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良医 | “肯定不行”的病人站起来,高亮教授解释到底是不是“奇迹”

黄祺 新民周刊 2020-11-12




手术台上精湛的技艺对于病人的治疗效果而言,只是决定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





文 | 黄祺


下午5点,从手术台上下来回到办公室休息的高亮教授斜靠在电脑椅上,略显疲惫,音量变小。可一聊起某个高难度手术,他秒转状态,嗓门也大了,脸上神采奕奕——优秀的外科医生似乎都有这个“毛病”。
8月19日第三个中国医师节这天,20位获评2020年度“上海好医生”的医生名单揭晓,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高亮教授获得这一殊荣。
“好医生”是一份沉重的责任,从事神经外科事业二十多年,高亮教授常常要面对各种“肯定不行”的情况。神经外科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病人病情发展迅猛,面对高风险的病情,医生的判断和行动,往往决定着病人的生死或者生命质量。
无论在业内专家还是病人的口碑中,高亮教授都是那个果敢派的医生,一些非常危险的病人,高亮教授“敢收”“敢治”,让原本陷入绝境的病人和家庭重新看到希望。
目前,以高亮为学科带头人的十院神经外科已经在复杂脑肿瘤、脑血管病、重症颅脑损伤等救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临床特色。重型颅脑创伤手术死亡率常年控制在6%~8%,远低于全球30%的平均数字。最新美国流行病学提示脑肿瘤手术死亡率为2.3%~2.6%,而高亮团队则把这个数字控制在了1%以下。治疗水平令业界瞩目,十院神经外科也已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神经重症患者的重要转诊中心,挽救了大量的垂危患者。
媒体报道中常常把那种绝境中重获新生的病例称为“奇迹”,但高亮教授却说这并非凭空而来的“奇迹”,背后源于有一套基于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的精准保障。

38岁女病人的最后一搏

今年3月初高亮教授看到病人小陈时,她已经半身不能动弹,瘫痪在床,正在逐渐失去语言能力和吞咽功能。
这一切,都是小陈脑中的胶质母细胞瘤带来的。脑胶质瘤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肿瘤,而胶质母细胞瘤更是恶性程度非常高。这种肿瘤生长速度非常快,而且容易侵袭周围正常脑组织,导致手术无法完整切除,威胁着病人的生命。
疫情期间,小陈从山东老家辗转到上海求医,最终经其他医生介绍找到高亮教授。来到上海时,小陈脑中的胶质母细胞瘤已经有7厘米长,沿着基底节丘脑、脑干生长,肿瘤带来的压迫造成了小陈半身的瘫痪和各种功能的迅速丧失。如果不立即治疗,小陈很快就会面临呼吸的困难。
疾病的到来毫无征兆。2019年夏天,小陈下班回家总是觉得很累,到了年底,她更是时常头晕,怀疑是颈椎不好,治了一段时间颈椎。后来又发现视力不好,一检查近视度数真的加深了200度。
进入新的一年,1月3日那天下班后,小陈的父亲老陈开车到女儿班车停靠的地方接她却扑了个空,随后接到电话,女儿在单位突然一侧手失去知觉,被丈夫带去了医院。
这一天后,小陈的病被锁定在了脑部,但当地医生的判断是“良性”。一段时间后,不放心的小陈一家到另一家医院检查,得出了恶性肿瘤的结论,但因为临近春节,医生没有安排立即手术。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日长夜大”的肿瘤,眼看着症状日益明显,老陈决定继续求医,希望能尽快手术。他带着女儿去了济南、北京,但因为受新冠疫情影响,很多医院暂停了手术,许多专家看了小陈的病情认为开颅风险太大,甚至认为很可能下不了手术台。
一直到2月底,小陈都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家里人说:咱准备后事吧。”老陈说起最绝望的时刻强忍着眼泪,他一头白发就是那段时间熬出来的。老陈不甘心病魔就这样带走唯一的女儿,他甚至上网寻找国外的医生,不肯放弃任何希望。
最后,经过小陈同学的介绍,这个绝望的家庭得知了高亮教授的名字。
去不去上海?老陈坚持要去,小陈却已经不抱希望。见到高亮教授前,38岁的小陈几乎就要放弃治疗。最终是小陈10岁儿子的话说动了她——“妈妈你为什么不去做手术?”目睹这一家的坚持和不易,高亮教授更是对他们关心有加。
从山东艰难来到上海,在宾馆隔离14天后,小陈住进了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病房。
老陈一家曾遍寻全国最好的医生,得到的答复都是凶多吉少。手术前谈话,老陈还是没忍住问高亮教授,手术成功的把握有多少?高亮教授回答:七八成。
面对小陈的病情,敢说“七八成”的医生极少,高亮教授说,他的底气来自于这么多年处理疑难疾病的经验和他的团队在术后神经重症监测治疗上的保障能力。“不能说开了刀下了手术台治疗就结束了,我们有强大的重症医学团队保障病人手术后安全度过危险期,以及术后的康复。”
高亮教授也明确向老陈一家交代了风险,别人不敢开的刀,这里却把“七八成”分析得明明白白,老陈听了坚定地要求:做,我们马上做手术!
3月11日,长达十小时的手术从上午做到夜晚。手术很顺利,在不损伤大脑正常功能的情况下,巨大的胶质母细胞瘤尽可能干净利索地切除了,手术后小陈直接进NICU(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重症医学团队日夜监护治疗,帮助小陈度过了手术后最危险的阶段。
如今距离手术已经5个多月,坐在病房走廊里的小陈看到记者,报以礼貌的微笑。她可以拄着单拐行走,曾经偏瘫的手脚活动能力明显恢复。高亮教授介绍,出了重症监护后,小陈又接受了放化疗,如今在康复医院接受专业的康复训练。
让人特别欣慰的不仅是曾经瘫痪的小陈已经可以行走,还有影像报告中已经完全消失不见的肿瘤,这意味着治疗是非常成功有效的。
“我们准备过两天就回老家,在那边联系了一家康复医院。”老陈的脸上是肉眼可见的如释重负。“特别感谢高教授,他救了我们三家人。”

