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314国道最为繁忙,这是探险爱好者们热衷选择的线路,只有这时,帕米尔高原才会暂时卸下冷傲的面孔,以巍然的身姿迎接八方来客。游客们可能并不清楚,有一群人常年与这份冷傲相伴,为边疆的稳定默默坚守,他们就是塔吉克族护边员。
制作:环视频/何卓谦
“这辈子要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被誉为“帕米尔雄鹰”的英雄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曾留下这样的誓言。虽然这位英雄已于2021年因勇救落水儿童不幸去世,但在他的故乡,一批新时代护边员仍在传递“护边接力棒”。龙吉克家族就是帕米尔高原上的护边世家,从龙吉克的爷爷阿布力克木、他的父亲卡德尔,到他的侄子阿甫孜·加尔曼,一家四代依次接过巡边卫国的牦牛鞭,义务护边70余年。7月下旬,《环球时报》记者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社会调研活动(喀什线),与人大师生一起走进拉齐尼和龙吉克的家乡——位于祖国西部边陲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见证新时代护边员扎根边疆、守边兴边的壮美情怀。
一天内“从夏到冬”,盛夏红其拉甫口岸飘起大雪
对调研团里第一次来新疆的师生来说,白天在喀什古城里走访、参观,已足以兑现行前的期待。当夜色姗姗来迟,这群来自首都高校的访客惊奇地发现,喀什充满民族风情的面纱下,竟是一副很“潮”的面孔:酒吧、乐队和打扮前卫的年轻人,让这座千年古城的朝气不输给任何一座新兴城市。时值暑假,随着大批中外游客的到来,喀什正面临“甜蜜的烦恼”。夜里零点,《环球时报》记者在位于古城西门的汗巴扎夜市打开打车软件,显示仍然要排几十分钟的队。
喀什的繁华只是前奏,调研团的最终目的地是位于祖国最西边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去那里探寻支撑这份繁华的坚实力量。塔县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帕米尔高原东麓,为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阿赖山脉的联结处,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西北、西南和南部分别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相连。塔县隶属喀什地区,市井喧嚣和高原冰川集于一地,新疆的广袤和丰富就在于此。
从喀什市区沿314国道向西南行驶近300公里,在约6个小时的车程里,人们会经历“从夏到冬”的奇特体验。随着白沙湖、慕士塔格峰在车窗外陆续亮相,零食包装袋因气压差鼓得像气球,人们的外套越裹越紧,调研团已进入高海拔地区。
下雨在塔县并不常见,却被调研团师生迎面赶上,气温骤降到10摄氏度以下,仿佛是为了让调研团更深切地体会护边员所面对的恶劣气候。缺氧和寒冷让一部分团员身体不适,好在准备充分,并无大碍。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中简单。当调研团师生抵达海拔5100米的红其拉甫口岸(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门口岸——编者注)时,降雨突然变成伴着寒风飞卷的雪片。不过,这猝不及防的冰雪反而点燃了人们心里的火苗。在屹立的国门前,调研团师生齐声高呼:“大国边疆,祖国万岁!”
“像喝醉了一样,不知是因为兴奋还是缺氧。”一位调研团同学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一对塔吉克族新人在“家训石”前完成特殊仪式
7月28日早上,帕米尔高原排依克河地区的雨一直下,尽管天气不佳,上山路常被雨水冲断,但并未阻挡龙吉克·卡德尔带家人前往“家训石”的脚步。
龙吉克是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他的侄子阿甫孜·加尔曼一周前刚结婚。这天,龙吉克带着阿甫孜夫妇及部分家人来到海拔4200米、位于中国和塔吉克斯坦边境地区的“家训石”旁庄严宣誓。阿甫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家训石”旁宣誓已是四代护边的龙吉克家族的传统仪式。
龙吉克带着新婚的侄子阿甫孜及家人在“家训石”前宣誓。环球时报-环球网 范凌志 摄
龙吉克带着新婚的侄子和侄媳妇在“家训石”前宣誓 环球时报-环球网 范凌志 摄
龙吉克的侄子阿甫孜和新婚妻子 环球时报-环球网 范凌志 摄
龙吉克家族是帕米尔高原有名的戍边世家,从龙吉克·卡德尔的爷爷到儿子,一家四代义务卫国戍边70余年。
据公开报道,新中国成立前,因塔县常有土匪袭扰,龙吉克的爷爷阿布力克木只得带着家人在山里东躲西藏。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平静了,爷爷当起了第一代“护边人”。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下,龙吉克的大伯和父亲卡德尔先后报名参军,退役后继续在家乡边境线上巡逻。1979年,17岁的龙吉克在父亲的鼓励下报名参军。2008年,龙吉克从原新疆公安边防总队退役后,放弃了留在乌鲁木齐的机会,选择继续留在高原,成为喀什边境管理支队一名义务护边员。
目前,从这个戍边家族已先后走出53名党员,22名军人、警察和84名护边员。龙吉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的父亲就是经典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战士阿米尔的原型。
阿甫孜·加尔曼是这个护边家族的第四代军人,他曾在西藏参军服役,2020年退役后,成为塔县城镇派出所特战分队的一名特警。
龙吉克家族的“家训石”位于中国与塔吉克斯坦边境地区,石头呈椭圆形,上边刻着一枚八一军徽和一段少数民族文字:守边爱边最光荣,望我子孙守边爱国一辈子……据龙吉克·卡德尔介绍,这块“家训石”是遵照他爷爷的心愿,由自己和父亲卡德尔一起立下的。
“爷爷(指卡德尔),请您放心,我继承了您的遗志,大学毕业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退伍后光荣加入人民警察队伍。跟您报个喜事,我已结婚,您的孙子继续继承红色基因,请您放心!”阿甫孜夫妇在伯父龙吉克的领誓下一字一句完成整个仪式。随后,一同前来的家人也齐声宣誓:“永远跟着共产党,为国守边一辈子!”
阿甫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参军前,也曾到“家训石”旁宣誓,每当家族里有重要的事,都不忘来这里向祖先汇报、宣誓,这已成为这个四代护边家族的一项传统仪式。
1/4的村民是护边员,女性占30%
回到山下的排依克沟口执勤点时已是下午3点多,龙吉克招呼家人端出热腾腾的牦牛肉让大伙儿暖暖身子,执勤点的房子里布置很简单,一圈上下铺的铁床围着中央的炉子。龙吉克带着得意的表情让记者看床铺上的被子:“护边员被要求军事化管理,早上起来要把被子叠得方方的。”
“这是政府给护边员盖的房子,近些年这里电通了,水通了,路也通了,每个月还给护边员补助2600元。”龙吉克说,在边境地区,边防主力是解放军官兵、边境民警,护边员负责协助开展工作。执勤点护边员每15天轮换一批,换下来的护边员则回到家里照顾农田、放牧,这样一个执勤点至少能覆盖方圆四五十公里的山区。
第二天,龙吉克邀请调研团到他家中做客,他说:“在我看来,祖国强不强看新疆,新疆强不强看塔县。塔县需要你们这样的知识分子,希望你们常来,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新疆!”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教师周晓辉表示:“护边员用年复一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爱国,此行让我更深刻地认知到,个人之追求应投向国家之需要,个人之理想应融入国家之命运。”
龙吉克的兴致很高,在自家的“蓝盖力”(塔吉克族传统土木结构房屋——编者注)里为大家献上一段塔吉克族传统鹰舞,在场师生都被热烈的气氛感染,纷纷下场加入。
当地群众在龙吉克家中跳起塔吉克族传统鹰舞。环球时报-环球网 范凌志摄
事实上,在仅有4万人的塔县,为国护边的“拉齐尼”“龙吉克”还有很多。记者注意到,塔县每户人家都将获得的荣誉集中放在最显眼的地方。从龙吉克的家中走出,《环球时报》记者来到位于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机场附近的班迪尔乡波斯特班迪尔村,曾获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称号的克孜丽克力·达西买买提是一名女护边员,她和3个女儿住在村里。
跟龙吉克家一样,克孜丽克力的家整洁、宽敞,进门的“感恩墙”上张贴着各种惠民材料及表格,比如“脱贫户一户一策(预警卡)”详细记录着克孜丽克力家的建房时间、住房等级、参保状况、用水状况等,其中“就业”一栏备注着:持续保持稳岗就业3人,年工资性收入72300元;外加种植业收入、政策性收入等,克孜丽克力家2022年的人均纯收入达35473元。
波斯特班迪尔村驻村第一书记何金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村里共有118户428人,其中护边员有110名,而像克孜丽克力这样的女护边员约占30%。
“为什么我们守边可以舍小家?”
