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华为“智能体”?
共话智能体,共建全场景智慧
共话智能体,共建全场景智慧
幻想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曾经的2020是我们笔下的未来世界;如今的2020你我已身处其中,一场关于未来生活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9月24日,在华为全联接2020上,华为发布了智能升级参考架构“智能体”,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和思考。现场,环球网记者张阳与华为云与计算国际业务部总裁、华为云与计算Marketing部总裁石冀琳女士,IDC中国区副总裁周震刚,国泰新点公司总裁黄素龙,华锐金融技术董事长邹胜,一起探讨了“智能体”将如何构建一个全场景智慧的世界,如何让梦想不再是梦想。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石总,今天华为发布了政企智能升级的参考架构“智能体”,那么到底什么是“智能体”?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价值?
石冀琳: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正在牵引我们进入一个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相融合的新时代,这种融合必将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前所未有的价值和体验。比如在我们所处的物理城市之上,我们可以通过全域数据的采集与镜像搭建一个虚拟的数字城市,在数字城市中我们能够推演、仿真、模拟各种现实世界的业务场景,获得解决城市问题的最佳方案和最优路径。
这些年我出差去过很多的国家,在不同的国家走走看看,比较来说,中国的通讯网络建设和互联网的发展都是世界领先的,依托于这些成熟的技术,中国的各行各业正在加速自身的智能升级进程,以期获得企业长久的竞争力打造。
为了助力这些企业更好地进行智能升级,华为基于行业实践向业界推出了“智能体”。“智能体”是政企智能升级的参考架构,是以AI为核心,以云为基础,云网边端协同,通过联接、人工智能、云、计算及行业应用的有机协同,构建一个开放的、立体感知、全域协同、精准判断和持续进化的智能系统。我们认为“智能体”的提出正当其时:首先中国5G建设现在是全球最领先的,以上海为例,截止目前上海已经累计建设了超过2万个5G宏基站,5G的超大带宽、超低时延和超多联接等能力正在帮助我们实现网络的无缝覆盖和万物互联。
同时中国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各行各业快速地付诸实践,这些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协同最终将成就“智能体”这个梦想的实现。“智能体”这个概念来自于华为,但同时也属于整个产业,客户和伙伴可以基于参考架构打造各种智能解决方案,共同携手实现全场景智慧。
主持人:我理解“智能体”就像通往全场景智慧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如果对应到智慧城市业务这把“锁”的时候,华为提出的“智能体”对您有帮助吗?有请黄总回答。
黄素龙:有帮助。国泰新点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者之一,一直聚焦于智慧招采、智慧政务和数字建设三大业务领域,通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逐步成为选定行业内的领先企业,也见证了很多城市的智慧化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可能比网友想象的更快,当前国家已经确定了700多个智慧城市的试点,可以说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作为城市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城市的智能升级带来的变化,最典型的比如“最多跑一次”、“一次也不用跑”、“不见面审批”、“秒批秒办”等先进的模式,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但是随着5G、云、人工智能、计算等技术的初步成熟,城市的服务主体,我们的市民、企业对服务的体验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所以我们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更要求与时俱进。我们之前讲的比较多的把智慧比作一个大脑,但现在我们会发现光有大脑已经不够了,我们还需要涵盖感知、传、知、用等要素,就如同人体的眼、脑、手、脉功能,这样才能实现全域感知,让智能下沉到城市中方方面面的要素和个体,将城市全要素融汇打通,这个就是华为“智能体”所能发挥的作用。
就拿深圳市与华为共建的“鹏城智能体”来说,其实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智慧已经成为深圳的名片。国泰新点也会与华为一起,把“智能体”落实到更多的智慧城市建设当中,给城市赋予数字生命,让城市更聪明。
主持人:请问邹胜总,您是从事金融行业的,您觉得“智能体”与金融证券行业的结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改变?
