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学生吸食麻醉药过量死亡,是药还是毒,就在一念间

沈林 新民周刊 2020-08-20




麻醉药和毒品的界限有时并不明晰,它是药还是毒,全看人怎么用它。





文 | 沈林


近日,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麻醉学系一大五学生韩某借工作之便将麻醉剂偷出,在出租房内与女友吸食,因女方吸食过量不幸死亡。据悉,韩某以前吸的时候,还发过微信朋友圈,并非初犯。
两人吸食的麻醉剂是麻醉科临床常用药七氟烷,为全身麻醉药,通常用于气管插管使用,在专门的器具配合下需要3至5分钟才能起效,实验室外起效的时间更长,但七氟烷本身并没有兴奋效果,因此专业人士推测二人吸食时加入了类吗啡药品。
麻醉类药品使用稍有不慎,药品就有可能变成毒品。
去年5月1日,我国公安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公告,宣布将芬太尼类物质列入《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
芬太尼是一种有50多年历史的麻醉药物。由比利时医生保罗·扬森于1960年研制出来,1968年在美国被批准用于医疗用途,当它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通常用作镇痛药物或麻醉剂,服用方式包括口服和贴片,其镇痛效果约为吗啡的80倍。
但如果用于非医疗的目的,芬太尼就变成了毒品。它会引发吸毒“欣快感”,"欣快感"是指使用毒品后机体的一种特殊的感受和体验,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描述,其差异较大,很难统一。总体而言,这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后,引起多巴胺递质的释放增多后得到的快感。
追求这种快感的代价很大,芬太尼过量吸食易导致呼吸抑制,心率严重下降等副作用,国外发生过多起使用芬太尼类药物过量死亡的事件。
麻醉药滥用就到了毒品的范畴,但这种转变并不是单箭头的,有的毒品用对了病种,一样可以成为济世良药。比如早期的麻醉剂就含有罂粟的成分。可卡因的最初发现,也是因为一位眼科实习医生舌头沾到药物而意外发现的,直到现在,它仍偶尔用作麻醉药。
更为典型的案例发生在去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一款抗抑郁新药的主要成分与毒品氯胺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氯胺酮,就是大众熟知的“K粉”。

一个真实的病例是:一位女士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的状况,并有很强的自杀想法,被诊断为抑郁症。由于她对病情感到绝望,强烈拒绝住院治疗,也拒绝MECT(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和其他药物。经与患者和家属商议,医生采用氯胺酮静脉滴注治疗,滴注过程40分钟。约10分钟后,患者情绪有好转;20分钟,患者自觉情绪已好,不想自杀了。
这正是氯胺酮优势所在。它比传统抗抑郁药物起效快很多,数小时内就能快速起效(通过调节血清素系统起效的药物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因此对急需缓解症状、无他路可走的患者来说,它不啻于及时雨。
上世纪50年代,在底特律一间化学实验室,一种名为PCP(普斯普剂、苯环己哌啶)的具有麻醉作用的致幻类药物被合成。科学家们通过在动物身上试验,证明了PCP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止痛麻醉剂。氯胺酮是PCP的衍生物,大剂量的氯胺酮被用作医用静脉全麻药品,在临床上具有安眠、镇痛作用。
中等剂量的氯胺酮有很强的致幻作用,这是氯胺酮成为被滥用的毒品的主要原因——上世纪70年代,为了方便运输,美国毒贩将氯胺酮制成纯白色细结晶体粉状,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国。八九十年代,氯胺酮粉末流入日本、泰国以及中国香港,随后一路北上,进入内地,在KTV、迪吧、歌舞厅、卡拉OK厅等娱乐场所流行起来,还获得了K粉的别称。
最终,国家决定氯胺酮原料药按第二类精神药品进行特殊管理。2003年,公安部将这一规定解读为,氯胺酮“属于毒品的范畴”。
科研进一步发展,氯胺酮有了翻身的机会。科学家发现再低一点的氯胺酮剂量,可以迅速抗抑郁,因此氯胺酮再度作为一种创新药受到媒体关注。当然,这类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护人员的监督下进行,不可带离医院或诊所。
所以你看,麻醉药和毒品的界限有时并不明晰,它是药还是毒,全看人怎么用它。
不过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对于毒品的管制是基于群体利益的考量。毒品的使用者可能对自己与他人造成伤害,甚至发生犯罪,有证据表明:“许多的流血事件是在大麻的病态影响之下犯的。”
需要强调的是,即便是作为药物来使用,麻醉药的副作用依然不可忽略。麻醉医生必须以最恰当的比例使用药物以产生麻醉作用,同时细心地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时按需调整药物的组合。



· 军事丨国产075型两栖攻击舰首舰试航,中国海军实力将再次大提升

·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曝光之后,作文阅卷组长深陷质疑“三连击”

· 美国一面要退群,一面要搞事,法德愤而退出世卫组织改革谈判!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