龙吉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常带着年轻护边员巡逻,希望把爱国护边的优良传统传承给新一代护边员。此外,在人迹罕至的山地巡逻常常会遇到突发的危险情况,“都需要手把手教”。
塔什库尔干县教育局副局长木拉阿比甫说:“塔吉克族护边员对国家的忠心特别强,当年在5200米海拔的边境地区搞建设,那里都是冻土,先要拿喷灯把地面喷软了才能挖。外边的人给5000块都不愿意来,我们的护边员志愿参加,男人建设,女人就在家打馕送上去。”
《环球时报》记者还了解到,为了让护边员后继有人,塔县各地都有自己的办法。以波斯特班迪尔村为例,村党支部通过实施“把护边员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护边员培养成村级后备力量,基层党组织带领护边员不断进步,护边员带动群众共同发展”的“双培双带”机制,让护边员队伍不仅成为守边戍边的忠诚卫士,更成长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爱国护边是我们祖祖辈辈都在做的事,我们的长辈亲身经历了这里的发展变化,亲眼见证了国家从无到有。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我叔叔穿的一双靴子据说是从前苏联那边来的,穿了四五年都没烂,很多人都羡慕。”木拉阿比甫接着说:“现在,其他国家的人都羡慕我们,有人跟邻国做生意,对方经常说‘你们的国家真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前段时间口岸开放后,他们大批地过来,甚至最普通的冰糖在他们那里都是珍贵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守边的信心更坚定,为什么可以舍小家为大家。”
暑期的314国道最为繁忙,这是探险爱好者们热衷选择的线路,只有这时,帕米尔高原才会暂时卸下冷傲的面孔,以巍然的身姿迎接八方来客。游客们可能并不清楚,有一群人常年与这份冷傲相伴,为边疆的稳定默默坚守,他们就是塔吉克族护边员。
制作:环视频/何卓谦
“这辈子要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被誉为“帕米尔雄鹰”的英雄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曾留下这样的誓言。虽然这位英雄已于2021年因勇救落水儿童不幸去世,但在他的故乡,一批新时代护边员仍在传递“护边接力棒”。龙吉克家族就是帕米尔高原上的护边世家,从龙吉克的爷爷阿布力克木、他的父亲卡德尔,到他的侄子阿甫孜·加尔曼,一家四代依次接过巡边卫国的牦牛鞭,义务护边70余年。7月下旬,《环球时报》记者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社会调研活动(喀什线),与人大师生一起走进拉齐尼和龙吉克的家乡——位于祖国西部边陲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见证新时代护边员扎根边疆、守边兴边的壮美情怀。
一天内“从夏到冬”,盛夏红其拉甫口岸飘起大雪
对调研团里第一次来新疆的师生来说,白天在喀什古城里走访、参观,已足以兑现行前的期待。当夜色姗姗来迟,这群来自首都高校的访客惊奇地发现,喀什充满民族风情的面纱下,竟是一副很“潮”的面孔:酒吧、乐队和打扮前卫的年轻人,让这座千年古城的朝气不输给任何一座新兴城市。时值暑假,随着大批中外游客的到来,喀什正面临“甜蜜的烦恼”。夜里零点,《环球时报》记者在位于古城西门的汗巴扎夜市打开打车软件,显示仍然要排几十分钟的队。
喀什的繁华只是前奏,调研团的最终目的地是位于祖国最西边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去那里探寻支撑这份繁华的坚实力量。塔县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帕米尔高原东麓,为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阿赖山脉的联结处,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西北、西南和南部分别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相连。塔县隶属喀什地区,市井喧嚣和高原冰川集于一地,新疆的广袤和丰富就在于此。
从喀什市区沿314国道向西南行驶近300公里,在约6个小时的车程里,人们会经历“从夏到冬”的奇特体验。随着白沙湖、慕士塔格峰在车窗外陆续亮相,零食包装袋因气压差鼓得像气球,人们的外套越裹越紧,调研团已进入高海拔地区。
下雨在塔县并不常见,却被调研团师生迎面赶上,气温骤降到10摄氏度以下,仿佛是为了让调研团更深切地体会护边员所面对的恶劣气候。缺氧和寒冷让一部分团员身体不适,好在准备充分,并无大碍。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中简单。当调研团师生抵达海拔5100米的红其拉甫口岸(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门口岸——编者注)时,降雨突然变成伴着寒风飞卷的雪片。不过,这猝不及防的冰雪反而点燃了人们心里的火苗。在屹立的国门前,调研团师生齐声高呼:“大国边疆,祖国万岁!”
“像喝醉了一样,不知是因为兴奋还是缺氧。”一位调研团同学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一对塔吉克族新人在“家训石”前完成特殊仪式
7月28日早上,帕米尔高原排依克河地区的雨一直下,尽管天气不佳,上山路常被雨水冲断,但并未阻挡龙吉克·卡德尔带家人前往“家训石”的脚步。
龙吉克是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他的侄子阿甫孜·加尔曼一周前刚结婚。这天,龙吉克带着阿甫孜夫妇及部分家人来到海拔4200米、位于中国和塔吉克斯坦边境地区的“家训石”旁庄严宣誓。阿甫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家训石”旁宣誓已是四代护边的龙吉克家族的传统仪式。
龙吉克带着新婚的侄子阿甫孜及家人在“家训石”前宣誓。环球时报-环球网 范凌志 摄
龙吉克带着新婚的侄子和侄媳妇在“家训石”前宣誓 环球时报-环球网 范凌志 摄
龙吉克的侄子阿甫孜和新婚妻子 环球时报-环球网 范凌志 摄
龙吉克家族是帕米尔高原有名的戍边世家,从龙吉克·卡德尔的爷爷到儿子,一家四代义务卫国戍边70余年。
据公开报道,新中国成立前,因塔县常有土匪袭扰,龙吉克的爷爷阿布力克木只得带着家人在山里东躲西藏。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平静了,爷爷当起了第一代“护边人”。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下,龙吉克的大伯和父亲卡德尔先后报名参军,退役后继续在家乡边境线上巡逻。1979年,17岁的龙吉克在父亲的鼓励下报名参军。2008年,龙吉克从原新疆公安边防总队退役后,放弃了留在乌鲁木齐的机会,选择继续留在高原,成为喀什边境管理支队一名义务护边员。
目前,从这个戍边家族已先后走出53名党员,22名军人、警察和84名护边员。龙吉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的父亲就是经典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战士阿米尔的原型。
阿甫孜·加尔曼是这个护边家族的第四代军人,他曾在西藏参军服役,2020年退役后,成为塔县城镇派出所特战分队的一名特警。
龙吉克家族的“家训石”位于中国与塔吉克斯坦边境地区,石头呈椭圆形,上边刻着一枚八一军徽和一段少数民族文字:守边爱边最光荣,望我子孙守边爱国一辈子……据龙吉克·卡德尔介绍,这块“家训石”是遵照他爷爷的心愿,由自己和父亲卡德尔一起立下的。
“爷爷(指卡德尔),请您放心,我继承了您的遗志,大学毕业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退伍后光荣加入人民警察队伍。跟您报个喜事,我已结婚,您的孙子继续继承红色基因,请您放心!”阿甫孜夫妇在伯父龙吉克的领誓下一字一句完成整个仪式。随后,一同前来的家人也齐声宣誓:“永远跟着共产党,为国守边一辈子!”
