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剧评 | 《中国海南·雨林秘境》:向世界呈现大美中国的精良之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与海南广播电视总台(集团)联合推出的三集大型纪录片《中国海南·雨林秘境》,今日在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首播收官。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中国首批五个国家公园之一,该片以与国际接轨的视听技巧与摄制技术,全面展现了这座国家公园的魅力。
三集纪录片分别以植物、动物和人作为切入视角,呈现了中国国家公园体系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样板和课题——如何在保护自然的同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知识与情节并行
揭秘雨林生物多样性
《中国海南·雨林秘境》从海南热带雨林的形成机制谈起,介绍了雨林奇观,更展现了海南雨林鹦哥岭、霸王岭、五指山等风光以及“热带喀斯特地貌”等独特景观。
同时,该片以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动植物与微生物、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多维关系展现了雨林中生物的独特性以及多样性。
为了平衡知识的“载量”,避免枯燥,该片在各个知识点间适宜地插入“故事情节”,以实现知识与情节并行、信息与趣味兼有的目的。
全片多处动植物习性与特征是第一次被专业镜头记录和呈现,为人类探秘雨林,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捕捉动植物各显神通
呈现生存智慧与和谐共生
除了记录拍摄海南雨林的“奇珍异宝”,《中国海南·雨林秘境》还呈现了雨林中多样物种的生存智慧及生态系统的和谐运转。
雨林里的每一个物种都是Hard生存模式,为了活下来无不“绞尽脑汁”且“拼尽全力”。
植物们各显神通:
华石斛“利用”胡蜂传粉;
桫椤的孢子以风为媒介完成受精;
榕树种子随鸟类粪便扎根其他树木缝隙;
雨林底层的海芋因为身材“矮小”而演化出巨大的叶片“抢夺”阳光。
动物们自成体系:
它们利用雨林高大的植物实现了“纵向”居住的空间分布。
低层黄猄蚁体积虽小,但胜在拥有团队合作精神,守住了自己的一方家园;
中层斑飞蜥自带“滑翔伞”,可以在林间自由穿梭;
高层的长臂猿则为了驾驭广阔的空间,掌握了高空长距离荡跃的“独门秘籍”。
大自然的智慧正在于此。
万千物种既相互制约,又互惠共生,正是这样的生存机制造就了雨林物种丰富多样、种群数量稳定、整体和谐发展的局面。
三集纪录片分别从雨林中的植物、动物和人切入,在时间分配与格式结构上对“动植物”与“人”的“无差别”对待,体现了创作者对“人”作为物种在生态环境中的位置与功能的思考。
雨林“声”境别具特色
视听表现方案与世界接轨
知识的传递依靠理性逻辑的推导,而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呈现还有赖视听技巧的打造。
《中国海南·雨林秘境》摄制理念、技术与国际接轨。
航拍、广角、长焦、微距等拍摄方式全方位运用,从全景、局部、极致细节多个层面立体展现了雨林的宏观与微观面貌,影像叙事与情节发展相辅相成。
在声音方案的设计上,本片更是别具一格——包括风、雨、溪水、河流、鸟群的复调合唱等自然环境声悉数收录,完整保留的声场更是营造了一个形态丰富的雨林“声”境。
另一方面,录音师创造出独属于微观世界的声音:
黄猄蚁细长的六条腿敲打着树枝、螳螂用前臂仔细梳洗着自己、海南塞勒蛛触碰着落叶、长臂猿慵懒地趴在树冠上打哈欠……
这些本来抵达不到人耳的声响被捕捉、放大,激发了观众对雨林的更多想象。
纪录片《中国海南·雨林秘境》着眼于海南热带雨林的稀缺性与独特性,聚焦雨林多种珍稀生物,多层次呈现海南雨林复杂的生态多样性,展现雨林内部系统的运转机制,突出共生制衡的理念,深入思考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并以精妙的视听手法与摄制技术引领观众沉浸式感受雨林的魅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成效。
评论员 谢寒
更多精彩央视剧评点击
总监制丨梁 红 夏晓辉
监 制丨杨春果 赵颖新
主 编丨杨 珺
责 编丨罗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