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 | 滴滴还能给你安全吗?

周刊君 新民周刊 2020-02-14

6月1日


封面故事

滴滴还能给你安全吗?

“滴滴一下,让出行更美好”,这是滴滴对整个出行市场的愿景,但有些问题,如果忽视,一个转身,滴滴就会从独角兽变成独角禽兽。

记者 | 周 洁


生活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你很难不体会到高峰时间段一辆出租车都没有的痛苦,尤其是天气不好的时候,明明心里想好要早点回家,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空车经过,“一车难求”,急煞人。

  就是这种时候,手机上的滴滴出行就派上了用场。操作简单,车型丰富,出租车、快车、专车、顺风车应有尽有,更重要的是,它能显示打车乘客的等候时间,司机离我还有多远等等,在心急回家的时候,给人一种信息对称的依靠。

  解决出租车打车难的痛点,这正是2012年程维创立滴滴的初心。从最初只有16个司机在线,到成为唯一一家获得BAT三家共同投资的互联网公司,经过6年的成长,滴滴干掉或者吞并了前进路上的大多数对手——快的、大黄蜂、Uber⋯⋯在今年春天美团打车进驻上海前,滴滴几乎已经是这里唯一的网约车平台。

  漂亮的数据和财报让滴滴生活在聚光灯下,但吃得太快,一家独大的滴滴,短板也不断被曝光——乘客信息泄露、司机资质审核缺陷、客服不作为等等,直到5月初郑州空姐搭乘滴滴顺风车遇害这起恶性事件把滴滴推上风口浪尖,同时,也让选择滴滴出行的乘客心里充满不安。

  事实上,过去四年里,媒体报道及有关部门处理过的滴滴司机性侵、性骚扰事件,至少有50起,更别说其他纠纷了。而女乘客被顺风车司机奸杀,去年在深圳也发生过。

   “滴滴一下,让出行更美好”,这是滴滴对整个出行市场的愿景,但有些问题,如果忽视,一个转身,滴滴就会从独角兽变成独角禽兽。 

被过度强调的社交属性

  在这个用户为王的时代,每一个App都在想尽办法留住用户,“社交产生服务黏性和口碑效应,对产品的活跃度和营销有利”,因此,不管是什么行业的互联网企业,都想开发自己社交方面的潜能,滴滴也不例外,尤其是当出行补贴下降,它更需要新的卖点推动出行业务的发展。

  “滴滴顺风车本身就承载了两方面的元素,首先是出行,其次是社交。对滴滴来说,社交是辅助出行的,社交最困难的一点就是见面,而打车就一定会见面。”2016年,时任滴滴研究院院长何晓飞(2018年3月离职)曾这样描述顺风车的定位,同时他还补充:“我们讲让出行更美好,是通过社交的手段让出行更美好。”

  中国白领圈子就这么大,许多人上班回家两点一线,陌生人两性交友的需求的确存在。然而,当一款工具性软件过分强调社交功能,就容易吸引一些心怀不轨之徒。比如此次的空姐遇害案中,滴滴顺风车的定位和功能设计被认为有着巨大的风险。“让司机更懂你”,原本是为了让车主在挑选乘客时能够更好地服务乘客,双方信息透明的方式,但一些顺风车司机对于女乘客留下一些低俗的言论(乘客甚至无法自行删除),让司机在选择接单前就能够了解到乘客性别、甚至容貌特征,显然存在着安全隐患。

  在滴滴出行对顺风车服务的宣传文案中,“世界上所有的巧合都是命中注定,你碰巧喜欢我,而我也碰巧暗恋着你,注定就是你”“美好的事情天天发生”等暗示性明显的宣传用语,更是让私人合乘小客车这种服务显得低俗化。

  此外,滴滴顺风车还设置了免单功能,根据滴滴公布的大数据分析得出,男车主愿意给女乘客免单的比例达到了67%,而这一行为发生在深夜(22点~23点)的概率是最大的。

  一位短暂从事过顺风车服务的车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他见过一些同行专门以“捎美女”为目的从事顺风车服务,在接送路线上费尽心思,“在往返于机场的路线上接到所谓‘美女’的概率更大一些。车主可以根据乘客的头像好不好看,评价标签里有没有‘美女’等字样来进行选择。”

