打法。结果 2018 年花了钱,但年底用户增长我记得是非常差的。为什么呢?因为投放、用户转化、留存各种相关体系都没准备好,其实算是交了学费,用一年多时间最终补上了这个盲区。
知乎过去经历过不少这样的尴尬。比如我还曾经在知乎的会员制+音频内容付费产品早期,在知乎上做了 90 期音频内容,知乎在首屏信息流的推荐都没少推,但转化率低到我都一度怀疑人生了。
后来和周源复盘,他说确实是推荐和分发算法那时候还没有做到位——当然我觉得这可能是在安慰我。
其实真正原因是,知乎的会员音频内容选择「知识付费」形态就是对的吗?这一点知乎用了相当长时间才摸索出了正确的角度——「音频小说」是知乎音频第一个成功品类,而这最终开启了知乎会员收入的节节成长,如今已经是知乎最强力的商业支撑点之一,且正是会员业务和后来的「知+」,让 2020 年知乎真地想起上市后,没那么艰难的就完成了。
看起来,「黑历史」好像还没完,今天知乎的视频产品估计也处在摸索的阶段,怎样做对,还有待知乎产品接下来的思考和迭代。
那么知乎为什么要持续折腾?毕竟要折腾就容易留下黑历史?不折腾就不行吗?
用户总想要你最美的样子,这是必然的。但知乎不能觉得「差不多得了」。更多的人确实需要新的内容形态来服务,知乎的目标也确实需要去服务这些人,那么就算会面对「做不好」的阶段,也要做,就算会留下黑历史,也要最终穿越这段黑暗。这可能就是周源用户信里说到的「理性乐观」吧。
对自己想要什么要坦诚,对自己把事情做对的过程也要坦诚,只要没把自己当成神,真的把自己放小一点,该挨骂就挨骂,该赶路还是要向前的。
周源在用户信里说:「过去两年多,或许对于全世界每个人来说都显得有些『意味深长』。未知所带来的恐惧、狭隘、傲慢与偏见,随着『黑天鹅』的爆发而蔓延生长。但知乎会去挑战这个时代的对手,那就是『将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和见解都聚集起来,并为人人所用』的初心不变,去提问、去回答、去行动。」
与内容有关的领域,因为存在内容的形态、诞生和消费场景的不同,从来就不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市场,大多都是在时间中长跑。一段时间的速度甚至不是重要的,重要的确实是持续不放弃的「提问、回答和行动」。
从我当年见过的 20 多岁的热血青年,到今天年过 40 的公司创始人,周源的坦诚至少没变。他在用户信里说:对知乎设定的初心目标,今天来看,做得还远远不够,北极星在前方,路还很长。
我想,在更长的时间中和更清晰的目标上,所有热情不减和保持倔强,一定是有力量的。
(用户信就不附带了,大家感兴趣可以搜索阅读下)
*头图来源:知乎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极客一问
知乎未来发展的方向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