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剧评|《如果国宝会说话》:智慧穿越千年 言语直抵内心
自2018年火热开播以来,《如果国宝会说话》已经走过了三季,如今迎来了2022-2023“跨年特别呈现”。
从第一季的惊艳众人,到第二、三季高口碑的持续,《如果国宝会说话》以一以贯之的风格、稳定的制作水准收获了一批忠实观众。
当片头“铃声”响起,熟悉的声音再度出现:“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荧屏前的老粉们又激动地搓起了手:“查收了,查收了”。
《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沿袭了“国宝”系列的制作脉络,精选了宋、元、明、清时代的九件国宝级文物,呈现文物工艺、传递历史密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略带灵动俏皮的风格叩开了每一个荧屏背后观众的心房。
叙事技艺
轻盈跃动的气质风格
《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影像的叙事艺术。
其借“国宝”之口讲述,在虚实之间穿梭,突破了历史纪录片枯燥、沉闷的窠臼,这次也不例外。
叙事视点在主、客观之间跳跃,叙述者在全知与角色间切换,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自如跳转,即便是纪录片中的“我”也有不同身份:
它时而是国宝本身;
时而是构成的材料;
时而又是和文物紧密联系的历史中人……
这些赋予了纪录片灵动的气质。
解说不仅明确了叙述角色,更以对偶、押韵、回环等方式,展现了语言的韵律。
“我,苏麻离青……”不仅是对人称的明确指示,更以此句作为开端,实现段落间的对偶;
又如“一朵莲瓣的绽放,一束卷草的纠葛”、“青花,世界的花花,花花的世界”;
以及“我们的双手除了用来拒绝,还可以拥抱;我们的手指除了用来指责,还可以写诗”等随处可见的修辞手法。
影像也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样的风格——多样的实拍方案、多层的影像叠加、时隐时现的数字技术等开拓了记录的维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中,数字技术没有固守一种方案,反而以多样的手法满足了影像叙事的不同需要。
如《黄花梨夹头榫画案》中,它是朴素的、阐释夹头榫原理的三维动画;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中又是鲜活的、破次元的二维“小可爱”;
《金丝翼善冠》中却是用数字技术还原出来的与金丝翼善冠丝线难分真假的汉字,完美阐释了“低调的奢华”……
这部纪录片灵活的样式不仅与内容主题相得益彰,更令观者得到美的享受。
流动视角
打造多维的对话空间
叙事风格决定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纪录片看待历史的视角——不似常规历史纪录片,企图从盖棺定论的史实资料中总结经验、获得启迪,而更像是自由探索。
无论是文物细部摹写还是文物“说话”,无论是身份变换还是时空穿梭,观众随创作者一道,在历史与今天、事实与假想、真实与虚拟间自由往来,感受流动的历史。
流动是形式,目的在于搭建古人与今人、创作者与观众等多维对话的通道。
恰如创作者与苏东坡、苏东坡与观众、创作者与观众不断在“字”中相遇,在作为媒介的语言中,体悟苦楚与畅快交织的人生课题;
水月观音与世人、观众与世人、观众与观音,在观音造像与纷杂世俗影像的叠印中,在“观音”二字与竹林、清泉、草木等自然景观的映衬里一次次擦肩……
交流对话改变了纪录片从创作者到观众的单向传播模式,提供了观看文物的新视角,开拓了讲述历史的更多维度,激发观众参与,启迪世人思考。
主题讲述
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精选了宋、元、明、清时代的九件国宝级文物,涵盖书画、元青花、金丝工艺、木工榫卯、瓷器、福船等工艺,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如果说传播优秀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纪录片的核心任务,那么“跨年特别呈现”在聚焦人类情感、弘扬人类共同价值上做出了更多探索。
瑞鹤图、寒食帖承载了人生命运无常、悲欢交织主题;
福船、万历金冠诉说了平安幸福、吉祥如意的心愿;
水月观音、朝元图凝聚了天地轮回、万物生息的道理;
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寄托了人类和平、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正如主创所说,“作为一部讲述文物的纪录片,我们的指向并未停留在物,而是也指向时代、指向人。”
这些内容与主题超越了时空,连接古今、贯穿东西,是世人之所感、所想、所愿,亦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
灿烂中国,物华天宝;溯古述今,连贯东西。
泱泱华夏,生生不息;四海之内,命运共同。
评论员 谢 寒
更多精彩央视剧评点击
总监制丨庄殿君
监 制丨杨春果 赵颖新
主 编丨杨 珺
责 编丨罗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