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戏 | “流量”请就位,这些演员类综艺不要再“挂羊头卖狗肉”了好嘛?

木笔客 新民周刊 2020-02-14

文 | 木笔客

讲真,现在的国产综艺,观看体验越来越糟心了。
在习惯各种会员和收费后,观看影视综艺,也跟购物的体验差不多。如果无聊、不好看,那就权当买到了残次品。可如今的国产综艺,开始学起某些电商“挂羊头卖狗肉”的行径,买家秀与卖家秀差距极大,一不留神总有种上当受骗的糟心感。
是的,我说的就是这个标榜专业的综艺——《演员请就位》。
演员综艺是难得国内原创的一种综艺模式,旨在抚慰被国产流量烂演技天天辣眼睛,敢怒不敢言的观众。《演员的诞生》横空出世,章娘娘在线霸气怼人“我看不到信念感”,观众们才发现,天下苦流量久矣!
随后《声临其境》紧随而上,主打配音专业比拼,一样也获得了大量的好评。于是,果不其然,今年这类综艺就开始群魔乱舞了。
《演员请就位》号称是用导演视角去透视影视创作全过程,高标准考核演员和导演。开篇就是一句话“免谈流量,让专业就位”。
节目播放至今,确实每一期总能产生一些爆点、槽点、争议点,B站的吐槽视频一个接一个的出,可以说又是一款话题性综艺。
但,说好的专业呐?说好的考核呐?说好的高标准呐?
首先是专业。一期节目都快三个小时了,演员们进来排排坐聊聊天,大半个小时就过去了,其中还有大半与专业无关的闲谈和商业互捧。这是个演员节目,不是挑选pick偶像,每个人后面自然会有他自己的主演时刻,给挑座这么多镜头和时长,目的是什么?
演员专业节目,每段演戏之后,导演的专业性点评是最重要的专业化部分,给这部分多一些时间,尤其是导演们、其他演员提出的一些专业细节问题。节目的专业性不就上去了么?
然后是高标准,是要选出最佳演员的吧?既然都说了考核,那考核标准是体现在哪里呢?就算是艺术文艺领域很难有量化考核标准,那么上戏、北影、中戏这些学院派总归还是有一些考察的方式吧。《演员的诞生》、《乐队的夏天》这些节目都是综合了大众投票、嘉宾投票和专业人士投票,让结果能够更接近专业。
结果,《演员请就位》就是导演一票否决制,甚至陈凯歌、李少红都常常跳过规则写多个名字。节目组大概是想告诉观众,影视行业就是导演的一言堂,你演的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遇见欣赏你的导演。
果然,节目组也想到了这点,所以“李少红职场霸凌”这个话题近期也出现了,又是一次职场衍生的现状反思呢。
那么,也许有人问了,节目的核心逻辑不是从专业出发,那卖的“狗肉”究竟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这个综艺制作的所有逻辑都是“传播逻辑”,讲究的是话题性,就是吸引观众眼球,就是节目说不看的“流量”。
怎么提升流量?那就是搞话题,搞争议点。
评委有争议性,郭氏“明学”再出江湖,一个影视作品评分不超过5分的作家,作为专业评委指导演员,成功掀起一波嘲讽。又借着能说会道的专业理论,将“诡辩”这个专业术语生生拉成热词。
演员有争议性。请来的演员并不是按专业能力来的,有“翻新”的熟面孔、有明星亲戚、有敢放狠话的新人,有实力强的黑马……随便拿出来都是一个上好的热搜,不管演的好坏,话题性十足。
节目本身那更有争议性。这种101选秀+演员的诞生+中国好声音模式,充斥着满满的噱头。演戏那一定要来几段名导的代表作,又能引发观众嘉宾回忆杀,又能来个演员致敬和前辈指导,旧酒装新瓶,多好。
这里并不是说,不能演经典作品,不能搞争议点,节目当然也需要话题热度。但当这部分的比重远远大于专业点评和呈现时,看节目就全被“金句”和“争议”抢夺视线,弹幕评论站队打架,延伸话题讨论远超过影视本身的专业议题。但现在看来,流量大概就是节目组的“初心”了。
这和郭敬明针对李诚儒的那段“诡辩”是一个感觉。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我们不是在聊影视的拍摄和演员的演技么?
真正“搞专业”的综艺,还得央视爸爸出手。
最近,时隔八年的央视主持人大赛重新出山,观看体验极其舒爽。评委阵容强大专业,分数透明可见,选手实力强强PK。
最重要的是!不拖沓啊!
没有选手聊天废话,点评精准到位,没有嘉宾和主持人抢戏,也没什么煽情大戏。第一期直接比完12个人,时长居然还不到两小时!
所以,能不能麻烦这些个国产综艺,好好搞娱乐,放过“专业”这个词好嘛?

大家还都在看这些

· 请接受这份邀请函:中国市场这么大,欢迎大家都来看看

· 马克龙这次访华不同寻常,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

· 新概念作文一等奖被指抄袭,作者疑似承认,如何刹住抄袭风?


 转载请在评论区留言,获得授权!
 转载时,须注明作者、出处和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