邹胜:我看到金融行业正在积极地拥抱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也一直是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风向标。在我来看,当前金融数字化的场景应用已经非常多。比如智能投顾通常来讲就是一种机器人理财的技术,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模型和算法,基于用户对收益的预期、风险的偏好和流动性的需求,为他们提供相匹配的资产组合建议,并且可以实现自动化的交易。
另外还有智能客服,运用就更加普及了,系统可以自动地回答客户的问题,并对客户的提问进行统计分析,并且能把握客户的需求,甚至对他们的情感进行分析,来帮助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在金融行业智能客服系统渗透率已经接近到30%,并且可以解决85%以上的客户常见问题,这个能够非常好地缓解企业的经营压力并且合理地控制成本。
金融机构未来要面对的是海量的消息处理以及数据的爆炸性增长,所以对消息、数据的处理、存储、分析和挖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在数据资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提升智能化的能力,金融行业迫切需要更强大的算力,并且对人工智能算法的精度、准确度都有更严苛的要求。华锐金融跟华为的合作,就是利用我们在全球一流的分布式低时延技术,能够将几十、几百台甚至上千台的鲲鹏服务器,组合成更加大型的高性能计算平台,来适配我们金融业海量的消息处理和智能计算的需要。
总之,人工智能的技术与金融业务和场景融合的深度,是金融行业智能升级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地拥抱华为提出的“智能体”,以AI、分布式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为核心要素,来一体化地赋能金融机构,在不同的场景,比如说在风控、产品研发、客户营销和服务等各方面,能够更加智能地构建服务个性化、运营智能化,以及生态开放化的未来金融新模式。
主持人:周总,从分析师的视角来看,您认为未来的智能社会现在来了吗?您怎么看“智能体”这个概念?
周震刚:总结说,未来社会主要会有三个特点:首先是数字化,我们有一个研究,到2023年,未来数字经济,即通过数字技术、数字产品、数字服务推动的国民经济会占到整个GDP的5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全场景智慧会加速地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联接、AI、云、计算等新技术不但互相融合而且和业务也会深度融合,让整个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运营模式、业务模式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业务模式转变之后,企业、社会都会变成以客户为中心,数据和技术成为生命线,然后提供基于信息和数据的服务,并且依赖和平台、和生态合作,进行更多的一些创新。
第二个特征叫自生长。未来的智能社会,社会的组织、社会的网络是一个去中心化或者说弱中心化的,它可以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己优化、自己生长,然后建立在全场景智慧上面。这种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动态重新组建,我们说全场景智慧能力的引入,包括行业知识在人工智能的沉淀,会让未来的这些应用更加智慧,联接更加敏捷,交互变得更加高效,通过数字技术来帮助企业,帮助政府的组织提供自生长的能量。
第三个特征是个性化,个性化的需求现在越来越普遍。上个世纪,大家普遍是从无到有的经济需求,大家都要标准化的东西,有了就不错,所以那时候是“千人一面”。但是现在对于数字化原生代来说,即一出生就在数字社会,从小就会玩智能手机、会玩平板电脑的这一代,他们的需求就跟我们不一样了,他们对品质的追求会更加迫切,他有自己个性化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必须通过全场景智慧,来帮助分析他们的需求,同时丰富整个社会的应用场景,从而满足大家的个性化需求,从原来的我们说“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甚至到最后变成“一人千面”的这种模式。
我们这次看到华为发布“智能体”的概念,觉得对整个产业非常有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为企业树立了一个智能化升级的最佳实践,一个具体的实施路径,所以我们认为全行业应该积极地拥抱“智能体”,来加速未来智能社会真正出现在我们生活中。
主持人:AI是人工智能的核心,现在我们遇到了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人工智能又有了一次突飞猛进的发展。我想知道,我们现在还会遇到人工智能的寒冬吗?人工智能技术现在能帮我们实现全场景智慧的目标了吗?
