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良医 | 复盘:雷神山医院,上海“市一医疗队”156人战疫纪实

周洁 新民周刊 2020-09-06




医疗队全体156位队员充分发挥多学科、整建制医疗队跨学科合作的优势,在治疗上重视个体化、精细化,为每位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记者 | 周 洁


武汉按下“重启”键之前两天,4月6日,上海市支援雷神山医院472名医疗队队员平安回家,这支庞大的回沪医疗队中,也包括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56名医疗队员。他们来自呼吸科、急诊危重病科、心内科、心理科等23个临床科室,全面接管雷神山医院C1病区,共同参与接管C3病区与ICU。
截至4月4日关舱返程,市一医疗队累计收治了118名确诊病例,其中重症49名,危重症12名,ICU转出9名,出院93名。

4月4日,上海支援雷神山医院医疗队关舱返程
回首过去一个多月的难忘经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支援雷神山医院医疗队领队、市一副院长刘军内心澎湃。“这是人生的光荣时刻,我们并不觉得辛苦或者危险。武汉的历练,我们有幸能参与其中,这是作为医务工作者难得的经历和荣誉。”他说。

刘军在返程前为队员们讲话
 
不断学习、不断磨练
 
2月19日,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到武汉。“刚到的时候,气氛还是比较紧张的,踏上武汉的土地,医护人员都有一种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
当时,医疗队的队员们看到的,是医护人员一边接收着各地运来的患者,建筑工人一边修建病房的忙碌场面,所有人步履匆匆,连嗓门都大了很多。
上海医疗队员们到达后几乎没有休整,2月23日开始正式接收患者。刘军介绍,医疗队的工作总体上进行得非常顺利,但毕竟很多人都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面,困难也客观存在。
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启用病房。“雷神山医院是一所边建边收治的医院,我们到的第二天,病房才正式交付,因此,我们还有验收查房的任务,比如房间的排水好不好、负压病房是否漏气等等,病房里的各项物资设备,也需要我们来配备齐全。”

初抵雷神山时期,医疗队为开办病房做准备
恐惧心理则是队员们必须要过的一道难关。“到武汉之前铺天盖地的报道,不仅让老百姓心里发慌,说实话,医护人员其实也七上八下。”
战胜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弄清楚恐惧的源头。“一定要学习。”为此,医疗队要求队员们每周组织两次业务学习,邀请了第一批支援金银潭、第三批支援武汉三院的市一专家讲课传授经验,让队员们对于新冠病毒有更深入的认识。“经过学习和一周的实战,大家对这个疾病的认知一下子就有了质的飞跃,明显感到大家的士气和信心都增强了。”
面对病毒强大的传染力,刘军总是嘱咐大家,小心小心再小心。医疗队里相当一部分医护从来没有穿脱过防护服,为了将流程的把控做到万无一失,“每天提醒还不够,我们配备了专门的护士,在更衣室里监督大家穿脱防护服,这也是我们控制院感的关键一步”。
在雷神山医院待得时间长了,大家思乡的情绪也浓烈了起来。“做好队员的思想工作很重要。幸好,我们之前就考虑到了这一点,这次我们医学心理科主任程文红随队到了武汉,她不仅为我们医疗队和我们管理的病人服务,还成为了雷神山医院心理工作组组长。”
除此之外,程文红主任还会为队员们组织“巴林特小组”讨论会,邀请医护人员说出自己的感受。针对医护人员工作繁忙、无暇频繁参与线下讨论的特点,医疗队更多采用线上“聊吧”的形式进行心理疏导。
“我们上海医疗队的业务水平经得起考验,训练有素的,所以尽管有过艰难时刻,但大家都挺过来了。”