阿甫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参军前,也曾到“家训石”旁宣誓,每当家族里有重要的事,都不忘来这里向祖先汇报、宣誓,这已成为这个四代护边家族的一项传统仪式。
1/4的村民是护边员,女性占30%
回到山下的排依克沟口执勤点时已是下午3点多,龙吉克招呼家人端出热腾腾的牦牛肉让大伙儿暖暖身子,执勤点的房子里布置很简单,一圈上下铺的铁床围着中央的炉子。龙吉克带着得意的表情让记者看床铺上的被子:“护边员被要求军事化管理,早上起来要把被子叠得方方的。”
“这是政府给护边员盖的房子,近些年这里电通了,水通了,路也通了,每个月还给护边员补助2600元。”龙吉克说,在边境地区,边防主力是解放军官兵、边境民警,护边员负责协助开展工作。执勤点护边员每15天轮换一批,换下来的护边员则回到家里照顾农田、放牧,这样一个执勤点至少能覆盖方圆四五十公里的山区。
第二天,龙吉克邀请调研团到他家中做客,他说:“在我看来,祖国强不强看新疆,新疆强不强看塔县。塔县需要你们这样的知识分子,希望你们常来,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新疆!”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教师周晓辉表示:“护边员用年复一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爱国,此行让我更深刻地认知到,个人之追求应投向国家之需要,个人之理想应融入国家之命运。”
龙吉克的兴致很高,在自家的“蓝盖力”(塔吉克族传统土木结构房屋——编者注)里为大家献上一段塔吉克族传统鹰舞,在场师生都被热烈的气氛感染,纷纷下场加入。
当地群众在龙吉克家中跳起塔吉克族传统鹰舞。环球时报-环球网 范凌志摄
事实上,在仅有4万人的塔县,为国护边的“拉齐尼”“龙吉克”还有很多。记者注意到,塔县每户人家都将获得的荣誉集中放在最显眼的地方。从龙吉克的家中走出,《环球时报》记者来到位于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机场附近的班迪尔乡波斯特班迪尔村,曾获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称号的克孜丽克力·达西买买提是一名女护边员,她和3个女儿住在村里。
跟龙吉克家一样,克孜丽克力的家整洁、宽敞,进门的“感恩墙”上张贴着各种惠民材料及表格,比如“脱贫户一户一策(预警卡)”详细记录着克孜丽克力家的建房时间、住房等级、参保状况、用水状况等,其中“就业”一栏备注着:持续保持稳岗就业3人,年工资性收入72300元;外加种植业收入、政策性收入等,克孜丽克力家2022年的人均纯收入达35473元。
波斯特班迪尔村驻村第一书记何金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村里共有118户428人,其中护边员有110名,而像克孜丽克力这样的女护边员约占30%。
“为什么我们守边可以舍小家?”
龙吉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常带着年轻护边员巡逻,希望把爱国护边的优良传统传承给新一代护边员。此外,在人迹罕至的山地巡逻常常会遇到突发的危险情况,“都需要手把手教”。
塔什库尔干县教育局副局长木拉阿比甫说:“塔吉克族护边员对国家的忠心特别强,当年在5200米海拔的边境地区搞建设,那里都是冻土,先要拿喷灯把地面喷软了才能挖。外边的人给5000块都不愿意来,我们的护边员志愿参加,男人建设,女人就在家打馕送上去。”
《环球时报》记者还了解到,为了让护边员后继有人,塔县各地都有自己的办法。以波斯特班迪尔村为例,村党支部通过实施“把护边员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护边员培养成村级后备力量,基层党组织带领护边员不断进步,护边员带动群众共同发展”的“双培双带”机制,让护边员队伍不仅成为守边戍边的忠诚卫士,更成长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爱国护边是我们祖祖辈辈都在做的事,我们的长辈亲身经历了这里的发展变化,亲眼见证了国家从无到有。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我叔叔穿的一双靴子据说是从前苏联那边来的,穿了四五年都没烂,很多人都羡慕。”木拉阿比甫接着说:“现在,其他国家的人都羡慕我们,有人跟邻国做生意,对方经常说‘你们的国家真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前段时间口岸开放后,他们大批地过来,甚至最普通的冰糖在他们那里都是珍贵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守边的信心更坚定,为什么可以舍小家为大家。”
暑期的314国道最为繁忙,这是探险爱好者们热衷选择的线路,只有这时,帕米尔高原才会暂时卸下冷傲的面孔,以巍然的身姿迎接八方来客。游客们可能并不清楚,有一群人常年与这份冷傲相伴,为边疆的稳定默默坚守,他们就是塔吉克族护边员。
制作:环视频/何卓谦
“这辈子要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被誉为“帕米尔雄鹰”的英雄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曾留下这样的誓言。虽然这位英雄已于2021年因勇救落水儿童不幸去世,但在他的故乡,一批新时代护边员仍在传递“护边接力棒”。龙吉克家族就是帕米尔高原上的护边世家,从龙吉克的爷爷阿布力克木、他的父亲卡德尔,到他的侄子阿甫孜·加尔曼,一家四代依次接过巡边卫国的牦牛鞭,义务护边70余年。7月下旬,《环球时报》记者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社会调研活动(喀什线),与人大师生一起走进拉齐尼和龙吉克的家乡——位于祖国西部边陲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见证新时代护边员扎根边疆、守边兴边的壮美情怀。
一天内“从夏到冬”,盛夏红其拉甫口岸飘起大雪
对调研团里第一次来新疆的师生来说,白天在喀什古城里走访、参观,已足以兑现行前的期待。当夜色姗姗来迟,这群来自首都高校的访客惊奇地发现,喀什充满民族风情的面纱下,竟是一副很“潮”的面孔:酒吧、乐队和打扮前卫的年轻人,让这座千年古城的朝气不输给任何一座新兴城市。时值暑假,随着大批中外游客的到来,喀什正面临“甜蜜的烦恼”。夜里零点,《环球时报》记者在位于古城西门的汗巴扎夜市打开打车软件,显示仍然要排几十分钟的队。
喀什的繁华只是前奏,调研团的最终目的地是位于祖国最西边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去那里探寻支撑这份繁华的坚实力量。塔县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帕米尔高原东麓,为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阿赖山脉的联结处,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西北、西南和南部分别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相连。塔县隶属喀什地区,市井喧嚣和高原冰川集于一地,新疆的广袤和丰富就在于此。
从喀什市区沿314国道向西南行驶近300公里,在约6个小时的车程里,人们会经历“从夏到冬”的奇特体验。随着白沙湖、慕士塔格峰在车窗外陆续亮相,零食包装袋因气压差鼓得像气球,人们的外套越裹越紧,调研团已进入高海拔地区。
下雨在塔县并不常见,却被调研团师生迎面赶上,气温骤降到10摄氏度以下,仿佛是为了让调研团更深切地体会护边员所面对的恶劣气候。缺氧和寒冷让一部分团员身体不适,好在准备充分,并无大碍。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中简单。当调研团师生抵达海拔5100米的红其拉甫口岸(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门口岸——编者注)时,降雨突然变成伴着寒风飞卷的雪片。不过,这猝不及防的冰雪反而点燃了人们心里的火苗。在屹立的国门前,调研团师生齐声高呼:“大国边疆,祖国万岁!”
