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上再无钱学森:一个人抵得上五个装甲师

2015-12-13 船长 时尚先生




如果把钱学森的人生拍成电影,其曲折与惊心动魄的程度、造成的政治与经济影响,都远远超越《美丽心灵》的主人公约翰纳什(John Nash)。今年是他诞辰104年,Esquire和你一起回顾这位“火箭王”、“导弹之父”的传奇一生。


《火星救援》的热映给室友妹子带来的后遗症之一,就是从“迷恋程序猿、精算师转为迷恋理工科火箭男”。而提起“火箭王”,首先让人想起的就是“导弹之父”钱学森。这个世界上有无数杰出的科学家,却从来没有任何一位能像钱学森一样在政治上引起如此巨大的轰动,对一个国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

天才一样的学生与暴君一样的老师

2015年12月11日,正是被誉为“航天之父”、“火箭之父”、“导弹之王”、“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先生的104周年诞辰。1911年的这一天,钱学森出生于浙江杭州西子湖畔,父亲钱均夫为他取名“学森”,寓意为“好学而睿智”。钱学森出生的这一年,革命军刚刚推翻统治中国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清政府,在南京建立新政府。



▲童年时期的钱学森



▲中学时期的钱学森

动荡的政治局势之下,钱均夫带着妻子章兰娟与年幼的钱学森离开杭州一路辗转北上。23岁的钱学森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后,同年8月考取为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学生。次年启程赴美,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学。生性羞涩、不善言辞的他追求的是一种理论式的教育,这与麻省理工学院重视操作经验的教育方法格格不入。就读一年后,他找到后来被称为“美国空间技术之父”的冯•卡门,表示希望就读于以思辨传统著称而不是重实践经验的加州理工大学就读。



▲1934年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多年以后冯卡门回忆道,“1936年的一天,钱学森来拜访我,向我征求有关未来研究计划的建议。这是我们的第一次会面。我抬起头来,看到一个个头不高表情严肃的年轻人。他在回答我的问题时精准异常。他敏锐深邃的思路立即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冯卡门,《中国的钱学森博士》)


▲1945年,钱学森(中)与冯卡门(右)及冯卡门的指导教授普朗特(左)在德国会面

其后几年钱学森一直留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不仅帮助“师尊”冯卡门“用应用基础的数学和物理法则去解决基本的工程技术难题” ,并“每天花上数十个小时收集和系统性的阅读全世界所有与航空学有关的研究资料”。他还因为亲身参与火箭等危险项目,被加州理工学院师生赠送外号“敢死队员”。



▲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前学生的硕、博士学位证书

1947年,钱学森重回麻省理工学院,取得终身教职,成为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并于春季学期开设了他的第一门课程。身为学生的钱学森被公认为一个博闻强识的天才,身为教授的他却并不受学生欢迎。他“对待学生态度严厉、性情急切”(冯卡门语),并以难得要死的考试题,惨不忍睹的分数,以及毫不留情的评语而被学生评价为“冷漠、傲慢、缺乏人情味、暴君一样的教师”。

钱学森曾经教过的学生埃德加基茨在《星期六评论》一书中撰文回忆道:

“钱的课上既没有教科书,也没有讲义,更没有实验室。只在教室的大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写满数学符号。没有家庭作业,只有那些从课堂上抄下来的有待解密的公式。全班同学中绝顶聪明的那一位也只在考试中得到了22分的成绩。钱学森最终算我及格,但我永远不敢运用从那门课上学来的任何东西。”

同样的情况在钱学森回国后开设的课程中重现,他的严谨与原则不容动摇。学生们回忆道:“听大师讲课是一种享受,但考试极难,能考及格就是非常拔尖的水平了。”他为学生出的毕业题是这样的:“从地球上发射一个火箭绕太阳一圈,再返回地球,请列出运动方程。”开卷考试考了一上午没人交卷,晕倒的两个学生被抬出去,余下的学生吃完饭下午继续考,但基本上没有人能考及格。

“如果你好好上过课,那你就应该明白。”没及格的学生被要求延期半年毕业,补习数学加第二门外语,读了五年半。



▲钱学森在讲台上

迎娶美丽歌唱家的青年才俊

1947年,钱学森申请了美国永久居住的身份。为了申请签证,他必须先离开美国,再以新的身份重新进入美国境内。阔别了家人与故友十二年之久后,他再次踏入祖国境内。虽然最终未能出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但钱学森在这年的夏天,迎娶了后来与他携手相伴62年的蒋英—一位美丽的歌唱家。



▲蒋英年轻时照片

蒋英是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三女儿,也是诗人徐志摩的表妹,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并无血缘关系的表姐。蒋百里与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多年挚友,钱家在一次聚会上提出要将四岁的蒋英要到家里做闺女,蒋百里欣然应允,蒋英也被短暂改名为钱学英,成为钱学森的干妹妹。12岁的钱学森并不会哄妹妹玩,蒋英因此“并不喜欢这个哥哥”,加之蒋家父母舍不得,又将女儿要了回去,但答应了将来要把女儿给钱家做儿媳妇。后来钱学森远赴美国留学,蒋英也于1937年考入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深造,两人来往就断了。

