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反思|传统文化能直抵灵魂,我们到底缺失了什么

2017-11-26 老两 51听

前言

今天凌晨,当西班牙、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媒体记者归国后,“儒学大赏——首届全球华语广播大型联合采访”活动也落下帷幕。为期5天的济宁之行,探寻孔孟的思想印迹,感悟先哲的文明之光,来自全球60多家媒体的115名记者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家文化洗礼。

点击下方的绿色音频

51听独家e评

↓↓↓


这几天采访行程,我一边行走一边思考,儒家文化的精髓到底在哪儿?我的感悟就是仁、礼和中庸。“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而“礼”的作用则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只有这样,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看看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仁和礼两大原则。儒家的“中庸”是一个外界与内心、形势与实力的平衡点,并不是不思进取,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狭室之中奔跑只会撞得头破血流;审时度势才能掌握平衡,掌握平衡才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这些年来,中国施政者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包括应对国际风云的变幻,其实都是儒家文化的身体力行。来自墨尔本的梧婷女士感慨,“儒学不是Fashion,而是远古最质朴的呼唤”,我们的好多认知只浮于表面,而儒家文化绝不是一种时尚的工具,它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渗透和修为。


四年前的11月26日,习近平在孔子研究院座谈时说,“我这次来曲阜,就是要发出一个信息: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说实话,我们这代人经历的年代,所受的教育离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差的太远,充其量会背诵几首古诗词,说几句孔孟的至理名言;做记者也20多年了,以前打着国学旗号进行的采访或者组织活动,想想真是一种不自量力,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是媚俗欲望的一种放肆,是国学修养缺失下的一种文化投机,反思一下,感到脸红,汗颜。


儒家文化在政治上推崇“太平和合”的境界,重义守信对经济秩序的规范作用,都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儒家所倡导的乐观与浩然之气,宽容和谐的处事原则,崇文尚贤与革故鼎新的精神,都对国民性格产生了久远影响。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天灾人祸,让中国人一次又一次陷入苦难之中,尤其是在1840年后饱受屈辱,然而我们何曾放弃过?中华民族始终相信会有否极泰来之时。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最古老诠释。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75个老家伙说的有点意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澳星传媒集团的梧婷女士说,有多少个理由让我们为传播先哲智慧付出努力,我认为有一万个!


在孟子研究院我有幸聆听了殷延禄先生的一堂课,他通过对汉字的拆解、释义,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孔孟思想。在讲到“孝”字时,我的眼泪不自觉地流出来了。事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张意说,他也泪目了,用手擦试了好几次。他认为,这样的宣讲,上至高官巨富下到平民百姓,都会取得非凡的传播效果。来自西班牙华夏之声的李刚说,“对于传统文化回望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我们走向未来的方向、自信和耐力。”在临走之前,他多要了一些《儒学经典300句》,他说回国要送给一些朋友。我在想,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除了树一些广告牌,印制像旅游风景一样精美的画册,发表一些谁也看不懂的枯燥的文字之外,还能做点什么?这些给人的感觉都是硬梆梆的,文化能直抵灵魂,既然是“软实力”,我们能不能做的更柔和、更软一些,就像我们聆听到的殷先生的讲课一样呢?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一次次被束之高阁,偶尔也会成为富人阶层的装饰品。在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我们将怎样构建精神的殿堂,怎样让物质的桥梁和精神世界实现无缝对接,这也需要我们媒体人的责任。说白了,尊重文化,其实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真的不希望,我们,也包括子孙后代,一个个都成了肥头大耳,或者贼眉鼠眼的奸商,一生都在忙忙碌碌为了所谓的名利去追逐。好吧,带上自己,还有孩子,是时候该补上这一课了。


撰稿:老两

解说:杨镇

编辑:紫苏

51听独家e评

新观点,新视角

每周日晚十点

为大家送上独家新闻评论


热点深度分析

探寻新闻幕后真相

尽在51听

同时欢迎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下载51听APP收听所有音频!敬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