“像喝醉了一样,不知是因为兴奋还是缺氧。”一位调研团同学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一对塔吉克族新人在“家训石”前完成特殊仪式
7月28日早上,帕米尔高原排依克河地区的雨一直下,尽管天气不佳,上山路常被雨水冲断,但并未阻挡龙吉克·卡德尔带家人前往“家训石”的脚步。
龙吉克是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他的侄子阿甫孜·加尔曼一周前刚结婚。这天,龙吉克带着阿甫孜夫妇及部分家人来到海拔4200米、位于中国和塔吉克斯坦边境地区的“家训石”旁庄严宣誓。阿甫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家训石”旁宣誓已是四代护边的龙吉克家族的传统仪式。
龙吉克带着新婚的侄子阿甫孜及家人在“家训石”前宣誓。环球时报-环球网 范凌志 摄
龙吉克带着新婚的侄子和侄媳妇在“家训石”前宣誓 环球时报-环球网 范凌志 摄
龙吉克的侄子阿甫孜和新婚妻子 环球时报-环球网 范凌志 摄
龙吉克家族是帕米尔高原有名的戍边世家,从龙吉克·卡德尔的爷爷到儿子,一家四代义务卫国戍边70余年。
据公开报道,新中国成立前,因塔县常有土匪袭扰,龙吉克的爷爷阿布力克木只得带着家人在山里东躲西藏。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平静了,爷爷当起了第一代“护边人”。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下,龙吉克的大伯和父亲卡德尔先后报名参军,退役后继续在家乡边境线上巡逻。1979年,17岁的龙吉克在父亲的鼓励下报名参军。2008年,龙吉克从原新疆公安边防总队退役后,放弃了留在乌鲁木齐的机会,选择继续留在高原,成为喀什边境管理支队一名义务护边员。
目前,从这个戍边家族已先后走出53名党员,22名军人、警察和84名护边员。龙吉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的父亲就是经典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战士阿米尔的原型。
阿甫孜·加尔曼是这个护边家族的第四代军人,他曾在西藏参军服役,2020年退役后,成为塔县城镇派出所特战分队的一名特警。
龙吉克家族的“家训石”位于中国与塔吉克斯坦边境地区,石头呈椭圆形,上边刻着一枚八一军徽和一段少数民族文字:守边爱边最光荣,望我子孙守边爱国一辈子……据龙吉克·卡德尔介绍,这块“家训石”是遵照他爷爷的心愿,由自己和父亲卡德尔一起立下的。
“爷爷(指卡德尔),请您放心,我继承了您的遗志,大学毕业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退伍后光荣加入人民警察队伍。跟您报个喜事,我已结婚,您的孙子继续继承红色基因,请您放心!”阿甫孜夫妇在伯父龙吉克的领誓下一字一句完成整个仪式。随后,一同前来的家人也齐声宣誓:“永远跟着共产党,为国守边一辈子!”
阿甫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参军前,也曾到“家训石”旁宣誓,每当家族里有重要的事,都不忘来这里向祖先汇报、宣誓,这已成为这个四代护边家族的一项传统仪式。
1/4的村民是护边员,女性占30%
回到山下的排依克沟口执勤点时已是下午3点多,龙吉克招呼家人端出热腾腾的牦牛肉让大伙儿暖暖身子,执勤点的房子里布置很简单,一圈上下铺的铁床围着中央的炉子。龙吉克带着得意的表情让记者看床铺上的被子:“护边员被要求军事化管理,早上起来要把被子叠得方方的。”
“这是政府给护边员盖的房子,近些年这里电通了,水通了,路也通了,每个月还给护边员补助2600元。”龙吉克说,在边境地区,边防主力是解放军官兵、边境民警,护边员负责协助开展工作。执勤点护边员每15天轮换一批,换下来的护边员则回到家里照顾农田、放牧,这样一个执勤点至少能覆盖方圆四五十公里的山区。
第二天,龙吉克邀请调研团到他家中做客,他说:“在我看来,祖国强不强看新疆,新疆强不强看塔县。塔县需要你们这样的知识分子,希望你们常来,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新疆!”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教师周晓辉表示:“护边员用年复一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爱国,此行让我更深刻地认知到,个人之追求应投向国家之需要,个人之理想应融入国家之命运。”
龙吉克的兴致很高,在自家的“蓝盖力”(塔吉克族传统土木结构房屋——编者注)里为大家献上一段塔吉克族传统鹰舞,在场师生都被热烈的气氛感染,纷纷下场加入。
当地群众在龙吉克家中跳起塔吉克族传统鹰舞。环球时报-环球网 范凌志摄
事实上,在仅有4万人的塔县,为国护边的“拉齐尼”“龙吉克”还有很多。记者注意到,塔县每户人家都将获得的荣誉集中放在最显眼的地方。从龙吉克的家中走出,《环球时报》记者来到位于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机场附近的班迪尔乡波斯特班迪尔村,曾获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称号的克孜丽克力·达西买买提是一名女护边员,她和3个女儿住在村里。
跟龙吉克家一样,克孜丽克力的家整洁、宽敞,进门的“感恩墙”上张贴着各种惠民材料及表格,比如“脱贫户一户一策(预警卡)”详细记录着克孜丽克力家的建房时间、住房等级、参保状况、用水状况等,其中“就业”一栏备注着:持续保持稳岗就业3人,年工资性收入72300元;外加种植业收入、政策性收入等,克孜丽克力家2022年的人均纯收入达35473元。
波斯特班迪尔村驻村第一书记何金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村里共有118户428人,其中护边员有110名,而像克孜丽克力这样的女护边员约占30%。
“为什么我们守边可以舍小家?”