周总,您是行业观察家,我想先听听您的意见。
周震刚: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曾经遇到过一些波折,比如说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人工智能大家认为它不行了,最主要的问题是硬件不行,当年阿波罗登月所用的计算力,都不如我们现在的智能手机的计算能力,它不足以支撑对人工智能计算的要求。
第二个波折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工智能被认为只是把编程变得稍微聪明了一点,没有完整算法和训练模型,所以又沉寂了。但是现在我们看了人工智能新的爆发,人工智能的三要素:算力、算法和数据,其实都有爆发性的发展。
算力方面,刚才讲了计算能力现在有了大的突破,过去我们面向人工智能计算是用CPU来算,但是现在引入GPU服务器,来进行神经网络的训练包括推理,其实是大大的促进了计算的效率。而且我们现在看到除了GPU之外,一些新的加速技术,包括以华为昇腾为代表的NPU技术,其实都是在新的加速技术方面,、在灵活性方面、在功耗方面、在性能方面,都会有一些全面的提升和更广泛的应用。
第二个方面是算法,现在很多的算法在互联网广泛应用之后,其实已经演进出很多成熟的领域,比如说计算机视觉和智能语音,这些都是感知型智能应用,都非常成熟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用过手机、手表的语音识别,这个都非常广泛地应用了。而且我们看到另外一些算法就是认知计算方面,像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其实现在也逐渐地向前推进,所以算法方面也是有很大突破。
最后就是数据方面,我们看到数据其实也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因为只有数据集足够大才好做训练做推理。现在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达到了10亿量级,随时随地产生数据,而且物联网、5G技术的发展,原来我们产生数据的是人用电脑、用手机产生,但是未来可能人都不干预,这些物联网的设备自动地产生数据,数据又爆发性增长,这对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也会是一个继续推动的作用。
主持人:我们知道,华为也一直在深耕人工智能技术,甚至在技术上还有了很多自己的独家秘笈,所以我们请问石总,您怎么看这一轮的人工智能发展浪潮。
石冀琳:对于AI为什么能够再次引领时代,并成为“智能体”的核心,我也就这个时代的AI具备的两个特征和大家做一些分享。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技术的发展,AI正在从C端走向B端,也就是从个人、家庭用户走向政企用户,从传统的企业辅助系统进入到了企业的主生产、主业务决策系统中,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这也就是为什么AI今天能给我们创造更多价值,开辟更大战场的一个因素。
举个华为自己的例子,在AI的推动下,华为发生了非常多的变化,目前AI已经进入到了华为公司内部的全部11大主业务流程,覆盖了我们的200多个场景,包括了我们的供应、采购、销售、研发、服务等各个环节,相当于帮助华为公司创造了8000名数字员工。举个简单的小例子,在华为的供应系统当中,我们利用AI将货量的预估准确率提升到了70%,装箱环节每年可以节省近亿元。同时在报关环节,借助了成熟的OCR技术,使文字识别准确率提升为99%。同时仓储管理的拣货效率也在AI的推动下提升了20%,截止到目前,华为的订单履行周期下降了76%,我们每年可以节省70多亿元的成本。这是第一点,为什么今天AI可以焕发出来这么多的机会,产生这么巨大的价值。
我们再看第二个变化,就是现在的AI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行业专家所接受和掌握,AI的能力与行业知识的融合正在发挥前所未有的价值,这也是与过去AI的发展历程所不同的一个特点。以前的情况是懂AI的人不懂行业,懂行业的人不懂AI,两个先进的技术一直不能够产生化学反应。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专家都意识到了AI能够帮助人而不是替代人,能够帮助企业重构体验、提升效率、优化流程,进而提高人与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所以我们认为拥有了这两个特点的AI,进入到主业务流程、主业务系统的AI,伴随着它与行业知识的结合将会帮我们开启AI新的时代。
主持人:黄总,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人工智能给您带来价值了吗?
黄素龙:带来了很多价值,首先是我们从事的招投标领域,可以通过文本识别和语义分析这样的人工智能,可以对投标单位的标书进行分析比对,再结合我们设定好的评标办法,我们可以帮助评委辅助评标,对评委的打分不合理的我们还可以及时地预警提醒,这样可以很好地提高评标的效率和评审的质量,保证了评标的公正性。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评标也有可能逐步替代人工评标。
在政务服务领域,应用大数据可以为各个服务对象建立标签画像体系,这个刚才周总讲到了,我们可以由“千人一面”变成“千人千面”,甚至“一人千面”,基于这些标签画像,我们就可以为公众进行服务思想的智能匹配和主动推送服务。在审批环节,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对审批的材料进行自动识别,基于审批的规则进行自动核验、自动审批,使整个审批过程更加的规范、便捷、高效。
在社会治理领域,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5G技术,对监控视频进行智能的分析和识别,自动地发现占道经营、部件缺失和人员积聚等社会治理类事件,并主动上报。结合人工智能、GIS和基站定位计算,对事件还可以进行智能分类,自动派单,形成一个快速响应的问题处理机制。利用大数据,我们可以建立一个风险的预警模型,智能识别社会治理过程当中存在的风险隐患,通过提前干预,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人工智能日趋成熟,为传统的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应用场景的变革,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新的动能。
主持人:邹总,您所从事的金融行业,您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价值了吗?
