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小汤山到火神山,“军令状”和“铁规矩”来了
文 | 蒲 琳
疫情就是警报,疫情就是命令。17年前曾在非典期间担任小汤山医院院长的中国医师协会名誉会长张雁灵,昨日(1月25日)上午再次奉命出征。大年初一一早,68岁的他便急赴武汉协助蔡甸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工作。与张雁灵一起奔赴武汉的,还有时任北京小汤山医院副院长邓传福教授,以及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管理专家李素英教授。
《去武汉路上》
奉命来武汉,协助建病院,
人老当参谋,不能上一线。
拉上传福兄,联手献经验,
时光十七年,华夏山河变,
抗非精神在,再现小汤山!
"这是出征当天,张雁灵写下的一首小诗。从中可以看出,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向武汉传授当年小汤山医院的相关经验。为非典而生的小汤山医院,被称为是“7天建起来的中国奇迹”。作为院长,张雁灵与钟南山院士等医学专家在这里持续作战51天。该院收治了全国七分之一的非典患者(680名),除8人死亡外,其余均康复出院,治愈率达到98.8%,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梳理以往报道,笔者发现“奇迹”的背后至少有三点值得借鉴。
而当时,临危受命的张雁灵从接到通知到临岗就任,仅用了两个小时。来不及与家人、亲友告别,他直接从国防大学奔赴抗击非典的第一线。4月29日晚上8时,小汤山医院党委组成,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做好了接收病人的一切准备。此时,距离中央军委下达命令只有短短的90个小时。官兵们用军人特有的速度,赢得了与非典病魔争夺生命的宝贵时间。
一批病人入院后,医院立即组成36人的医疗救治专家组,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对每位患者的救治工作定期会诊。他们成功地探索出“早干预、重支持、抗感染、慎激素、调心理、勤观察”的“小汤山疗法”,并创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并将军队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和病区网络监视系统等,运用到医疗管理和临床救治当中。
笔者想说,正是这些看似僵硬的条条框框和军人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作风融为一体,在战胜非典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我们有责任把车上的每一名乘客安全地送到目的地。我们这列临时列车之所以能够行驶得又快又稳,离不开列车下铺设的两条铁轨:一条铁轨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和北京市的英明决策;另外一条铁轨则是严谨的科技治疗和严肃的科学态度。”张雁灵说,医院的建设者、后勤保障人员,以及所有关注支持小汤山的各界民众就是组成路基的石子。在张雁灵看来,因为有了全国人民的真情相助,才使小汤山医院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每一位在小汤山战斗过的军人,将永远记住这段难忘的历史,记住全国人民的深情厚意,记住北京人民在欢送表彰大会上寄予的鼓励和期望。
针对该医院选址,武汉市城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火神山医院毗邻知音湖,但该湖并非武汉备用水源地。目前汉阳片区供水水源长江汉江互补,管网已经连通,不需要该湖备用。该医院严格依据《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实施,采取地下防渗措施,以及雨水、污水、医疗垃圾全收集全处理等措施,确保医院的施工建设及后期使用不造成环境污染。
这一次,张雁灵与钟南山再次并肩作战,老将出马,必将稳定军心和民心,打赢这场战役指日可待! 参考资料 | 人民日报、医师报、民生周刊
· 防护服中湿透6小时,这个除夕他们还在实验室里寻找诊断新型肺炎的“铁证”
· 73岁的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封城”
· 发烧了好几天,今天我去了趟发热门诊
转载请在评论区留言,获得授权!
转载时,须注明作者、出处和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