龙吉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常带着年轻护边员巡逻,希望把爱国护边的优良传统传承给新一代护边员。此外,在人迹罕至的山地巡逻常常会遇到突发的危险情况,“都需要手把手教”。
塔什库尔干县教育局副局长木拉阿比甫说:“塔吉克族护边员对国家的忠心特别强,当年在5200米海拔的边境地区搞建设,那里都是冻土,先要拿喷灯把地面喷软了才能挖。外边的人给5000块都不愿意来,我们的护边员志愿参加,男人建设,女人就在家打馕送上去。”
《环球时报》记者还了解到,为了让护边员后继有人,塔县各地都有自己的办法。以波斯特班迪尔村为例,村党支部通过实施“把护边员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护边员培养成村级后备力量,基层党组织带领护边员不断进步,护边员带动群众共同发展”的“双培双带”机制,让护边员队伍不仅成为守边戍边的忠诚卫士,更成长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爱国护边是我们祖祖辈辈都在做的事,我们的长辈亲身经历了这里的发展变化,亲眼见证了国家从无到有。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我叔叔穿的一双靴子据说是从前苏联那边来的,穿了四五年都没烂,很多人都羡慕。”木拉阿比甫接着说:“现在,其他国家的人都羡慕我们,有人跟邻国做生意,对方经常说‘你们的国家真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前段时间口岸开放后,他们大批地过来,甚至最普通的冰糖在他们那里都是珍贵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守边的信心更坚定,为什么可以舍小家为大家。”
暑期的314国道最为繁忙,这是探险爱好者们热衷选择的线路,只有这时,帕米尔高原才会暂时卸下冷傲的面孔,以巍然的身姿迎接八方来客。游客们可能并不清楚,有一群人常年与这份冷傲相伴,为边疆的稳定默默坚守,他们就是塔吉克族护边员。
制作:环视频/何卓谦
“这辈子要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被誉为“帕米尔雄鹰”的英雄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曾留下这样的誓言。虽然这位英雄已于2021年因勇救落水儿童不幸去世,但在他的故乡,一批新时代护边员仍在传递“护边接力棒”。龙吉克家族就是帕米尔高原上的护边世家,从龙吉克的爷爷阿布力克木、他的父亲卡德尔,到他的侄子阿甫孜·加尔曼,一家四代依次接过巡边卫国的牦牛鞭,义务护边70余年。7月下旬,《环球时报》记者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社会调研活动(喀什线),与人大师生一起走进拉齐尼和龙吉克的家乡——位于祖国西部边陲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见证新时代护边员扎根边疆、守边兴边的壮美情怀。
一天内“从夏到冬”,盛夏红其拉甫口岸飘起大雪
对调研团里第一次来新疆的师生来说,白天在喀什古城里走访、参观,已足以兑现行前的期待。当夜色姗姗来迟,这群来自首都高校的访客惊奇地发现,喀什充满民族风情的面纱下,竟是一副很“潮”的面孔:酒吧、乐队和打扮前卫的年轻人,让这座千年古城的朝气不输给任何一座新兴城市。时值暑假,随着大批中外游客的到来,喀什正面临“甜蜜的烦恼”。夜里零点,《环球时报》记者在位于古城西门的汗巴扎夜市打开打车软件,显示仍然要排几十分钟的队。
喀什的繁华只是前奏,调研团的最终目的地是位于祖国最西边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去那里探寻支撑这份繁华的坚实力量。塔县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帕米尔高原东麓,为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阿赖山脉的联结处,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西北、西南和南部分别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相连。塔县隶属喀什地区,市井喧嚣和高原冰川集于一地,新疆的广袤和丰富就在于此。
从喀什市区沿314国道向西南行驶近300公里,在约6个小时的车程里,人们会经历“从夏到冬”的奇特体验。随着白沙湖、慕士塔格峰在车窗外陆续亮相,零食包装袋因气压差鼓得像气球,人们的外套越裹越紧,调研团已进入高海拔地区。
下雨在塔县并不常见,却被调研团师生迎面赶上,气温骤降到10摄氏度以下,仿佛是为了让调研团更深切地体会护边员所面对的恶劣气候。缺氧和寒冷让一部分团员身体不适,好在准备充分,并无大碍。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中简单。当调研团师生抵达海拔5100米的红其拉甫口岸(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门口岸——编者注)时,降雨突然变成伴着寒风飞卷的雪片。不过,这猝不及防的冰雪反而点燃了人们心里的火苗。在屹立的国门前,调研团师生齐声高呼:“大国边疆,祖国万岁!”
“像喝醉了一样,不知是因为兴奋还是缺氧。”一位调研团同学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一对塔吉克族新人在“家训石”前完成特殊仪式
7月28日早上,帕米尔高原排依克河地区的雨一直下,尽管天气不佳,上山路常被雨水冲断,但并未阻挡龙吉克·卡德尔带家人前往“家训石”的脚步。
龙吉克是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他的侄子阿甫孜·加尔曼一周前刚结婚。这天,龙吉克带着阿甫孜夫妇及部分家人来到海拔4200米、位于中国和塔吉克斯坦边境地区的“家训石”旁庄严宣誓。阿甫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家训石”旁宣誓已是四代护边的龙吉克家族的传统仪式。
龙吉克带着新婚的侄子阿甫孜及家人在“家训石”前宣誓。环球时报-环球网 范凌志 摄
龙吉克带着新婚的侄子和侄媳妇在“家训石”前宣誓 环球时报-环球网 范凌志 摄
龙吉克的侄子阿甫孜和新婚妻子 环球时报-环球网 范凌志 摄
龙吉克家族是帕米尔高原有名的戍边世家,从龙吉克·卡德尔的爷爷到儿子,一家四代义务卫国戍边70余年。
据公开报道,新中国成立前,因塔县常有土匪袭扰,龙吉克的爷爷阿布力克木只得带着家人在山里东躲西藏。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平静了,爷爷当起了第一代“护边人”。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下,龙吉克的大伯和父亲卡德尔先后报名参军,退役后继续在家乡边境线上巡逻。1979年,17岁的龙吉克在父亲的鼓励下报名参军。2008年,龙吉克从原新疆公安边防总队退役后,放弃了留在乌鲁木齐的机会,选择继续留在高原,成为喀什边境管理支队一名义务护边员。
目前,从这个戍边家族已先后走出53名党员,22名军人、警察和84名护边员。龙吉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的父亲就是经典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战士阿米尔的原型。
阿甫孜·加尔曼是这个护边家族的第四代军人,他曾在西藏参军服役,2020年退役后,成为塔县城镇派出所特战分队的一名特警。
龙吉克家族的“家训石”位于中国与塔吉克斯坦边境地区,石头呈椭圆形,上边刻着一枚八一军徽和一段少数民族文字:守边爱边最光荣,望我子孙守边爱国一辈子……据龙吉克·卡德尔介绍,这块“家训石”是遵照他爷爷的心愿,由自己和父亲卡德尔一起立下的。
“爷爷(指卡德尔),请您放心,我继承了您的遗志,大学毕业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退伍后光荣加入人民警察队伍。跟您报个喜事,我已结婚,您的孙子继续继承红色基因,请您放心!”阿甫孜夫妇在伯父龙吉克的领誓下一字一句完成整个仪式。随后,一同前来的家人也齐声宣誓:“永远跟着共产党,为国守边一辈子!”
阿甫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参军前,也曾到“家训石”旁宣誓,每当家族里有重要的事,都不忘来这里向祖先汇报、宣誓,这已成为这个四代护边家族的一项传统仪式。
1/4的村民是护边员,女性占30%
回到山下的排依克沟口执勤点时已是下午3点多,龙吉克招呼家人端出热腾腾的牦牛肉让大伙儿暖暖身子,执勤点的房子里布置很简单,一圈上下铺的铁床围着中央的炉子。龙吉克带着得意的表情让记者看床铺上的被子:“护边员被要求军事化管理,早上起来要把被子叠得方方的。”
“这是政府给护边员盖的房子,近些年这里电通了,水通了,路也通了,每个月还给护边员补助2600元。”龙吉克说,在边境地区,边防主力是解放军官兵、边境民警,护边员负责协助开展工作。执勤点护边员每15天轮换一批,换下来的护边员则回到家里照顾农田、放牧,这样一个执勤点至少能覆盖方圆四五十公里的山区。
第二天,龙吉克邀请调研团到他家中做客,他说:“在我看来,祖国强不强看新疆,新疆强不强看塔县。塔县需要你们这样的知识分子,希望你们常来,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新疆!”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教师周晓辉表示:“护边员用年复一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爱国,此行让我更深刻地认知到,个人之追求应投向国家之需要,个人之理想应融入国家之命运。”
龙吉克的兴致很高,在自家的“蓝盖力”(塔吉克族传统土木结构房屋——编者注)里为大家献上一段塔吉克族传统鹰舞,在场师生都被热烈的气氛感染,纷纷下场加入。
当地群众在龙吉克家中跳起塔吉克族传统鹰舞。环球时报-环球网 范凌志摄
事实上,在仅有4万人的塔县,为国护边的“拉齐尼”“龙吉克”还有很多。记者注意到,塔县每户人家都将获得的荣誉集中放在最显眼的地方。从龙吉克的家中走出,《环球时报》记者来到位于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机场附近的班迪尔乡波斯特班迪尔村,曾获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称号的克孜丽克力·达西买买提是一名女护边员,她和3个女儿住在村里。
跟龙吉克家一样,克孜丽克力的家整洁、宽敞,进门的“感恩墙”上张贴着各种惠民材料及表格,比如“脱贫户一户一策(预警卡)”详细记录着克孜丽克力家的建房时间、住房等级、参保状况、用水状况等,其中“就业”一栏备注着:持续保持稳岗就业3人,年工资性收入72300元;外加种植业收入、政策性收入等,克孜丽克力家2022年的人均纯收入达35473元。
波斯特班迪尔村驻村第一书记何金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村里共有118户428人,其中护边员有110名,而像克孜丽克力这样的女护边员约占30%。
“为什么我们守边可以舍小家?”
