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男装周 | 它们可不只是几本关于时装的书

2016-01-14 汪琳、张刘峰 时尚先生




可可·香奈儿对“奢侈”曾作过 这样的定义——“我爱奢侈,奢 侈并不意味着阔绰和华丽,它更代表着摈弃粗俗。”


每个时代和地区都有特有的衣着文化,经历过不同年代的人再回想过往时,时装就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之一。对我们而言,时装可能代表了品位、风格、社会地位。随着时装被贴上越来越多的标签,奢侈品的出现也在情理之中。


奢侈品最初并不是服务大众的,而是专属于上世纪初的欧洲贵族。然而,消费时代的到来,使得这个原本有着高标准的行业迈进急功近利的产业化模式,以至于“奢侈”一词变得更为廉价。随着快速消费时代的不断向前涌进,曾经人们不断追求的艺术、精神、态度等被视作高尚的奢侈品正在被消耗殆尽。




《奢侈的!》 黛娜·托马斯




可可·香奈儿对“奢侈”曾作下这样的定义——“我爱奢侈,奢侈并不意味着阔绰和华丽,它更代表着摈弃粗俗。粗俗是我们的语言中最为丑陋的一个词,我从事设计就是为了 抵抗粗俗。”时尚记者黛娜·托马斯,用冷静而客观的笔,刺破了如今正在疯狂膨胀的奢华泡沫——奢侈品变得越来越廉价,它的商业化让奢侈品原有的品质不断下降,从手工制作到现在机器缝制,资本家为谋取暴利以至于让奢侈品失去了本身应有的光环。


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奢侈品大众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奢侈品在经历过亲民之后它还剩下多少内涵。


《做衣服》 山本耀司




山本耀司是一个很奇怪的人,当人们奉他为时尚神明的时候,他却说“:我对时尚毫无兴趣,我只对怎么裁剪感兴趣。”“我只给自己的同伴,那些坏家伙们设计衣服。”他的设计秉持简约,除去一系列不要的细节,保持日本服饰的精华,与西方主流背道而驰,充满哲学特质。他所处的世界是一个没有界限的世界,即打破原有的各种界限,让自己能够触及到更远的地方。《做衣服》中山本耀司对背影的留恋,对美和女性的见解,对剪裁的坚持和对快时尚的厌恶,似乎都在诉说着他对设计的坚持。正如他在答记者问时所说的一样,“只要有来生,我就想凭自己的意愿,做一名设计师。”


《Chanel》




由可可·香奈儿女士于1910年创立的时尚品牌——Chanel,经历了一百余年的历史。 在这段岁月里,Chanel坚持高雅、简洁、精美 的设计风格,缔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时尚传奇。从 服装、配饰再到香水,Chanel都在追求永恒的时尚,以至于几乎每一次的创造都是一次时尚界的里程碑。抽象的精粹、隐藏的奢华、自由的追求、幻境的灵感无处不环绕在Chanel的设计当中。从这套书中,我们或许可以更深入了解Chanel百余年来的故事,更能理解它成为永恒经典的理由。



《穿KENZO的女人》 钱玛莉




这是关于一个时代的故事:书中的女主角钱玛莉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可以称得上是社会精英。每月的薪资会用来交房租,买衣服,用奢侈品满足物质上的享受。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早的《欲望都市》。1977年11月《穿KENZO的女人》开始在《号外》杂志连载,持续了八年,写出了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和新女性。为之作序的马家辉先生说:“《穿KENZO的女人》吹响了关于‘文化品位’的圣战号角,作者透过故事中人的爱恋迷梦,辨认、构建了一个对于绝大部分香港人来说肯定是炫目、华丽、陌生的商品符号系统。”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 黑川雅之




“艺术是内心的告白,是对外的发问”,黑川雅之被誉为日本设计界的达·芬奇。他在本书中呈现了一个平面展开、时间延伸、多维立体的日本美学意识卷轴。他说“:日本人是一个很重视他人感受的民族,十分在意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距离。”


在他看来,日本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就好似“曾经是一个整体,被分离后一直希望回归原型,彼此中蕴含着相互吸引力的个体”。在 意他人感受并互相体谅的日本人,因为彼此之间的共鸣形成了一个集体,而这种原始的共鸣感,形成了日本的审美意识。而日本人对造型的态度,最能体现对素材鲜活感和简洁的寻求。黑川先生说“:日本审美意识中看似乐天的思想,实际上孕育着令人害怕的不安及破坏性元素。”



《20TH Century Fashion:100 Years of Apparel ADS》




这本书收录了400则吉姆·海曼收藏的时尚广告,回顾了自1900年到1999年间西方时装风格的变化。这些来自不同时代的广告插图,向我们展示着时尚与大众文化之间年复一年的融合。虽然远不及如今的广告那么高端,但它是一段时尚史的传承。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贴近生活的时尚产品,当时的人们对于时尚的理解,甚至于为什么一款设计会成为经典的答案。



《时装时刻1987-2007》黎坚惠




黎坚惠从个人品位与视角出发,在一边展示自己一边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把大量跟时装有关的信息和个人见解写出来与我们分享,我们可以看到香港20年来的变迁。黎坚惠说:“这不是一本自传,不真是一本时装书,而是关于某个时空里的我、我所遇到的人、所见识过的香港,而这几样都无独有偶地跟时装扯上关系,然后,时装又将带我去认识另一些人,另一些地方。


对于时装,黎坚惠抱有一种精英的态度,我只愿意表现我的品位,但旁人不可复制。就她而言,时装更多代表着一种符号,而不是消费品。“我喜欢时装而非名牌,我喜欢时装整体的变身能力(transformation power),有个别设计师将心灵倾注,令我透过物质而接受,从而得到个人的提升。”



《Alexander McQueen》Kristin Knox




对于看不懂自己作品的人,亚历山大·麦昆曾说过“:或许有的时候我会吓到那些编辑们,他们越来越老,已经无法理解我的时尚创意。这并不是我的问题,而是他们对于新鲜的东西的抗拒。我是来自不同世界的,我只为我的世界里的人而设计。”而这一位“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来要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


在他成名之后,不论从想象力、对不同文化的掌控还是剪裁功底而言,都堪称一流。《Alexander McQueen》的作者克里斯汀·克诺斯把麦昆誉为天才,他给我们讲述了关于麦昆的故事,并且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位设计师每一季服装的设计理念和招牌设计元素,由此我们更加确信麦昆说过的话并不是夸大其词, “等我哪天死了之后,人们会知道21世纪的时尚是由一个叫亚历山大·麦昆的人开启的。”


编辑/汪琳 文/张刘峰 摄影/高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