   “一般不是特别着急的行程,我才会选择顺风车。不过,坐顺风车明显比坐快车或者出租车要累,因为司机的交谈欲明显要更大一些,因为人家也就收个油费,经常是边坐车边陪聊。”常年通过滴滴叫车的沈枫告诉《新民周刊》,“主要还是因为顺风车便宜,从体验来说完全比不上专车。”不过空姐案的事情发生后,沈枫已经不再乘坐顺风车了。

  高彦则是顺风车的重度用户,她叫顺风车有一个原则,就是只在早晚高峰的时候叫车。“因为这个时段,你叫的顺风车基本都是真的顺风车。”对于顺风车司机,高彦会尽量为对方考虑,只给过一次差评,“那天下飞机打不到出租和快车,就叫了顺风车,交谈中发现他原来是快车司机,因为看到评论说我长得像某女星才接单的,我的戒备心就起来了,给家里打了电话,司机明显不高兴了,一会儿急刹,一会儿加速,一路忐忑地回了家。”后来联系了客服投诉并要求删除标签描述,拖了很多天,也没了下文。

  其实,早前Uber在美国也曾主打社交的思路,他们同样面临着安全隐患。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过去四年内,全美至少有103名Uber司机因涉嫌性侵乘客,被通缉、逮捕或起诉,其中有31名司机被判有罪。

  “将涉及个人安全的标签暴露给‘三低’(收入低,学历低,素质低)人群的确是对乘客保护不力。”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不能一味否定滴滴的社交功能,但过度强调社交属性也无必要。在他看来,滴滴可以将涉及个人安全的评价内容屏蔽,换上一些与出行服务相关的词语。

信息泄露的隐忧

  生活中,我们时不时就会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陌生电话。“要不要贷款?”“苏州高铁边新楼盘了解一下?”“资金周转紧张不紧张?”信息泄露如此稀松平常,以至于我们在挂掉这些骚扰电话时都懒得追问它丢失的渠道。但一旦它涉及到你的出行轨迹,包括哪里上车、哪里下车,时间精确到秒,包括取消的订单也记录在内,你是否会感到后背一阵凉意?

  据滴滴方面给出的数据,滴滴出行大平台每天要完成3000万单打车需求,这产生了大量的出行数据。而与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不同,滴滴的信息是能打通线上和线下的。值得注意的是,滴滴的隐私条款规定:除个人信息外,如果您提交时没有特别声明,可视为同意滴滴出行及其授权人可以以商业或非商业目的复制、透露、分发、合并和以其他方式利用这些信息。

  这是什么意思呢?

  除了你的姓名、性别、电话,每次出行的目的地、路线,都属于其他信息。滴滴媒体研究院的首席数据分析师王占伟曾表示,透过滴滴大数据可以了解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从业者的工作情况。不仅如此,什么《吃货出行指南》《北上广深吸血加班楼大PK》等等数据报告的出炉,也能赢得不少风头。

  信息安全专家表示:“一旦数据泄露,相关信息被公开售卖是存在可能的。比如说信息里有一些车主信息,如果我是保险公司,我把这个信息买下来之后,我可以看看他的汽车保险状况。如果信息里还存在用户信用卡账号、有效期限等信息,一旦信息被黑,不法分子就能用这些信息做黑卡,进行盗刷。”

  而这么重要的数据,只要一个外包客服,就能轻易拿到。2017年2月,央视新闻报道了根据一个手机号,信息贩子就可以查到手机持有人在滴滴打车的出行轨迹的新闻,仅仅花了55元,记者就买到了一个人足足3个月的详细滴滴打车清单,细思恐极。

  经过调查,滴滴回应这是由于个别外包客服人员利用其权限,违规查询用户出行记录并从中非法牟利。

  事实上,关于滴滴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担忧从未停止。郑州空姐遇害案发生后,滴滴就是否对网约车行程进行录音录像公开征求意见安全与隐私,不少网友的第一反应就是,如果视频音频泄露应该怎么办?尤其是许多顺风车司机,“开顺风车本来就是赚个油钱,这么一搞感觉司机都是坏人”。

  信任一旦失去,想要重新建立需要花不少功夫。

2018年5月19日,司广,今年35岁,河南驻马店市顺河办事处李庄村人。只有初中文凭的他,在广东佛山陶瓷厂做过工人,跟人合伙办过家具厂,现在是一名滴滴打车平台网约车专职司机。 为了能够多接单,司广常常顾不上吃午饭,空闲时就用泡面充饥。

“看不见”的司机

出行平安,是每一个人的期望。为了保证乘客的安全,滴滴实行三证审查,三证分别是身份证、行驶证和驾驶证。除此之外,滴滴出行也和公安机关合作,对注册司机进行背景筛查。

  不过,哪怕司机没有前科,滴滴也无从知晓司机的品行和性格到底如何。毕竟滴滴和司机之间的联系,只是一部手机而已。

  5月20日,南宁一女乘客坐滴滴快车时被司机索要电话号码,一路上,司机非常“热情”,不停找她聊天,话题则围绕着“自己想找个女朋友”展开,到了目的地,司机竟然跟她说不给电话号码就不让其下车!

