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外行拍的纪录片土得掉渣,我笑完感动了…
纪录片里的一股泥石流
纪录片里的一股泥石流
今天来安利一部豆瓣只有700人打分的纪录片:《寻找手艺》。
和我们印象中展示手艺的典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完全不同,《我在故宫修文物》是那种规整的、系统的、美丽的、有主角和故事线的纪录片。
在“手艺”这个主题上,央视也有一套名叫《留住手艺》的纪录片,口碑很好(豆瓣8.7),画风是大气精致的央视范儿,带着磁性播音腔解说的那种。
《寻找手艺》呢,不足之处十分明显,是只有三个人拍出来的“外行”纪录片。根据导演的自述:摄影本来是个司机;录音第一次摸录音机;导演是第一次拍摄大型纪录片。
而片子在B站上的UP主,是导演本人……
本片的画风,从片头字幕可见一斑,再多加两种颜色就是“如何逼死你的设计师朋友”系列了。
片尾字幕也很质朴。
因为摄影师不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偶尔会出现没什么构图讲究的画面。
导演经常入画。
但看下来觉得粗糙是另外一种可看性:粗粝的真实也同样震撼。
不修边幅的匠人也同样可爱。
鲜为人知的手艺也同样精妙。
关键是,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笑的纪录片了啊。
开头字幕就出现了这种汪峰式的叩问:真挚得引人发笑(但看下去你会相信这种真挚的)。
导演是不想当咸鱼的梦想家,立志拍一部伟大的纪录片。
并为此卖掉了在北京的一套房,是不是彪呼呼的?!(弹幕都在说这两年卖房子亏大了)
上路以后马上就有神展开:头三天的拍摄一无所获,拍到的第一个摄影师要治疗鼻炎,他们顺带拍了医生。
然后,摄影师小蒋家里有事,治好了鼻炎就退出了。
弹幕都在2333:小蒋就是搭顺风车来治鼻炎的吧?
然后司机开始当摄影师了,这么随意的吗???
豆瓣网友给《寻找手艺》加的tag是“纪录片里的一股清流”,其实是一股泥石流吧
但他们拍到的手艺的确很有可看性了,比如羊皮筏子的制作过程。
上来就告诉你,羊皮都臭掉了,这是一部有味道的、对真实不加以修饰的纪录片。
制作工艺:用针线缝补羊皮上一切可能漏气的地方、绳子捆住四肢和肚脐,充气封口,再往里面灌上盐、油、水。做完了还不是一劳永逸,羊皮筏子要晒太阳,否则容易腐烂;又得泼水,因为会被日光晒裂,麻烦得不行。
这就是羊皮筏子,几十年前黄河中上游两岸的人们的重要水运工具,它一点都不美,但曾经非常有用,现在是濒临失传的手艺。
也有很精深的技艺,比如他们还拍到了整个藏区水平最高的佛像制作团队。
一整张铜板一锤一锤打出一尊佛像。
连佛像里面的纹理也完美无瑕。
做油纸伞,伞头是匠人完全凭感觉锯开的,最后总能锯成30等份。
与此同时,摄制组本身也是纪录片的主角,他们也有自己的手艺。
司机小哥一个星期之后就上道了,在车前安装微型摄像机,试图拍下“新疆的风”。
除了手艺,纪录片也会出现亮眼的人物。
没受过专业演奏培训的小男孩,在做乐器的父亲的熏陶下,弹得一手好琴。
这种乐器叫做“弹布尔” 。
热情的维吾尔族土豪大叔,四年来见到扛摄影机的就往家里请……
因为他家的房子是盖得最高的,视野好。大叔人也太可爱了!
还有艺术家风采的乐器匠人老爷爷,弹幕都被他的弹唱表演折服。
但老爷爷的儿子却完全不会吹奏父亲制作的乐器。
弹幕说:手艺当场失传
从新疆走到西藏,团队也在进步,记录手艺时,能从表面升华到意义了。
这个21岁的少年,从13岁开始用木板刻佛经。
问他刻的越多是不是越赚钱,他赶紧摇头否认:不能想着刻得多,要好好刻,不好好刻,等死的时候会害怕,良心过意不去。
制作佛像水平最高的大师土旦,如果论能力获得报酬,他早已腰缠万贯。
但他并不有钱。寺庙向他预订佛像时,他不收工钱。
有时候还倒给寺庙捐佛像,镀金的那种,成本就要三十万。
“有时候捐金子,有时候捐菩萨,有时候钱多的话就这样捐,全部都捐,没钱的话没办法,是吧?”看土旦说话时的笑容,他大概是是精神上的富翁吧。
拍摄完土旦的故事,导演表示他心灵受到了震撼,开始反省自己的梦想目的不纯,“以为是为了梦想,其实仍然是为了钱”。
还涌起了一些想哭的伤感
弹幕都好可爱地在安慰导演:凭本事赚钱有什么错?
而且摄制组也不容易啦,拍摄过程中,睡在这样卫生状况堪忧的招待所里。
弹幕还在激烈地讨论信仰和挣钱矛不矛盾的时候,导演又换了一番心情,突然开始思念自己的女儿。
后来真的把女儿带上一块拍了。
真是想到哪儿是哪儿啊。
就是这么一桩看上去缺乏规划 (开拍三天没有找到素材、摄影师第四天退出、最终因录音师脚趾骨折而结束),想到哪儿是哪儿的纪录片,居然跑了大半个中国,从北京到甘肃再到新疆,再到西藏、云南甚至海南,一共拍摄了199种手艺。
但纪录片的导演表示,拍完这些手艺人,再也不好意思谈梦想。
不管怎样,这碗关于梦想的鸡汤,我先干为敬啦~
来源:萝严肃(ID:missluobeibei)
本期精彩回顾
台独都看傻了:这个欧洲大国,刚拿出了对付分裂分子的终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