龙吉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常带着年轻护边员巡逻,希望把爱国护边的优良传统传承给新一代护边员。此外,在人迹罕至的山地巡逻常常会遇到突发的危险情况,“都需要手把手教”。
塔什库尔干县教育局副局长木拉阿比甫说:“塔吉克族护边员对国家的忠心特别强,当年在5200米海拔的边境地区搞建设,那里都是冻土,先要拿喷灯把地面喷软了才能挖。外边的人给5000块都不愿意来,我们的护边员志愿参加,男人建设,女人就在家打馕送上去。”
《环球时报》记者还了解到,为了让护边员后继有人,塔县各地都有自己的办法。以波斯特班迪尔村为例,村党支部通过实施“把护边员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护边员培养成村级后备力量,基层党组织带领护边员不断进步,护边员带动群众共同发展”的“双培双带”机制,让护边员队伍不仅成为守边戍边的忠诚卫士,更成长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爱国护边是我们祖祖辈辈都在做的事,我们的长辈亲身经历了这里的发展变化,亲眼见证了国家从无到有。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我叔叔穿的一双靴子据说是从前苏联那边来的,穿了四五年都没烂,很多人都羡慕。”木拉阿比甫接着说:“现在,其他国家的人都羡慕我们,有人跟邻国做生意,对方经常说‘你们的国家真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前段时间口岸开放后,他们大批地过来,甚至最普通的冰糖在他们那里都是珍贵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守边的信心更坚定,为什么可以舍小家为大家。”
暑期的314国道最为繁忙,这是探险爱好者们热衷选择的线路,只有这时,帕米尔高原才会暂时卸下冷傲的面孔,以巍然的身姿迎接八方来客。游客们可能并不清楚,有一群人常年与这份冷傲相伴,为边疆的稳定默默坚守,他们就是塔吉克族护边员。
制作:环视频/何卓谦
“这辈子要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被誉为“帕米尔雄鹰”的英雄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曾留下这样的誓言。虽然这位英雄已于2021年因勇救落水儿童不幸去世,但在他的故乡,一批新时代护边员仍在传递“护边接力棒”。龙吉克家族就是帕米尔高原上的护边世家,从龙吉克的爷爷阿布力克木、他的父亲卡德尔,到他的侄子阿甫孜·加尔曼,一家四代依次接过巡边卫国的牦牛鞭,义务护边70余年。7月下旬,《环球时报》记者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社会调研活动(喀什线),与人大师生一起走进拉齐尼和龙吉克的家乡——位于祖国西部边陲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见证新时代护边员扎根边疆、守边兴边的壮美情怀。
一天内“从夏到冬”,盛夏红其拉甫口岸飘起大雪
对调研团里第一次来新疆的师生来说,白天在喀什古城里走访、参观,已足以兑现行前的期待。当夜色姗姗来迟,这群来自首都高校的访客惊奇地发现,喀什充满民族风情的面纱下,竟是一副很“潮”的面孔:酒吧、乐队和打扮前卫的年轻人,让这座千年古城的朝气不输给任何一座新兴城市。时值暑假,随着大批中外游客的到来,喀什正面临“甜蜜的烦恼”。夜里零点,《环球时报》记者在位于古城西门的汗巴扎夜市打开打车软件,显示仍然要排几十分钟的队。
喀什的繁华只是前奏,调研团的最终目的地是位于祖国最西边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去那里探寻支撑这份繁华的坚实力量。塔县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帕米尔高原东麓,为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阿赖山脉的联结处,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西北、西南和南部分别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相连。塔县隶属喀什地区,市井喧嚣和高原冰川集于一地,新疆的广袤和丰富就在于此。
从喀什市区沿314国道向西南行驶近300公里,在约6个小时的车程里,人们会经历“从夏到冬”的奇特体验。随着白沙湖、慕士塔格峰在车窗外陆续亮相,零食包装袋因气压差鼓得像气球,人们的外套越裹越紧,调研团已进入高海拔地区。
下雨在塔县并不常见,却被调研团师生迎面赶上,气温骤降到10摄氏度以下,仿佛是为了让调研团更深切地体会护边员所面对的恶劣气候。缺氧和寒冷让一部分团员身体不适,好在准备充分,并无大碍。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中简单。当调研团师生抵达海拔5100米的红其拉甫口岸(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门口岸——编者注)时,降雨突然变成伴着寒风飞卷的雪片。不过,这猝不及防的冰雪反而点燃了人们心里的火苗。在屹立的国门前,调研团师生齐声高呼:“大国边疆,祖国万岁!”
“像喝醉了一样,不知是因为兴奋还是缺氧。”一位调研团同学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一对塔吉克族新人在“家训石”前完成特殊仪式
7月28日早上,帕米尔高原排依克河地区的雨一直下,尽管天气不佳,上山路常被雨水冲断,但并未阻挡龙吉克·卡德尔带家人前往“家训石”的脚步。
龙吉克是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他的侄子阿甫孜·加尔曼一周前刚结婚。这天,龙吉克带着阿甫孜夫妇及部分家人来到海拔4200米、位于中国和塔吉克斯坦边境地区的“家训石”旁庄严宣誓。阿甫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家训石”旁宣誓已是四代护边的龙吉克家族的传统仪式。
龙吉克带着新婚的侄子阿甫孜及家人在“家训石”前宣誓。环球时报-环球网 范凌志 摄
龙吉克带着新婚的侄子和侄媳妇在“家训石”前宣誓 环球时报-环球网 范凌志 摄
龙吉克的侄子阿甫孜和新婚妻子 环球时报-环球网 范凌志 摄
龙吉克家族是帕米尔高原有名的戍边世家,从龙吉克·卡德尔的爷爷到儿子,一家四代义务卫国戍边70余年。
据公开报道,新中国成立前,因塔县常有土匪袭扰,龙吉克的爷爷阿布力克木只得带着家人在山里东躲西藏。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平静了,爷爷当起了第一代“护边人”。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下,龙吉克的大伯和父亲卡德尔先后报名参军,退役后继续在家乡边境线上巡逻。1979年,17岁的龙吉克在父亲的鼓励下报名参军。2008年,龙吉克从原新疆公安边防总队退役后,放弃了留在乌鲁木齐的机会,选择继续留在高原,成为喀什边境管理支队一名义务护边员。
目前,从这个戍边家族已先后走出53名党员,22名军人、警察和84名护边员。龙吉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的父亲就是经典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战士阿米尔的原型。
阿甫孜·加尔曼是这个护边家族的第四代军人,他曾在西藏参军服役,2020年退役后,成为塔县城镇派出所特战分队的一名特警。
龙吉克家族的“家训石”位于中国与塔吉克斯坦边境地区,石头呈椭圆形,上边刻着一枚八一军徽和一段少数民族文字:守边爱边最光荣,望我子孙守边爱国一辈子……据龙吉克·卡德尔介绍,这块“家训石”是遵照他爷爷的心愿,由自己和父亲卡德尔一起立下的。
“爷爷(指卡德尔),请您放心,我继承了您的遗志,大学毕业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退伍后光荣加入人民警察队伍。跟您报个喜事,我已结婚,您的孙子继续继承红色基因,请您放心!”阿甫孜夫妇在伯父龙吉克的领誓下一字一句完成整个仪式。随后,一同前来的家人也齐声宣誓:“永远跟着共产党,为国守边一辈子!”
