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留学生配仨异性学伴,咋回事?
网上争议大,山大喊冤。
一个留学生配三个异性学伴?山东大学中外学生“学伴”( Buddy)项目引发争议。
有质疑声称,2018年的山东大学“学伴”项目升级为一个留学生配三个校内学生,且校内参与学生以女生为主。
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7月11日就此事回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正在研究此事。
山东大学研究生部一名教师11日下午告诉澎湃新闻,“学伴”计划最初从2016年开始施行,施行后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报名积极,学生反馈也比较好”。对于网络舆论的质疑,该教师表示系恶意曲解。
2017年山东大学“学伴”活动现场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引争议的“学伴”项目
山东大学“学伴”项目,7月6日被微博网友曝出后,引发争议。
该博文称,山东大学一个留学生配三个学伴,从2017年的一对一配对,改革为2018年的每个留学生配三个健康学伴,形成三人学伴小组,落选学伴则列入学伴库。
学伴报名表以及学伴管理规定中,并不规避异性学伴问题。在报名表中,还特别强调学伴的性别,将“结交外国异性友人”列为选项之一,在表头用红字注明:“请同学们尽可能详细认真的填写,以便为你匹配心仪的学伴”。
有网友在微博中评论称,“真搞不懂,把那些未谙人事甚至可能连恋爱都没谈过的小女生,介绍给外国男性留学生当学伴,究竟意欲何为?”
澎湃新闻注意到,一份网传的《山东大学关于举办中外学生“学伴”活动的说明》文件称,山东大学举办中外“学伴”活动,合法且正当。中外学生“学伴”活动是为促进中外学生学习而举行的活动,中外学生互为学伴,全部为自由报名,并非为单独为国际学生寻找学伴。
7月11日上午,澎湃新闻就此份文件向山东大学国际事务部求证,一位国际事务部的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学校已经注意到相关舆情,具体情况需向宣传部联系。
“学伴”项目2016年开始施行
澎湃新闻查询发现,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计划于2016年首批开始施行。
2016年10月山东大学国际事务部就曾发表《山东大学“学伴项目”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中表明,“学伴项目”是为增加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的理解与交流,促进山东大学学生国际化的一项活动。
根据《规定》要求,参加“学伴项目”的群体面向全校正式注册的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可以参加。学生参加“学伴项目”,最长有效期一年,有效期满后可提交书面申请继续参加。
另外,《规定》中表明,如与学伴外出活动,须报相关负责人同意。超过一天的外出活动,须书面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
2016年10月29日,山东大学研究生会官网上公开发布关于招募留学生“学伴”的通知,通知显示,学伴的学生须具备“有较高的英语或日语、韩语、俄语等外语水平”。
澎湃新闻在其官网上下载的一份山东大学交换留学生“学伴”报名表上看到,报名参加的学生除填写姓名、性别、民族等基本信息之外,还需填写饮食禁忌、兴趣爱好及特长,学伴的学生可以自由填写“希望学伴的性别”。
自招募留学生“学伴”通知发表后,澎湃新闻在山东大学官网查询发现,该校的齐鲁医院学院于2016年12月1日,在官网上公布了首批“学院”匹配结果及第一次“学伴”活动见面会的通知。官网公布,活动接受来自山东大学28个学院内共计360份报名信息,在报名的122名留学生和238名中国学生中,成功选拔出122对友好“学伴”。
齐鲁医学院官网发布的《公布2018“学伴”成组结果及第一次“学伴”活动见面Party的通知》显示,截至2018年11月15日,活动接收共计270份报名信息。在报名的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中,现已成功选拔出141名中国学生与47名留学生组成47个友好“学伴”小组。
2018年山大“学伴”参与现场。图片来自山大研究生会微信公众号
2018年山大“学伴”参与现场。图片来自山大研究生会微信公众号
山大师生谈“学伴”:
总体评价较好,增强友好交流
针对质疑声,曾担任2016年山东大学“学伴”招募计划的负责人7月11日告诉澎湃新闻,“一对一”、“一对三”系网友恶意曲解。他介绍,山东大学“学伴”计划成立之初,目的在于促进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系自愿报名参加,“不存在一个留学生跟三名女生”配比。
他说,“学伴”计划施行后,受到学生的欢迎,“报名积极,学生反馈也比较好。”