  出于安全考虑,这位女乘客只能据实相告,司机现场拨打验证后,才放她下车离开。

  下车后,女乘客马上拨打了滴滴平台的电话进行投诉,滴滴回应核实后如若属实,会联合滴滴安全部门对司机进行进一步处理。事实上,对于网约车的管理,相关部门早已出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各地的规定又有差异。以上海来说,网约车驾驶员应具有上海市户籍,本市注册登记的车辆才能在本市区域内从事网约车经营。但在实际生活中,“马甲车”的现象司空见惯。

  所谓马甲车就是,乘客在打车软件上叫的车辆的牌照,和实际来接你的车辆牌照是不一样的。据一位滴滴司机透露,注册马甲车只需要花费几百块钱,你只需要提供一个驾驶证,即便没有沪牌车、驾龄没满三年也可以(上海要求驾龄满三年才可以开网约车)。

  记者搜索相关内容时发现,在一些贴吧和网站上,的确有人专门做这种生意。

  “上海本地人一般很少出来开滴滴的吧,毕竟现在补贴少很多,没什么赚头。”沈枫表示,“最近打到的车几乎都是马甲车,App上显示的是沪开头的,实际来接的车是外牌。有的时候要上高架就很不方便,而且碰到什么事情,维权也有难度。”

  “以前没出事是运气好,以后应该就不会坐马甲车了。害怕。”沈枫补充道。

缺位的投诉机制

  近日,湖南的朱女士打到一辆网约车后,司机不停搭讪,并在快抵达目的地时关闭订单,反锁车门,先是称要约朱女士吃饭,然后又对她说:“你这么漂亮,500块钱,就摸一摸”。最后听到朱女士要报警了,才让其下车。

  随后,朱女士向滴滴公司投诉这名司机。得到的回复是:滴滴会对该车辆进行扣分,并保证该乘客的订单再也不会被该车辆接到。

  这一处置显然不能让乘客满意。

  滴滴的客服似乎对于司机总是有点温柔放纵。

  上个月,滴滴投资人张桓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文称“被滴滴司机打得左眼软组织塌陷”,在被打之后,张桓试图联络滴滴客服进行投诉,不过始终未能获得回复,被迫拨打110。

  报警之后,警方查到了司机的个人信息和联络方式,但是滴滴司机拒绝前往派出所,致使警方没法立案和解决问题。张桓在文章中表示,他认为滴滴出行平台司机管控不力,处理问题拖泥带水,遮遮掩掩想小事化了,建议微博公开道歉。

  无独有偶, 一个月前,网民孟婆曾在公众号发表《滴滴,今天我想和你谈一谈》一文,声称自己遭遇滴滴司机性骚扰,而滴滴很冷漠。

  她表示自己在乘坐快车时,司机一直暗示她是性工作者,并且中途赶她下车,结果之后又接了她的订单,并拉她上车。好不容易脱身后,孟婆打电话向滴滴投诉。她详细回忆了司机一系列的反常举动,当说到司机企图侵害她时,“这位客服居然笑了”。之后,客服反馈说联系了司机调查确认,“也许只是司机头晕不舒服”,后来司机又拉她上车“是因为司机身体好了”,最后表示“你说的这些没有证据,也没有证人⋯⋯”

  据统计,过去四年的50起滴滴司机性骚扰事件中,许多当事人对客服的处理很不满意。空姐遇难案发前,顺风车司机刘某也曾遭到投诉,但当时客服打了5个电话都没联系到人,就作罢了。

  我们不禁设想,如果当时客服能够意识到,打5个电话都联系不上的人背后隐藏的问题,将他的账户暂时封禁,这后来的悲剧,是否就能够避免呢?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购买本期新民周刊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页面


转载请后台联系周刊君,获得授权!

转载时,须注明作者、出处和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