程文红主任为队员们组织的“巴林特小组”讨论会
 
年轻骨干,挑起重任
 
为了让市一156名队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刘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好组织架构。医疗队设置了护理组、院感组、专家组、后勤保障组,“各小组各司其职,确保我们的医疗活动有序进行”。
“治疗上要规范,要符合国家要求,尤其是出院标准上,严格按照指南操作。”在此基础上,医疗队也把上海的个体化、精细化特点带到了雷神山。
对于轻症患者,医疗队更为关心的则是病人的康复。“许多病人跟家人分开,甚至不知道家人在哪里,病房里待久了,可能会产生负面的情绪,所以我们对于病人的心理健康非常关注。如果我们能在萌芽状态及时介入,做好心理疏导,对于患者的康复也是事半功倍。”
刘军告诉记者,此次赶赴雷神山的医疗队是市一各个科室的中坚力量和顶梁柱,“我们在挑人的时候,对于医护人员的年资和经验都进行了筛选,确保他们在面对患者时,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也确保了我们这支队伍整体的战斗力”。
这支队伍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能打硬仗。前段时间,雷神山医院大量医疗队撤回,上海医疗队接手了不少转入的患者,其中还有十几名新冠肺炎合并尿毒症的患者,“我们有血透专业的医护人员,患者可以在我们这里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这说明我们队伍承担任务的能力是很强的”。
刘军是一个不善煽情的人,但采访中还是流露出对队员的欣赏和爱护。这次刻骨铭心的援鄂经历中,他说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了很多此前不曾发现的“宝藏人才”。
“说实话,这次来武汉的156名医护人员,有许多我之前并不认识。但通过这次援鄂,重压之下,我对很多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如果不来武汉,我不会有这些收获。”

离开前,大家在雷神山医院合影
 
创新措施,应对特殊环境
 
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医疗队全体156位队员充分发挥多学科、整建制医疗队跨学科合作的优势,在治疗上重视个体化、精细化,为每位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除了治疗方案,“上海细节”也体现在临床创新发明上。设计、应用了5G无线听诊器、体外膈肌起搏器、正压振动通气设备、小舱式多功能操作防护罩、咽拭子采集保护装置等多个临床创新项目,提高了临床诊疗的效率和效果。如今,虽已返沪,但这些临床创新被留在了抗疫一线,为各地医护人员所用。
对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气管插管是一项常规操作,但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也是救治过程中的高危操作。如何更有效地保护医护人员不被病毒感染?市一医疗队的医生们想到了妇产科里常用的新生儿暖箱,“它可以保护新生儿,是不是也可以反向操作用来保护医生呢?”4月1日,医生们的设想正式在临床中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为了帮助肺炎患者尽快恢复肺部功能,市一的医生们为病人量身定制了体外膈肌起搏器功能训练。据悉,体外膈肌起搏器能释放微弱电流刺激膈神经,有节律地带动膈肌被动运动,增加膈肌的耐力,肌力及血流量,从而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促进肺内炎性介质吸收,有利于患者远期康复。
对于那些即将出院的患者,市一医疗队的医生们发明了“正压振动通气设备”,通过这种装置,患者在匀速呼吸时会遇到阻力,使肺内产生正压而撑开气道,配合振动的气流,使气道内的粘稠分泌物离开深肺泡以及支气管管壁,更便于将分泌物咳出,提高通气效果。
“我们还设计发明了5G无线听诊器、医用眼罩、咽拭子采集保护装置等等,虽然使用时间不长,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些实用的小发明、小创造背后,是多学科团队相互碰撞中获得的思想的火花。”
4月4日,守护了雷神山医院48天的上海白衣战士终于不再需要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剩余的病人转出病区后,他们迎来了关舱。
回到上海,看到上海输入型病例增加,医疗队做好了再次出征的准备。“我们是一支上过战场的队伍,在武汉我们受过严格的训练,如果上海防控有需要,我们一定会冲在最前面,保护我们自己的家乡。”
 



· 我在海外 | 收到首相亲笔签名信,婆婆等英国的老人家在抗疫态度上似听话多了· 武汉心理报告:有四类人最需要帮助· 喜欢热干面的英雄的城市,真的有好多“面”!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 

 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

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