邹胜:感受到了,我首先非常认同石总刚才的看法,一个是AI已经进入了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正在创造价值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第二个就是AI正在加快与行业知识的结合,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智能升级。我还是举两个我们金融证券行业的例子。
一个是刚才我们提到的智能客服,其实客服是一个常规的业务环节,我们行业里面有一家公司叫安信证券,是国内排名前十五名的证券公司,2018年上线了智能客服系统以后,能够提供7×24小时响应客户的咨询,综合回答的准确率现在已经达到了95%左右,非常高,结合了行业的知识在里面,转人工率不到8%,所以智能客服在一年里的咨询工单就是百万量级,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服务效果。
第二个就是我们讲的智能风控,风控是金融的核心业务场景。国信证券是我们国内排名前10的证券公司,2019年上线了实时智能风控平台,覆盖了从客户的委托到交易回报的整个交易的全链条,实现的数据闭环,覆盖了主要的交易的要素,形成了全面立体的客户交易的画像。这个系统以历史数据为基础,以机器学习的算法为核心,构建了异常交易、配资等业务监控的模型,智能化的完成了交易监控。这个项目的效果是大幅提高了预警的有效性和分析的效率。最后我们核算的预警有效性提升了10倍以上,对异常交易行为的分析的质量和效率都提升了10倍以上,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了90%,这个效果非常的显著。
主持人:想要实现全场景智慧,似乎只靠华为一家企业肯定是不够的,毕竟华为也不是万能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让大家一起协同创新就显得特别的重要。请问石总,华为是如何与伙伴在智能体上开放合作的?
石冀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智能体”是华为提出、业界共享的技术参考架构,“智能体”是开放的,它由华为、客户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来协同创新,共同打造。
其次我们深刻地理解到,如果想让“智能体”发挥更大的商用和社会价值,必须要能够帮助更多的伙伴高效、快捷加入到“智能体”的生态中来,因此次发布“智能体”的同时,华为公司还同步推出了三大生态建设计划,它们是边缘计算生态计划、应用软件生态计划,和我们的开发者生态伙伴计划。
边缘计算生态计划旨在大力发展边缘计算产业,其中包括边缘的硬件、算法和应用等等,我们提供的IEF边云协同操作系统,可以内置于各个伙伴的设备之中,让这些设备能够成为华为云的智能边缘,也就是变成了咱们“智能体”的“五官”和“手脚”。相信这样一个千亿规模的边缘产业,可以让华为与我们的伙伴,都能够在合作创新当中受益。
我们的应用软件生态计划,核心是希望打造中国的软件服务新生态,希望重塑中国的软件服务产业。未来的5年我们可以看到,全球的软件和服务的空间会高达1万亿美金,而软件产业的云化、SaaS化将正在全面的加速。我们希望通过“智能体”能够帮助我们的伙伴打造最好的SaaS服务开发和运营平台,让小伙伴能够实现商业成功,共同来重塑中国健康的软件服务产业。
第三个计划就是沃土计划2.0,为了更好地扶持伙伴在“智能体”上更好地开发,华为联合了社区和高校,在全球希望能够培养500万的开发者,希望通过人才培养和新鲜血液注入,为我们的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主持人:周总,从您作为一个分析师的视角来看,您怎么看现在的分工合作和创新?
