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调查通过在线样本库会员在线填答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调查时间为2021年4月9日至12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281份,受访者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100多座城市,年龄在15岁至35岁之间。调查显示,中国年轻人在5年时间里“平视”西方国家的比例上升6个百分点,“仰视”西方比例下降约三成。
资料图
另外,在有关对西方国家好感度的问题上,逾四成受访者回答“变差”,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包括西方打压中国科技企业,炒作新疆、香港、台湾等问题,以及西方国家种族歧视、种族骚乱不断等。
中国复旦大学教授沈逸1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组数据反映出中国年轻人已经更具备国际视野,对西方有基于事实的公正、公允评价,也折射出中国不断崛起的客观现实。他说:“从仰视西方到平视西方,这是渐进和突变并存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国人对西方形象的认知从1840年起逐渐积累起来,仰视西方的记忆不断得到继承,同时也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不停得到校正。”
沈逸认为,中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是“质变”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在疫情中,中国人看到西方着力塑造的自由和人权形象崩塌,特朗普更戳破了西方政治制度的神话。中国人看到美国这座灯塔或许有先发优势,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中国超越西方国家的两大方面:社会治安和人权
对于“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您最想去西方国家做什么”这一问题,54.6%的受访者回答“旅游”,10.9%的受访者想去“留学”,25.9%的人表示“不想去西方国家”。在最想去“旅游”和“留学”的受访者中,分别有53.8%和38.1%的人表示“意愿比以前下降了”。
在中国年轻人心中,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当被问及“您认为中国在哪些领域的影响力已超越西方国家”时,60.3%的受访者认为是“社会治安”,57.1%的受访者回答“对人权的尊重”,选择“历史文化”的受访者占53%。这三个领域同样也是中国年轻人认为西方可借鉴中国经验的排名最靠前的领域。
进一步按年龄段划分,在15-24岁的受访者中,有63.2%的人认为中国在“对人权的尊重”上超越西方国家,选择比例高于其他选项;而25-35岁的受访者最认同中国的“社会治安”超过西方,选择比例为60.9%,排名第二的是“对人权的尊重”,选择此项的受访者占52.6%。
这一数据或许会令一些声称 “中国人权状况糟糕”的西方人士感到惊讶。李海东认为,中国和西方的普通民众对于人权都有非常朴实的价值判断,它包括一系列关系到大家实际生活水准的议题,比如健康、就业、福利等。但近年来,西方一些精英在人权叙事上日益脱离实际,不仅和中国民众的真实需求有着极大的差距,甚至愈发脱离本国民众,变得越来越“枯燥、偏颇、不接地气”,美国社会越来越严重的分裂和对立就是一个明证。
“民调结果显示,中国民众对我们国家的社会稳定和人权状况有相当高的信心。在这两个关键议题上,中国民众与西方舆论评价的截然不同更加说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权的观点是隔靴搔痒,既不反映中国的真实情况,也非常不得体。”李海东表示。
另一方面,中国可以在哪些领域借鉴西方的发展经验?调查显示,中国年轻人最认可西方国家的科技、影视作品、经济和教育,选择比例分别是64.6%、50%、48.8%和48.1%。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社会福利”这一选项上,15-24岁与25-35岁群体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前者中有46%的受访者认为西方国家可以在该领域学习中国经验,后者中则有47.8%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可以在社会福利方面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
“平视西方并不是盲目自大,也不意味着和西方对着干。”沈逸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西方仍有长处,中国要边斗争边团结,更重要的是走好自己的路。他进一步分析说,在西方对华产生误解的问题上,中国需要解释、应对,另一方面,各国也要朝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继续展开合作。“西方总是将中国人的自信与民族主义泛滥画等号,这其实仍然是带着居高临下的态度在俯视中国,”沈逸说,“事实并非如此。美国等西方国家是时候要开始面对事实,尊重中国,平视中国了。”
在本次调查中,对于“近十年内,您认为中国对世界的显著贡献有哪些”的问题,超七成受访者选择“推动抗疫国际合作”,68%的受访者认为是“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当中国平视这个世界之后,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刊文评论说,这意味着中国已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从而有能力平衡与制约强权国家的帝国主义与霸权,有能力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参与并促成构建一套更完善的国际秩序。当中国基于更强实力可以平视并主导国际社会后,人们可以期待一个更为理性、运作更为公平的全球化时代到来。
超八成受访者认为西方社会普遍存在对华偏见
针对“近年来,您对西方媒体涉华新闻报道的信任度有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约36%的受访者表示“信任度下降”,近三成受访者回答“和以前一样不信任西方媒体”,另有超两成受访者表示“我不关注西方媒体”。
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高志凯以BBC为例来解释为何中国年轻人越来越不信任西方媒体。他表示,BBC近年来的涉华报道立场愈发偏颇,并多次出现歪曲事实的情况,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该媒体变得过度政治化。“BBC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经历的国际主流媒体,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力很大,这一点我们并不否认。但作为中国人,我们更了解身边到底发生了什么,更清楚中国的真实状况。当看到BBC等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出现错误、歪曲,中国人自然会感到愤怒,对它的信任度也因此下降。”
调查显示,超八成中国年轻人认为西方社会当前普遍存在对中国的偏见,仅8.4%的受访者不认同这一观点。另外,近七成受访者认为西方对中国发展“有明显的遏制行为”,逾两成受访者表示西方“有意图,但无明显遏制行为”。
《联合早报》今年初的一篇报道称,出于对自身的信心和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反感,一些中国年轻人不再被谦虚、客气和隐忍的价值观所束缚,而是更积极地去反击西方。这种情绪也存在于赴美中国留学生之中,“他们接触的外国文化和语言,并没有让他们更愿意接受所谓西方思想,反而更认同中国的制度”。文章说,在中国年轻人看来,他们所谓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是被美国对华糟糕的、严重缺乏尊重的态度所激发出来的。美国政府近年来在香港、新疆、疫情等问题上对中国的指责,在很多中国年轻人眼中“完全没有道理”。
此次调查显示,对于美国等国近年来不断在涉疆问题上对中国指手画脚,炒作所谓“强迫劳动”等议题,逾七成受访者认为,西方国家的说法是“无稽之谈,只是西方遏制中国的借口”。
前段时间,由于一些国际时尚品牌抵制新疆棉花,中国出现高涨的支持国货的声浪。此次调查也涉及相关问题。在“在您使用的下列各类产品中,中国品牌可否替代西方品牌”这一问题下,问卷列出9大品类,在这些选项中,均有超过3/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品牌几乎可以替代或多数可以替代西方品牌。具体来看,中国年轻人认为西方产品中最可被替代的是食品饮料、服装、箱包、家用电器等;在“中国品牌几乎可以替代西方品牌”的品类中,选择汽车的最少(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