回国前的钱学森已经通过到美国考察的蒋百里给的照片,见过了这位12年没见、如今已经出落的亭亭玉立的蒋英。同样回国参加汇报演出的蒋英,在女伴父母的拜托下,替钱学森安排了一场相亲会。但钱学森拒绝了富家女孩的示爱,蒋英后来接受采访时说,“吃饭的时候我看他的眼睛老对着我看。我就觉得不对,感觉很奇怪。”

一个礼拜之后,钱学森决定像蒋英求婚。他对蒋英说:“你跟我去美国好吗?”蒋英说:“不行,我有男朋友了。”钱学森回答说:“我也有女朋友,但从这儿就开始,你的男朋友不算,我的女朋友也不算,我们开始交朋友。”

6个星期后蒋英与钱学森在上海和平饭店举行了婚礼。婚礼后不久,钱学森先回美国,一个多月后,蒋英独自到了波士顿和钱学森会合,在异国他乡开始了他们的新婚生活。



▲1947年钱学森和蒋英在上海的结婚照

金庸后来曾撰文称“歌唱音量很大,一发音声震屋瓦”的表姐蒋英与钱学森的情缘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钱学森与蒋英的儿子回忆说:“妈妈评点《射雕英雄传》说,黄蓉的巧慧是郭靖质朴的补充,而郭靖的天拙,有时候又能克制黄蓉的机巧,所以这两个人才肝胆相照,生死相依。我认为这也是她对自己和父亲爱情生活的写照。”晚年的钱学森回忆说:“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抵得上五个师兵力的科学家

回到美国后的钱学森跟蒋英度过了一段平静幸福的日子。却因1949年麦卡锡主义的盛行(全面排查共产党人),以及被卷进一份1938年的党员名单,而被迫接受联邦调查局的审查。联邦调查局当时调查后的报告称:“钱学森说,作为一名科学家,他衡量一个人是否忠诚的唯一标准是事实,但对于一个人的忠诚或政治信仰这种无形的东西,事实的标准又不能适用。因此,他拒绝怀疑他的那些朋友。”


钱学森因被怀疑是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于1950年9月被逮捕,并被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后来在交了高达15000美元的保释金(钱学森戏称普通绑架案标准赎金只有1000-2000美元)被保释。在几年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回忆:“15 天里,我一直被严密看押,不能和任何人说话。 每天晚上,狱警每隔 15 分钟就打开一次电灯,让我得不到任何休息。 这种折磨让我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便瘦了 30 磅。”


当时美国海军副部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而后整整五年被软禁的时间里,钱学森和妻子蒋英为了躲过政府的监视,前后搬到了 5个不同的地方,甚至不敢聘用保姆,却依然要面对数不尽的调查、数不尽的听证会和更多的每月一次对移民局的例行拜访。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钱学森吹竹笛与蒋英的吉他合奏,两人共同以贝多芬、海顿、莫扎特的交响曲来排解内心的寂寞与烦闷。

彼时的钱学森一直挣扎于父亲、祖国和师友几种力量的撕扯中。联邦调查局的监视,撤销机密许可证所带来的羞辱、以及父亲即将胃部手术并迫切想见到孙儿孙女、学成报效祖国的愿望,都吸引着钱学森回到祖国。“中国永远是中国人的中国。”

终于在周恩来总理的干预下,1955 年 8 月 1 日著名的“王炳南-约翰逊会谈”之后,中国以释放战俘与在华人员为代价换取了当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批准的钱学森自由离开美国的出境许可。


▲钱学森的出境许可证


就这样,1955年9月17日,36岁的蒋英和钱学森以及一双儿女由美国返回中国。《那年那兔那些事》的第五集”漂泊学子的归家之路“一集也提及了钱学森冲破美国重重阻挠回归祖国的传奇故事。


▲1955年,钱学森、蒋英携孩子乘“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

“工程控制论王”和“火箭王”

回到祖国后的钱学森开始领头从事中国战略导弹技术的研究,主要精力集中在开创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上。他先后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因为在“两弹一星”的巨大贡献,钱学森一直被誉为“导弹之父”,但他却不赞成这种提法,“不能说我是导弹之父,这是一支几千上万人的队伍,中国的导弹、火箭、航天工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巧逢其时,在自己的位置上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在对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贡献之外,钱学森还凭借着自己留美多年的经验,将当时美国最先进的一套工作系统带到了中国,让中国当时还处于”半文盲状态“的科学界至少在工作系统上跟的上时代。

晚年的钱学森依然保持着自己说话直接、不讲情面只讲原则的为人处事方式,做了他二十多年秘书的涂元季先生回忆到,钱老晚年给自己定了两条规矩:“不吃请,不给别人添麻烦;不题词,不替别人拉关系。”曾经有主办方办活动,需要一名顶尖的科学家题词,辗转经由聂荣臻老先生转达请求,聂老捎信说请钱老自己酌定。钱老看了之后笑了笑,“请我酌定,并没有命令我题词啊”,遂拒绝。


▲晚年的钱学森和夫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