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光灯 | 《创业时代》遭恶评,专业不够,想象来凑

木笔客 新民周刊 2019-06-06

文 | 木笔客


近期,有一部剧因为各种群嘲而成为了话题之作,在如懿传完结,吃瓜群众们正好剧荒的日子里,点燃了大家吐槽的热情。没错,说的就是《创业时代》。

这部剧前期卖相看着很良心,贴合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热点,还有近期口碑人气不断上升的黄轩和周一围主演。这不禁也让人想起了多年前如《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这类青春成长奋斗剧目。电影方面也有《中国合伙人》这样口碑票房都不错的片子。可以说是有一定受众基础的。

然而,才刚播出几集,这部剧就已经进入了群嘲阶段,豆瓣评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掉,目前已经只剩3.5分,可以彻彻底底打入“烂片”行业了。

那为啥,这看起来一手好牌的《创业时代》,会成为今天这样被怼的下场呢?我们暂且撇开百花奖得主杨天宝女士的皱眉瞪眼式演技槽点,来谈谈剧本身。


脱离时代的创业时代


《创业时代》将时间定位在了移动互联网兴起的前夕,大概是2010-2011年左右的时间。IT工程师郭鑫年和他的好伙伴程序员罗维都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商机。最终依靠创业实现梦想,走向成功。

实质上,在郭鑫年对着交警喊“如果我们可以用语音直接对话就好了。”“这是一个价值一百亿的点子!”时,屏幕前的我们都是一脸尴尬。

设定上,观众看得出郭鑫年的创业是以微信为原型的,但整个剧又从头到尾透露着浓浓的现代感,让人根本意识不到这是七八年前。

这种设定其实很讨巧,毕竟找一个观众都熟悉的成功案例,真实感强,也很有说服力。《中国合伙人》就是这个做法,以新东方的成功为原型,讲述主角们的成功路子。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合伙人》的时代感做得是很足的,包括人物的服装、场景、街景等等,一看就是旧时代人。

就我自己的回忆,在刚用上微信时,智能手机才刚刚兴起,设计还比较简单,屏幕也比较小。另外,APP设计的扁平化风格也是在2013年左右才逐渐成为主流的,但《创业时代》里头已经人人用上现在常见的全面屏plus大手机,带着漂亮的外壳,用上了潮流的扁平化设计。甚至用的超薄笔记本里还装着windows10系统。

这些技术细节之外,剧里的其他细节还是一样的“超越时代”。里头的潮男靓女们,穿着这个时代才流行的潮流风格,开着这个时代才有的车,聊着2013年的斯诺登事件。

该剧导演不久前针对网友的质疑回应,是有意“淡化具体年代”。原因有三,时代变迁,创业者前赴后继,不想固定展现某个时代,而是展望所有时代的创业者;不想将故事局限在某款曾经的产品上,而是着眼现在和未来;影像表达上由于时间比较靠近当下,很难做出视听效果上的还原当时时代。

前两点显然是扯淡,所有时代的创业者都有其创业的根基和时代背景,很多创业者的成功都是因为看到了未来时代的方向,并抓住了当下时代的机遇。尤其放到互联网行业里,风口转变之快,技术更迭之快,不要说七八年,一年都足以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是因为如此,视听效果上的还原绝对不是个难题,至少,也应当避免掉当下这些明显穿帮物品。我想,导演说的难,大概是时代还原之后,没法植入广告爸爸的产品了。

 

副线创业的时代创业


《创业时代》将主题设定到移动互联网大潮中的这些创业者们,其实是很有意义的。毕竟移动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手机从一个通信工具变成了一个集合衣食住行玩等所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终端。而当初那批时代弄潮儿们,他们的思路、眼光和创业故事如今看来亦是一种传奇。这种展现容易引起共鸣,更能以小见大,映衬出时代的滚滚洪流。

然而《创业时代》野心虽大,功力却完全跟不上。徒有“时代”这样的大名头,拍出来的却还是狗血言情剧的套路。最应该展现的创业反倒成了副线。

第一集里头,为了给男二罗维创业制造动机,给了个脱裤子走人的剧情。敢问哪个互联网公司会标榜自己是“传统互联网公司”?一个个都在拼命展示自己的“新潮”和“前卫”,生怕落在了时代后头。“传统”,大概是他们最不想听到的词。当然,为什么码农要穿公司给的西装上班这种事情,普通观众已经懒得追究了。

另外,已经想到一个“价值一百亿”好点子的男主郭鑫年,在前期创业失败后,二话不说地踏上了西藏朝圣路线,净化心灵,途中差点被狼群咬死。要知道互联网风口瞬息万变,所有的公司都在早早布局,抢占可能的风口,毕竟先入场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然而男主就这样出去旅游净化心灵去了……

创业剧情薄弱的同时,是言情剧情的狗血化。最近的剧情里,男主女主,男二女二的狗血感情戏码引起了非常多的不适,四个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你爱我我爱他戏码的不断上演。误会巧合的设计不断放大。观众对言情剧情的讨论早就超越了对主线创业的讨论。


披着“职业”外衣的凭空想象


看《创业时代》到现在,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现在国内这些所谓的“职业剧”都有着千篇一律的脸:用一些不痛不痒的职业故事,包装着言情偶像剧的内容。

我之前在写《我就是演员》评论时,提到生活化是演员应有的专业能力。但其实,生活化应当是整个剧组的专业能力。那些不大现实的偶像剧也许还有很多人忍了,毕竟偶像剧的目的是造梦,观众的心里是有“这是假的”这样的预期的。但职业剧往往是打着反映现实的旗号,做不到生活化,这部剧就成了空中楼阁,虚无缥缈而不接地气。

我相信剧组并非不想好好呈现,也许是因为,他们从没去了解过真正的行业是什么样子的,也或许影视项目上得匆忙,根本没有时间去了解。大体了解了个皮毛,剩下的就全凭想象了。

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古时候,穷人家想象不出皇家到底是怎么样的生活方式,就互相讨论:“不知道皇帝家的锄头是不是金子做的?”

这可能就是很多国产剧对于行业的“想象”。然而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是高于现实,但取材于现实的。许多网络小说经常选择架空题材,言情题材,仙侠题材,就因为这一类题材能纯靠想象。现实题材需要大量的调研、学习等前期工作,对于剧作的要求实质上是很高的。 

储备不够,就只能靠想象凑,专业不够,就靠狗血言情凑。最后的结果就是,剧本干瘪,硬伤不断,台词尴尬,推动剧情全靠误会巧合,高潮起伏就靠撒狗血,人物塑造就贴标签扁平脸谱化。

这种剧,还不如大大方方说自己是偶像剧言情剧,能不能不要出来标榜自己是“职业剧”?


大家还都在看这些

· 追踪 | 举报信挤爆后台,自媒体敲诈勒索三大领域最严重

· 拜金、色情……能放任自媒体误导甚至毒害青少年吗?

· 独家调查 | 地产自媒体敲诈勒索触目惊心:有公号年入千万


转载请在评论区留言,获得授权!

转载时,须注明作者、出处和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