外科治疗,仅有高超技艺不够

像小陈这样的故事,高亮教授经历了很多,但每一次看到病人从卧床到站起来、能行走,他还是被一次次触动:“我们当医生的就是在乎病人好起来带来的成就感。”
“中国不缺技艺高超的外科医生。”师从神经外科泰斗华山医院周良辅院士,在华山医院锤炼19年,自2013年底带领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不断突破传统禁区、完成大量高难度复杂手术的高亮,有资格说这个话。
他认为,手术台上精湛的技艺对于病人的治疗效果而言,只是决定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手术做完以后,病人出现顽固性颅内压增高,呼吸心脏不好怎么办,肺部感染,全身的并发症怎么办。如果治疗团队没有能力处置这些危险情况,那么手术后病人的死亡率就会很高。小陈这个病人的康复让我们看到,外科医生的价值不仅仅是完成漂亮的手术,还要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
高亮是国内最早在神经外科+重症医学跨学科模式进行深入学习,并以此为专业特色的医生。2004年上海市神经外科急救中心在华山医院成立,高亮担任常务副主任8年,他带领下的神经重症一体化成形,受到业界瞩目。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初起时,高亮向医院报名支援武汉。“我有很好的重症医学救治能力,我用呼吸机可能比很多呼吸科医生都用得好,我觉得我这样的医生武汉用得上。”最终综合考量下,高亮教授留守上海,由于神经外科的病人大多是性命交关的毛病等不起,他的神经外科也成为医院里最早复工复产收治患者的科室。
2013年高亮到上海第十人民医院重组神经外科,病床数扩张到128张,并拥有26张国内第一流的NICU床位。
要强化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的特色,就必须培养出强大的团队。高亮教授对团队的年轻人要求很高,“所有的研究生和住院医生,都要求参加国家层面的培训,如果专业背景是神经外科的,要学习重症医学;如果是ICU医生,就要强化神经外科专科的培训”。
专业培训的基础上,高亮团队还保持着严格的日常学习机制。每个周三的早上7:00-8:00,是雷打不动的业务学习时间,医生们一起学习学科里的最新进展,每个人都会轮到作主题演讲。每周五则要对本周的手术进行回顾,这一周内的危重病人和死亡病例,都要拿出来复盘讨论。“把这些病例拿出来深入讨论,希望医生们总结经验,以后举一反三。”
这些年高亮教授团队还特别强调手术后康复的及时介入。“我们已经把康复体系提到了非常早的阶段,病人只要病情初步稳定,就要开始做康复了。从急救、手术,到重症监护、康复治疗,病人的救治阶段无缝连接,达到交叉融合的状态。”高亮教授说,如果把控好康复的时机,就可能避免一个病人救活了却失去生活能力,变成严重残疾,甚至植物人的情况。
高亮教授团队特别重视整体的治疗。就像前面所述的小陈,度过危险期开始康复后,神经外科组织的多学科团队(MDT)还会为小陈制定康复方案、放化疗方案和营养方案,包括指导她出院后科学的生活方式(饮食、睡眠等),尽量避免疾病的复发。

面对高风险手术,与家属沟通再沟通

高亮教授说,神经外科越来越强调整体治疗的概念。“过去神经外科医生只管大脑,现在我们要关注大脑与心脏的关系,大脑与肺的关系,大脑与肝脏的关系。这些器官都是相互影响的,外伤和疾病会让这种相互影响变成恶性循环,我们医生要做的就是让恶性的循环变成良性循环。”
他举例说,大脑的损伤会引发严重的急性肺损伤,引起呼吸窘迫综合症,而肺部损伤带来的供氧问题,又会反过来加重神经系统的伤害,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医生要能及时扭转局面,让病情危重的病人回到轨道上,慢慢沿着好的方向走。”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因在神经重症专业上的特色和优势,这些年越来越受到业界的推崇,患者也慕名而来,不仅是长三角地区,内蒙古、东北的患者也会跨越千里求医,各地基层医院也通过云端连线、远程会诊等方式加入了这个团队。
敢收别人不收的病人,敢开别人不愿开的刀,记者问高亮教授勇气何来。他说,自信首先来自处理复杂病情的能力,其次源于与患者及家属的充分沟通。
“遇到风险比较大的手术,我们会与病人和家属沟通再沟通,要让对方对治疗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我们讲清楚这个手术成功的概率多少,不好的概率是多少,我们以往的经验是怎样的。治疗得到好的结果皆大欢喜,万一出现不好的结果,你能理解吗?家属能理解,我们才有勇气。”




· 黑豹男主43岁去世,安倍含恨辞职,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件事

· 土耳其和希腊开战,北约帮谁?

· 神兽归笼倒计时:三亿师生流动,两地延迟开学!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