阿甫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参军前,也曾到“家训石”旁宣誓,每当家族里有重要的事,都不忘来这里向祖先汇报、宣誓,这已成为这个四代护边家族的一项传统仪式。
1/4的村民是护边员,女性占30%
回到山下的排依克沟口执勤点时已是下午3点多,龙吉克招呼家人端出热腾腾的牦牛肉让大伙儿暖暖身子,执勤点的房子里布置很简单,一圈上下铺的铁床围着中央的炉子。龙吉克带着得意的表情让记者看床铺上的被子:“护边员被要求军事化管理,早上起来要把被子叠得方方的。”
“这是政府给护边员盖的房子,近些年这里电通了,水通了,路也通了,每个月还给护边员补助2600元。”龙吉克说,在边境地区,边防主力是解放军官兵、边境民警,护边员负责协助开展工作。执勤点护边员每15天轮换一批,换下来的护边员则回到家里照顾农田、放牧,这样一个执勤点至少能覆盖方圆四五十公里的山区。
第二天,龙吉克邀请调研团到他家中做客,他说:“在我看来,祖国强不强看新疆,新疆强不强看塔县。塔县需要你们这样的知识分子,希望你们常来,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新疆!”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教师周晓辉表示:“护边员用年复一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爱国,此行让我更深刻地认知到,个人之追求应投向国家之需要,个人之理想应融入国家之命运。”
龙吉克的兴致很高,在自家的“蓝盖力”(塔吉克族传统土木结构房屋——编者注)里为大家献上一段塔吉克族传统鹰舞,在场师生都被热烈的气氛感染,纷纷下场加入。
当地群众在龙吉克家中跳起塔吉克族传统鹰舞。环球时报-环球网 范凌志摄
事实上,在仅有4万人的塔县,为国护边的“拉齐尼”“龙吉克”还有很多。记者注意到,塔县每户人家都将获得的荣誉集中放在最显眼的地方。从龙吉克的家中走出,《环球时报》记者来到位于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机场附近的班迪尔乡波斯特班迪尔村,曾获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称号的克孜丽克力·达西买买提是一名女护边员,她和3个女儿住在村里。
跟龙吉克家一样,克孜丽克力的家整洁、宽敞,进门的“感恩墙”上张贴着各种惠民材料及表格,比如“脱贫户一户一策(预警卡)”详细记录着克孜丽克力家的建房时间、住房等级、参保状况、用水状况等,其中“就业”一栏备注着:持续保持稳岗就业3人,年工资性收入72300元;外加种植业收入、政策性收入等,克孜丽克力家2022年的人均纯收入达35473元。
波斯特班迪尔村驻村第一书记何金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村里共有118户428人,其中护边员有110名,而像克孜丽克力这样的女护边员约占30%。
“为什么我们守边可以舍小家?”
龙吉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常带着年轻护边员巡逻,希望把爱国护边的优良传统传承给新一代护边员。此外,在人迹罕至的山地巡逻常常会遇到突发的危险情况,“都需要手把手教”。
塔什库尔干县教育局副局长木拉阿比甫说:“塔吉克族护边员对国家的忠心特别强,当年在5200米海拔的边境地区搞建设,那里都是冻土,先要拿喷灯把地面喷软了才能挖。外边的人给5000块都不愿意来,我们的护边员志愿参加,男人建设,女人就在家打馕送上去。”
《环球时报》记者还了解到,为了让护边员后继有人,塔县各地都有自己的办法。以波斯特班迪尔村为例,村党支部通过实施“把护边员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护边员培养成村级后备力量,基层党组织带领护边员不断进步,护边员带动群众共同发展”的“双培双带”机制,让护边员队伍不仅成为守边戍边的忠诚卫士,更成长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爱国护边是我们祖祖辈辈都在做的事,我们的长辈亲身经历了这里的发展变化,亲眼见证了国家从无到有。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我叔叔穿的一双靴子据说是从前苏联那边来的,穿了四五年都没烂,很多人都羡慕。”木拉阿比甫接着说:“现在,其他国家的人都羡慕我们,有人跟邻国做生意,对方经常说‘你们的国家真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前段时间口岸开放后,他们大批地过来,甚至最普通的冰糖在他们那里都是珍贵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守边的信心更坚定,为什么可以舍小家为大家。”
暑期的314国道最为繁忙,这是探险爱好者们热衷选择的线路,只有这时,帕米尔高原才会暂时卸下冷傲的面孔,以巍然的身姿迎接八方来客。游客们可能并不清楚,有一群人常年与这份冷傲相伴,为边疆的稳定默默坚守,他们就是塔吉克族护边员。
制作:环视频/何卓谦
“这辈子要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被誉为“帕米尔雄鹰”的英雄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曾留下这样的誓言。虽然这位英雄已于2021年因勇救落水儿童不幸去世,但在他的故乡,一批新时代护边员仍在传递“护边接力棒”。龙吉克家族就是帕米尔高原上的护边世家,从龙吉克的爷爷阿布力克木、他的父亲卡德尔,到他的侄子阿甫孜·加尔曼,一家四代依次接过巡边卫国的牦牛鞭,义务护边70余年。7月下旬,《环球时报》记者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社会调研活动(喀什线),与人大师生一起走进拉齐尼和龙吉克的家乡——位于祖国西部边陲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见证新时代护边员扎根边疆、守边兴边的壮美情怀。
一天内“从夏到冬”,盛夏红其拉甫口岸飘起大雪
对调研团里第一次来新疆的师生来说,白天在喀什古城里走访、参观,已足以兑现行前的期待。当夜色姗姗来迟,这群来自首都高校的访客惊奇地发现,喀什充满民族风情的面纱下,竟是一副很“潮”的面孔:酒吧、乐队和打扮前卫的年轻人,让这座千年古城的朝气不输给任何一座新兴城市。时值暑假,随着大批中外游客的到来,喀什正面临“甜蜜的烦恼”。夜里零点,《环球时报》记者在位于古城西门的汗巴扎夜市打开打车软件,显示仍然要排几十分钟的队。
喀什的繁华只是前奏,调研团的最终目的地是位于祖国最西边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去那里探寻支撑这份繁华的坚实力量。塔县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帕米尔高原东麓,为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阿赖山脉的联结处,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西北、西南和南部分别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相连。塔县隶属喀什地区,市井喧嚣和高原冰川集于一地,新疆的广袤和丰富就在于此。
从喀什市区沿314国道向西南行驶近300公里,在约6个小时的车程里,人们会经历“从夏到冬”的奇特体验。随着白沙湖、慕士塔格峰在车窗外陆续亮相,零食包装袋因气压差鼓得像气球,人们的外套越裹越紧,调研团已进入高海拔地区。
下雨在塔县并不常见,却被调研团师生迎面赶上,气温骤降到10摄氏度以下,仿佛是为了让调研团更深切地体会护边员所面对的恶劣气候。缺氧和寒冷让一部分团员身体不适,好在准备充分,并无大碍。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中简单。当调研团师生抵达海拔5100米的红其拉甫口岸(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门口岸——编者注)时,降雨突然变成伴着寒风飞卷的雪片。不过,这猝不及防的冰雪反而点燃了人们心里的火苗。在屹立的国门前,调研团师生齐声高呼:“大国边疆,祖国万岁!”
