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临界点上,他们踩下油门

2017-11-25 钱德虎 虎嗅网



互联网上最知名的跨界故事,是海蒂·拉玛的故事。这位密码学专业毕业高材生,选择在风华正茂的时候进入好莱坞,成为一代巨星。在战争阴霾下,拾起技术的火种,发明了新的无线加密传输技术。

 

她跨界的价值在于:在好莱坞时代她开拓了人类的影像边界,成为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技术领域,她是CDMA和WIFI等无线电技术的奠基人,我们每一个现代人都惠及于此。人们尊称她为”CDMA之母”,然而出于对全人类福祉的考量,她的发明终身未申请专利。

 

这是一个跨界者的坦荡和荣耀。

 

步子要大,但不能扯蛋


无独有偶,创办了乂学教育,并跨界社交领域的栗浩洋也正拓展着人文科技的边界。


2017年10月4日,在郑州举办的一次人机大战中,乂学教育开发的智适应教学机器人”松鼠AI”和三名17年平均教龄的中高级教师进行PK,最终取得了领先真人教师10分的好成绩。


这是一个从业17年的教育老兵,在跨界AI之后带领团队取得的一份创新成绩单。

 

(乂学智适应教育)


栗浩洋认为,将AI嫁接于教育,可以用更公平有效的方式来促进普惠教育、个性化教育和对信息茧房的打破:“新闻客户端只是做了信息的分发;我们做的是知识的分发,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学习。”


跨界不是简单的项目罗列,而是能够通过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结合成新物种。然而,如果不想“拍脑门跨界”,就必须有着对多领域的深度认知,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辛,有时甚至是有些痛苦的。


栗浩洋之所以能做到“跨界”,与他多年擅长混迹于各个圈层有直接关系。他从初中就开始炒股,毕业前已经在20几家公司打过工,横跨各个领域……他从来笃信“人的大脑需要多重化刺激”,并在当年离开昂立教育创业时,颇有勇气的选择了双线作战,一手做AI教育,一手还跨界到社交领域做了熟人社交产品朋友印象。

 

他自陈这看似不搭界的跨界,背后有他的商业逻辑:“在线教育的获客成本极高,普遍都在两三千元。但我们通过在社交领域,以病毒式营销获客,成本只有一毛钱。跨界产生的化学反应是对手很难打败你的一个原因。”

 

新方法应该用来解决新问题


 “只要跨界就是一种创新吗?”


“当然不是。”


任鑫说,新方法应该用来解决新问题,或者以前没有覆盖到的问题。互联网刚出来的时候,有传统媒体背景的人会想当然的把报纸电视上的信息照搬到网上,这是最容易想到的。但对于人们随时在线和无现金支付这样的需求,其实是被忽略了的。而这恰恰是跨界者的强项,因为他们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在进入智能会话领域后,任鑫也在极力避免让自己的思维画地为牢。他认为通过会话来解决问题是一个新方法,但没必要用新方法来解决旧问题。比如市面上智能语音助理的订票订餐等功能,无非是把原来的O2O应用,套了一个会话的交互系统而已,因而无法体现这些产品真正的价值创新。

 

(Get产品)

 

任鑫并不囿于AI 带来的便捷性和低成本优势,而是启用了更多专业的人工团队来满足于用户低频长尾但又非解决不可的长需求。


任鑫总结说,“做你想做的和能做的事情,不要成为自己观念的囚徒。这其实才是跨界的意义。”

 

永远都不会准备好


德鲁克在60年前说:“(将来)不再有竞争者,有的只是能以更多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合作者,来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法和更多的选择方案。”


这同时意味着,当两个最有价值的部分发生化学反应,所谓跨界的红利才能成立。如果只是单纯的行业堆叠,没有实际价值。


无数人工智能创业团队,正以上述期望来打量传统行业。

 

“富士康在最近投资了我们。此前几轮,我们拿到了近亿的融资,但我们团队现在只有90多人。”三角兽的马宇驰认为,融资其实是在给一家公司一个生存周期。而如何在这个周期里找准自己所在行业的位置,并积极同已有的产业环节进行交互,才是跨界创业应有之意。

 

(三角兽技术版图)

 

从做市场和品牌,到进入人工智能语义领域,在三角兽成立初期,很多不了解技术的人认为人工智能只是BAT这类大公司做的事情,不看好初创公司。而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非常片面的。“你必须用时间来证明自己。”他说,“虽然你看现在(人工智能)趋势很好,但因为这个事很新,也就意味着市场不够成熟,人们的认知不到位。其实大可不必害怕,因为技术这个事情永远没有准备和完善的时候,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临界点上踩油门


无论是通过艰辛积累,从而有信心进入全新领域的栗浩洋、用常识打破思维枷锁的任鑫,还是在路上不断寻找化学反应的马宇驰。他们都在身体力行,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丛林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临界点。


科技和创业领域如此,而在被誉为“改变世界的机器”的汽车行业也是如此以雷诺为例,这家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字号汽车品牌,如今也同样像上述的年轻创业者一样,以跨界方式寻找属于“做得好与做出改变之间的临界点”。


今天人们对MPV、SUV、轿车等汽车品类已经非常熟知,但作为MPV的鼻祖,雷诺ESPACE在刚推出时并不被看好。人们认为他们有庞大的SUV和灵活的小轿车或者可以拉货的厢式车就已经足够,不需要什么MPV。这是市场固有认知对雷诺的挑战。雷诺ESPACE在当时最独特的不是崭新的MPV造型,而是那A柱和车头线条无缝衔接的设计,侧面看去,雷诺ESPACE就像一个太空舱,单厢车的造型与之前厢式货车截然不同。在那个轿车时代,这样的线条甚至整车造型看起来都有点奇特,但当时的法国人更追求实用,这样的多功能车正好满足当时拥有4-6名家庭成员的消费者需求。


推出的第一个月,雷诺ESPACE的销量仅仅只有9辆。但这奇特的造型很快被法国人接受,并由于其宽敞的空间和舒适的乘坐感,迅速俘虏了消费者。真实的需求不骗人,历经四代迭代,133万欧洲消费者最终纷纷用脚投票。这是产品力推动的产业跨界果实,也是技术与人性碰撞后的结晶。当时雷诺ESPACE那奇特的车头设计,却成为了经典,这个现在被称为“子弹头”的造型成为日后几款MPV车型的借鉴对象。

 


而同样打破思维枷锁的,还有国内汽车消费者。继传统三厢车和SUV之后,MPV车型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除了受二胎政策影响之外,不断增长的多样化购车需求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经过多年的用车环境培养,如今许多消费者已经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真实的用车需求,选车不再是随波逐流,“只选对的”才是自己的买车宗旨。


而今,第五代雷诺ESPACE作为进口新感官跨界MPV已在国内上市,仍然延续了一如既往的跨界与创新风格。其实把雷诺ESPACE划在MPV的范畴里不是最为严谨的称呼,因为这代全新的雷诺ESPACE其实是一款以驾驶者为中心来设计的车型,它兼具了SUV的高性能和驾驶感受,又具备MPV的舒适性和实用性,在油耗与动力的平衡上做到了绝大多数现有SUV和MPV都很难达成的平衡。在设计上,它有着传统MPV的厢式造型,但是1810mm的离地间隙和大尺寸的轮圈又是典型SUV的风格,所以严格来说应该是雷诺ESPACE不只是一辆MPV。

 


有跨界精神的产品,正该服务那些拥有跨界视野与经历的驾驶者,陪伴他们在家庭与工作、自我与社交、理想与现实间自由切换。

特别策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