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钟南山李兰娟等发声:做这件事,要更坚决!

王煜 新民周刊 2020-09-04

对电子烟的管控也是当前控烟面临的新问题。今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是“保护青少年远离传统烟草产品和电子烟”,而电子烟对青少年非常具有诱惑性的一点就是它在包装设计上刻意加入“时尚”“有趣”“新潮”的元素,却淡化甚至完全没有警示。

记者 |  王 煜


“如同应对疫情,控烟也需要举全国之力,还要更加坚决。”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系统疾病专家钟南山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则强调:“吸烟和二手烟严重损害肺部和身体健康,吸烟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发展为重症、危重症的风险增加。”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5月11日发布的声明中提出的研究结果。

今天(5月31日)是第33个“世界无烟日”。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联合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以及中国控制吸烟协会,携手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等11位医生,道出共同的心声:在与新冠疫情全力奋战之后,请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命和健康!不要吸烟,不要吸二手烟。“为挽救生命我们拼尽全力,希望来之不易的健康能被好好珍惜。

 

抗疫很重要,控烟也一样


医生们的呼吁来自科学事实。世卫组织研究表示:在中国,每天有约5000人因为烟草和二手烟暴露而失去生命。这个数据已经超过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在中国导致的全部死亡人数。新冠疫情对于吸烟者戒烟意愿与行为有怎样的影响?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于2020年3月开展了一项线上问卷调查,共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1471名吸烟者的问卷反馈。研究结果表明:疫情发生后,有18.4%的受访者的戒烟意愿增强,并有14.1%的受访者表示在疫情期间曾尝试戒烟。
在吸烟量方面,受访的吸烟者疫情期间每日平均吸烟量有所减少,从疫情前每日平均吸烟14.2支下降为疫情期间的13.5支。吸烟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疫情让我更重视健康”(69%)、“家里空间小不适合吸烟”(68%)、“戴口罩吸烟不方便,使吸烟减少”(63%)等。周军(化名)曾经有12年烟龄,去年在上海拓新健康促进中心组织的戒烟小组帮助下已成功戒烟。作为曾经的老烟民,他认为新冠疫情确实是戒烟的很好契机。“以前我抽烟经常在街上边走边抽,但是疫情期间出门要戴口罩,心里就会觉得在街上不适合把口罩摘了,会增大感染风险;那么只要在街上走就不那么容易去抽烟了。”他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他看到很多的新闻报道提到:对抗新冠肺炎除了正常的医疗手段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自身的抵抗力。如果被感染了,在同样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自身的体质好的话,肯定是要占优势的;但吸烟者显然没有这种身体优势。这也能激发戒烟的想法和行动。“整体而言,疫情引发了吸烟者的反思,给了他们更多审视自身健康行为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戒烟意愿。调查中18.4%的吸烟者戒烟意愿增强,如果这个数据能落实到我国的3亿多烟民身上,总人数是相当可观的。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机会让他们开展戒烟行动,将可以有效推进控烟进程。”该研究所控烟研究中心主任郑频频教授告诉《新民周刊》记者。
郑频频同时指出:本次研究发现,部分吸烟者仍对吸烟与新冠肺炎的关系、吸烟与健康的关系存在一定认识误区。有10.4 %的受访者对“吸烟能预防新冠肺炎”、11.5 %的受访者对“烟草烟雾有一定杀菌杀毒作用”这些谬误的说法持赞同意见。“这提示我们要提升公众对于相关知识的认知,避免误导。”

“人们往往对自然灾害或突发疫情带来的集中激烈的死亡印象深刻,而容易对吸烟这种在十多年二十年后才带来的缓慢的、数量却更大的死亡不以为意。”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原副院长吴宜群表示,我们应该着力扭转这种认知的误差。

 

新挑战:“抽游烟”与“电子烟”


今年是《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实施10周年,《条例》修正案实施进入第3年。上海市卫健委委托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于2019年开展了成人烟草流行调查,近日公布的结果显示:上海市15岁及以上成人现在吸烟率连续6年稳步下降,2019年为19.7%,较2018年19.9%下降0.2个百分点。吸卷烟者日平均吸机制卷烟13.1支,较2018年降低1.4支。但是,上海的非吸烟者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由2018年的46.7%升至54.6%。与2018年相比,2019年政府大楼及家中看到有人吸烟的比例有所下降,均下降1.6个百分点;而在餐馆、中小学校、大学、出租车、卫生机构、公共交通工具均有上升,依次上升5.9、12.0、7.1、1.9、2.2和1.2个百分点。在不久前正式发布《上海市民健康公约》中,包含“不随处抽烟”,尤其是不抽游烟,受到市民关注和热议。为此,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市控制吸烟协会近期开展上海首个“游烟”相关的调查。在6350名被访者中,经常会遇到“抽游烟”现象的比例达74.5%。遭遇“抽游烟”时,有92.4%的受访者表示反感。60.0%的受访者认为室外区域应当设置指定吸烟区域,吸烟者只能在该区域内吸烟;33.0%的受访者认为人群聚集的室外区域也应当立法禁止吸烟。
对电子烟的管控也是当前控烟面临的新问题。今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是“保护青少年远离传统烟草产品和电子烟”,而电子烟对青少年非常具有诱惑性的一点就是它在包装设计上刻意加入“时尚”“有趣”“新潮”的元素,却淡化甚至完全没有警示。

以上并不是糖果、文具或零食,它们全都是电子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日间医疗部肿瘤化疗门诊主任医师吴晴结合自身多年的戒烟咨询实践提出:为了保护青少年等人群,“电子烟应该在包装上明确标示出它对健康的危害”。事实上,包装图形警示能够影响戒烟的意图和动机,是针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最好教育工具。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研究团队于2019年开展研究,分析不同烟草包装对于青少年的警示作用。研究招募了60名上海的初高中学生(通过伦理审核),邀请他们观摩16张不同烟草包装图片,涵盖现有文字警示(如:禁止中小学生吸烟)、具体疾病的文字警示(如:吸烟导致失明)、抽象图案(如:卷烟摆成肺的形状)、真实疾病图片(如:肺癌真实图片),通过眼动仪观测青少年在观看后的相关心理学等指标,获得烟草包装对于青少年警示的第一手资料。团队负责人郑频频介绍:研究显示,相比文字警示,图形警示可以引起青少年更长的注意时间与注意次数;而不加任何品牌标识、形象的统一标准化包装可以进一步维持受试者对警示标签的注意力。该研究还对1238名上海初高中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向他们展示不同的烟草包装,请他们对其效果进行排序。调查结果显示:受访青少年认为图形警示在“获取吸烟危害信息”、“考虑烟草危害”、“决定远离烟草”等各个维度效果方面均优于文字警示,且真实疾病图片明显优于抽象图案的警示效果。69%的受访青少年支持我国烟草包装印刷疾病图片,远高于不支持的比例(19%)。

郑频频表示:“在烟草包装上印制和吸烟相关疾病的真实图片并采用统一的标准化包装弱化烟草品牌标识,可以最大程度警示烟草的危害,降低烟草品牌的吸引力,帮助青少年远离烟草。这项研究的结论同样适用于电子烟领域。”





· 西方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谈香港问题:“如果我是北京,我不会容忍!”

· “谨言慎行”也是明星们的一门必修课

· 宇宙驰名双标美利坚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 

 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

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