“像喝醉了一样,不知是因为兴奋还是缺氧。”一位调研团同学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一对塔吉克族新人在“家训石”前完成特殊仪式
7月28日早上,帕米尔高原排依克河地区的雨一直下,尽管天气不佳,上山路常被雨水冲断,但并未阻挡龙吉克·卡德尔带家人前往“家训石”的脚步。
龙吉克是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他的侄子阿甫孜·加尔曼一周前刚结婚。这天,龙吉克带着阿甫孜夫妇及部分家人来到海拔4200米、位于中国和塔吉克斯坦边境地区的“家训石”旁庄严宣誓。阿甫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家训石”旁宣誓已是四代护边的龙吉克家族的传统仪式。
龙吉克带着新婚的侄子阿甫孜及家人在“家训石”前宣誓。环球时报-环球网 范凌志 摄
龙吉克家族是帕米尔高原有名的戍边世家,从龙吉克·卡德尔的爷爷到儿子,一家四代义务卫国戍边70余年。
据公开报道,新中国成立前,因塔县常有土匪袭扰,龙吉克的爷爷阿布力克木只得带着家人在山里东躲西藏。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平静了,爷爷当起了第一代“护边人”。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下,龙吉克的大伯和父亲卡德尔先后报名参军,退役后继续在家乡边境线上巡逻。1979年,17岁的龙吉克在父亲的鼓励下报名参军。2008年,龙吉克从原新疆公安边防总队退役后,放弃了留在乌鲁木齐的机会,选择继续留在高原,成为喀什边境管理支队一名义务护边员。
目前,从这个戍边家族已先后走出53名党员,22名军人、警察和84名护边员。龙吉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的父亲就是经典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战士阿米尔的原型。
阿甫孜·加尔曼是这个护边家族的第四代军人,他曾在西藏参军服役,2020年退役后,成为塔县城镇派出所特战分队的一名特警。
龙吉克家族的“家训石”位于中国与塔吉克斯坦边境地区,石头呈椭圆形,上边刻着一枚八一军徽和一段少数民族文字:守边爱边最光荣,望我子孙守边爱国一辈子……据龙吉克·卡德尔介绍,这块“家训石”是遵照他爷爷的心愿,由自己和父亲卡德尔一起立下的。
“爷爷(指卡德尔),请您放心,我继承了您的遗志,大学毕业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退伍后光荣加入人民警察队伍。跟您报个喜事,我已结婚,您的孙子继续继承红色基因,请您放心!”阿甫孜夫妇在伯父龙吉克的领誓下一字一句完成整个仪式。随后,一同前来的家人也齐声宣誓:“永远跟着共产党,为国守边一辈子!”
阿甫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参军前,也曾到“家训石”旁宣誓,每当家族里有重要的事,都不忘来这里向祖先汇报、宣誓,这已成为这个四代护边家族的一项传统仪式。
1/4的村民是护边员,女性占30%
回到山下的排依克沟口执勤点时已是下午3点多,龙吉克招呼家人端出热腾腾的牦牛肉让大伙儿暖暖身子,执勤点的房子里布置很简单,一圈上下铺的铁床围着中央的炉子。龙吉克带着得意的表情让记者看床铺上的被子:“护边员被要求军事化管理,早上起来要把被子叠得方方的。”
“这是政府给护边员盖的房子,近些年这里电通了,水通了,路也通了,每个月还给护边员补助2600元。”龙吉克说,在边境地区,边防主力是解放军官兵、边境民警,护边员负责协助开展工作。执勤点护边员每15天轮换一批,换下来的护边员则回到家里照顾农田、放牧,这样一个执勤点至少能覆盖方圆四五十公里的山区。
第二天,龙吉克邀请调研团到他家中做客,他说:“在我看来,祖国强不强看新疆,新疆强不强看塔县。塔县需要你们这样的知识分子,希望你们常来,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新疆!”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教师周晓辉表示:“护边员用年复一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爱国,此行让我更深刻地认知到,个人之追求应投向国家之需要,个人之理想应融入国家之命运。”
龙吉克的兴致很高,在自家的“蓝盖力”(塔吉克族传统土木结构房屋——编者注)里为大家献上一段塔吉克族传统鹰舞,在场师生都被热烈的气氛感染,纷纷下场加入。
当地群众在龙吉克家中跳起塔吉克族传统鹰舞。环球时报-环球网 范凌志摄
事实上,在仅有4万人的塔县,为国护边的“拉齐尼”“龙吉克”还有很多。记者注意到,塔县每户人家都将获得的荣誉集中放在最显眼的地方。从龙吉克的家中走出,《环球时报》记者来到位于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机场附近的班迪尔乡波斯特班迪尔村,曾获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称号的克孜丽克力·达西买买提是一名女护边员,她和3个女儿住在村里。
跟龙吉克家一样,克孜丽克力的家整洁、宽敞,进门的“感恩墙”上张贴着各种惠民材料及表格,比如“脱贫户一户一策(预警卡)”详细记录着克孜丽克力家的建房时间、住房等级、参保状况、用水状况等,其中“就业”一栏备注着:持续保持稳岗就业3人,年工资性收入72300元;外加种植业收入、政策性收入等,克孜丽克力家2022年的人均纯收入达35473元。
波斯特班迪尔村驻村第一书记何金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村里共有118户428人,其中护边员有110名,而像克孜丽克力这样的女护边员约占30%。
“为什么我们守边可以舍小家?”
龙吉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常带着年轻护边员巡逻,希望把爱国护边的优良传统传承给新一代护边员。此外,在人迹罕至的山地巡逻常常会遇到突发的危险情况,“都需要手把手教”。
塔什库尔干县教育局副局长木拉阿比甫说:“塔吉克族护边员对国家的忠心特别强,当年在5200米海拔的边境地区搞建设,那里都是冻土,先要拿喷灯把地面喷软了才能挖。外边的人给5000块都不愿意来,我们的护边员志愿参加,男人建设,女人就在家打馕送上去。”
《环球时报》记者还了解到,为了让护边员后继有人,塔县各地都有自己的办法。以波斯特班迪尔村为例,村党支部通过实施“把护边员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护边员培养成村级后备力量,基层党组织带领护边员不断进步,护边员带动群众共同发展”的“双培双带”机制,让护边员队伍不仅成为守边戍边的忠诚卫士,更成长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爱国护边是我们祖祖辈辈都在做的事,我们的长辈亲身经历了这里的发展变化,亲眼见证了国家从无到有。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我叔叔穿的一双靴子据说是从前苏联那边来的,穿了四五年都没烂,很多人都羡慕。”木拉阿比甫接着说:“现在,其他国家的人都羡慕我们,有人跟邻国做生意,对方经常说‘你们的国家真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前段时间口岸开放后,他们大批地过来,甚至最普通的冰糖在他们那里都是珍贵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守边的信心更坚定,为什么可以舍小家为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