针对网友提出的“拉皮条”等侮辱性词汇,他表示,近几天也陆续收到校友的反馈。7月11日下午,他已经联系国际事务部咨询此事的进展,他从国际事务部得知,目前学校正在商量此事,会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同日,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回复澎湃新闻称,正在研究此事。
曾参与过2017年“学伴”计划的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学生小媛(化名)说,“学伴”项目主要面向中心校区和附近几个校区的同学。参与的同学在各个学院都有分布,男女比例也较为正常,网传的情况并不属实。
她说,“学伴”项目中包括一项联欢会。她参加了2017年的学伴联欢会。据她描述,当晚参与晚会的学生也很多,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现场气氛很好,当晚她就认识了法国、巴基斯坦、韩国等国家的小伙伴。
在联欢会上认识之后,学伴之间可以继续保持联系。通常,中国学生们会带着自己的学伴一起组队行动,活动大多都是一起逛逛济南的著名景点,或者是在学校周边约饭、喝咖啡、玩狼人杀等。
小媛说,更多的学伴之间还是保持着线上的交流,帮助留学生们解答一下校园生活中的疑问,“毕竟大家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立马成为跨国好朋友的概率还是挺低的。”
山东大学一名2016级男生表示,学伴是很正常的学习交流项目,已经办了好几年了。
对于网络质疑从“一对一”变为“一对三”,该名男生解释,山大男女比例本来就女生多一点,而留学生中一般是男生多一点,再加上女生参加校园活动普遍比男生积极,所以出现了爆料中说的“三伴一”的情况。
该男生说,“学伴计划”会要求学伴一起做任务,比如一起看书、看电影。
澎湃评论:
山大或许有委屈,但真的该反思“学伴”制度了
2017年山东大学“学伴”活动现场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不管如何,把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招募”解读为帮男留学生找女友,都是一种过度解读。一份疑似山大回应此事的文件称,为留学生找“学伴”,是国内一些大学的通用做法。山大一定委屈,为什么偏偏针对我呢?
招募“学伴”,校方说法是为了帮助留学生更好适应在中国的生活。山大这次成为争议的焦点,很大一个原因是一份招募表格上暗示,可以让参加活动的中国学生找到“异性朋友”,这隐约透露的暧昧色彩让很多人感到不快。一份未经证实的“学伴”名单显示,大多数留学生是男生,而绝大部分“学伴”,则是中国女生,这似乎又“证实”了网友的推测。
在过去很多年,中国大学普遍把吸引更多留学生看成是提高自己排名的一种手段,这大概和“国际化”指标有关。很多学校仓促成立“留学生院”,制造真假难辨的留学繁荣,为了多招一些留学生想出各种办法。这与当时中国大学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不够强,对留学生吸引力不够的大背景有关。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大学都为留学生开出了高于本国学生的服务。济南的另一所大学,最近就让中国学生搬出,腾出留学生宿舍,并且安装了空调。山大的“学伴”制度,也属于这一性质。
有点吊诡的是,山大在推进这项工作时,工作做得特别细,表格上也显得很“人性化”,但是从对舆论的考量来说,这恰恰是一种粗心,制造了一个传播事件。
公众对此提出质疑,反映出社会对留学生“超国民待遇”的反思。一个可以参照的事件是,就在这两天,福建一名留学生骑电瓶车违规搭载一名女子,被拦下后推搡交警,不仅引发了网友的争议,也引起了多家主流媒体的批评。人们不但批评这位留学生的违规行为,也对警方仅采取批评教育的处理方式颇有微词。在多数人的眼里,那位留学生明显受到了“优待”。
这种“超国民待遇”或许和中国人好客的习惯有关。一些中国的女大学生喜欢和外国留学生交流,毋庸置疑,肯定有想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了解外国文化等正面且实际的考虑。在过去很多年,这也是中国学生当“学伴”的主要目的。如今被赋予特别的联想,她们也会和山大一样感到委屈。
但是,到了2019年,确实是该反思的时候了。人们希望能够更友善也更平等地对待留学生,希望大学不要单纯追求留学生的数量,而应当回归到扎扎实实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的初衷上来。
因此,对山东大学“学伴”的舆论反弹,或许有过度阐释的成分,但是其中所反映的普遍情绪也值得重视。中国学生需要和外国留学生有更多、更有质量的交流,但是这种交流不应该通过“1个留学生配3个学伴”的方式来进行。这样过于讨好和“特殊化”的政策,不符合国内公众对大学和公平价值观的期许,就是对留学生来说,也会把他们封闭起来,影响他们真正的学习。
来源:澎湃新闻/喻琰 实习生 金亦辰 汪萌菲 澎湃评论
觉得不错,就点在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