周震刚:“智能体”实际上是一个全产业链的建设,这个参考架构其实可以拉动从各个层次,比如说从底层的芯片、到硬件、到基础软件、到应用软件,甚至到服务、到终端,整个全产业链的发展,把上游的、下游的、大厂商、小厂商都带到这个生态里面来,大家共同进行产业升级。
所以我们要建设一个开放繁荣的生态系统,共创、共享、共赢,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健康的产业环境。其中建设健康的产业环境我们觉得有几个重要的点:
首先是底座,云的基础是一个中立的云服务提供商,比如说不去跟上面的生态伙伴做竞争,去建设一个良好的平台。
另外边缘的引入也非常重要,就是边和云一体架构,可以更好地让我们核心的能力扩展到边缘,能够提供更好的、灵活的、可扩展的智能边缘方案,从而让基于边缘去开发的这些厂商,可以围绕着智能的场景更加丰富这些业务的能力,来扩展边缘的应用需求。
所以我们认为“智能体”的发展其实和具体的产业、具体的经济结合起来,实际上会产生不同的一些经济模式,比如说和城市的建设、城市的管理结合起来就是智慧城市,和工业制造结合起来就是工业4.0,和物流结合就是智慧物流,所以”智能体”和产业结合起来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率,而且这个不是1+1的作用,因为它和传统的产业结合起来实际上是更放大了它们的优势,结合起来不是加法,而是乘法的关系,倍增创新。我们一直讲创新不是单点的,是倍增的,在一个平台上可以更多地创新出来。
主持人:看来周总认为我们“智能体”是一个放大器,它与不同的产业相结合能产生更大的增幅放大的效果,我想在这点上黄总您的智慧城市业务一定有话可说,您来跟我们分享一下“智能体”给您带来了什么增幅作用。
黄素龙:新点软件可以利用20多年的业务积累,希望能够给智能体这个城市的数字底座增加一个强有力的双手。
我们具体的考虑是这样,首先希望华为能够给我们赋能,让我们更快地掌握华为这个城市数字底座的一个核心能力,再结合我们公司的行业经验,华为以及华为生态圈的合作伙伴一起,联合打造一个全场景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
第二步我们也希望能够把这个方案快速落地,我们现在在张家港市已经开始设立样板点,这个样板点是我们跟华为、跟华为的生态伙伴一起在做的。
接下来我们也希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开展联合的营销活动,让这个标杆案例能够复制到更多的地区。
主持人:邹总,在这些年金融行业的创新中,华锐金融与华为是怎么进行联合创新,让我们的系统能保持既快又稳的?
邹胜:我也介绍一下我们跟华为的合作。在金融行业里面我一直认为金融核心系统的智能化转型是我们在当前数字化时代的一个最佳选择。我们用分布式的核心为企业全面数字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数字底座,过去两年华锐金融与华为做了联合创新,比如说我们的分布式低时延交易平台,以及实时智能风控平台,已经在国泰君安、东方证券和国信证券等投产上线,我们分布式低时延的交易平台能力非常强,吞吐性能高达3000万TPM,算力性价比低至2元。同时系统核心处理时延小于3微秒,上行处理时延小于10微秒。可实现零数据丢失、秒级切换,可用性高达99.9999%。我们在实时智能的风控平台上提供了异常交易行为的智能监控,重点监测账户监管函件的全业务流程管理。
这一次HC2020,华锐金融技术和华为联合发布了面向关键金融系统的下一代低时延核心计算引擎AMI 3.0,全面支持华为鲲鹏处理器,将分布式、低时延、高并发、智能化的能力赋能给鲲鹏生态,“AMI+鲲鹏”将用于快速构建核心交易、智能风控、极速行情、算法交易、策略交易、实时清算、资产管理等关键金融应用系统,为金融行业提供一个优秀的选择。
主持人:感谢各位嘉宾给我们带来的精彩分享。“智能体”是智能升级的参考架构,全场景智慧是华为基于新基建大背景的新追求和新目标,也就像刚才各位嘉宾所强调的那样,“智能体”的持续落地,全场景智慧目标的实现,需要产业链各方的共同努力,正如今天侯金龙先生演讲中所提到的,共建、共享、共赢。最后也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小时候的那些畅想能够早点实现。谢谢各位嘉宾。
声明:本文为广告推文,相关服务由品牌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