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铭记每一位英雄

吴 健 新民周刊 2020-11-12




上海铭记每一位英雄,同时以“人民城市”的每一点滴进步来告慰每一位英雄!





撰稿|吴 健
  时值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各种纪念活动触到无数人那细微而绵长的情感节点,从而产生一系列共鸣。

八百壮士的背影

  探照灯和霓虹灯招让夜幕下的苏州河显得光怪陆离,交错往来的弹丸与站满河岸观战的老百姓“同框”也形成奇特的效果,但这的确是一场恶战。1937年10月26日,苦苦抵挡日军狂轰滥炸三个月的中国军队到了总撤退的关头,位于闸北的88师接到命令,抽调以524团1营为骨干的约400人开进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做最后抵抗。
  四行仓库三面被日军紧逼围困,背靠苏州河,河南岸是英美公共租界,副团长谢晋元号称“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达四天半,打退日军多轮攻击。在今天的网上,每每谈及八百壮士的形象,言必及“德械师”“中国王牌”,无外乎谢晋元所部来自受德国顾问训练,使用部分德式武器的88师,战斗力非比寻常。其实,这忽略了一点,1937年淞沪会战是亚洲第一次大规模现代化立体作战,面对装备精良又具海空优势的日军,中国少许略带现代化意味的精锐之师早在前期消耗殆尽,即便投入四行仓库的88师建制营,相当部分是从湖北补充的新征兵员,且未得到充分训练。毫不夸张地说,八百壮士以自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投入没有取胜把握、但对其内心具有决定意义之战。
  曾互参海峡两岸及日本史料的军事专家石宏指出,八百壮士对上海的贡献,誓死奋战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把千万人对抗战的认知从“感受战争”升格为“精神战争”,前者是“战争只归于职业军人,即便一时有妇孺皆知的英雄,但广大民众并不觉得战前战后有多大改变”,这种心态一旦定型,则民族危机不可逆转,但后者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参战。
  但同样不能忘记的,是八百壮士身上的悲怆。由于奉行片面抗战,国民政府从不敢真正发动人民,“群众如虎,不发动是个空子,发动起来是个乱子”就是他们的思维逻辑。即便派遣八百壮士去坚守四行仓库本身,都体现了当局的投机性。实际上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高层把八百壮士当成“筹码”,打给预定1937年11月3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看,把最后一丝希望寄托在欧美介入,结果日本根本拒绝参加会议,会议不了了之。当初蒋介石安排八百壮士驻守毗邻租界的四行仓库,主要基于中日在此开战,能够刺激租界当局神经,进而引来英美像1932年第一次淞沪抗战那样的调停,诚如谢晋元所言:“我等之撤退,系因第三者要求维护中立地区(公共租界)之安全,请求我政府同意而由我最高当局下令撤退者。”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1937年淞沪会战失败,根源于国民党借战求和,条件合适就要妥协,1937年8月31日,当嫡系部队已投入上海战场之际,蒋介石还在对路透社记者说:“为中国计,为世界和平计,中日冲突实亟需国际加以干涉。”日本军事学者高桥升也认为,从国民党军在“第二次上海事变”之初战斗之刚烈,再到后期失败之惨重,可知蒋介石没有通盘计划,过分强调“政略指导战略”,令军心士气极受影响。而毛泽东在1937年11月12日撰写的《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中就明确提醒共产党人,注意民族投降的危险,并预言投降和劝降活动将在整个抗战中继续存在,这不能不说是一针见血。

毋宁作战而死

  70多年前,毛泽东主席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题有:“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具体到上海,何止是八百壮士,无数像他们这样的人民英雄做出重大牺牲,但他们的命运却因所处时代而截然不同。
  譬如鸦片战争的失败,导致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中国迅速沦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鱼肉”,而上海更因身处中国南北交通枢纽地位,成为列强势力云集的地方。1853年,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严重冲击英法殖民权益,于是两国遂支持腐朽的清廷展开“会剿”。经过虚伪的“武装中立”与封锁围困后,1854年12月14日,法国海军军官辣厄尔向驻守上海县城的小刀会发起进攻,在发给起义军领袖刘丽川的“最后通牒”中傲慢地提到“本水师提督立意一定,尔等宜逃走出门,远离上海县城,不然使城中玉石俱焚其无悔”,但他得到的答复是“法国兵准备何时进来?……与其对法军让步,毋宁作战而死!”一个月后,小刀会被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下去,但中国底层被压迫者的勇敢已为西方人熟知。1860-1861年,忠王李秀成指挥的太平天国起义军再攻上海,英法美俄等国拼凑出洋枪队、常胜军、常捷军、常安军等五花八门的武装围剿,太平军先后在青浦、七宝、泗泾、南桥等地予敌重创,击毙法国海军军官卜罗德、活捉美国雇佣兵首领法尔思德等等,令所谓“同仇敌忾”的中外反动势力“不敢与我见仗”。
  清政府自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的彻底屈服,以及历次镇压中国人反抗的“成功”,令列强更加相信对上海乃至中国的支配是“永恒”的,尤其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惨败后,中国的国门被进一步打开,帝国主义更把上海当成“统治中国的基地”。苏联记者A.E·霍多罗夫在其1922年所著《世界帝国主义与中国》一书中是这样描绘这座大都市:上海是个处处铺满沥青的大都市,高楼林立,多层旅馆富丽堂皇,宽阔的大街上移动着成千上万五颜六色的人流,无数车辆吼叫着往返疾驰。一段段长街区充斥着卖淫丑行,交易所“经纪人”利用“金银差价”投机赚取暴利,形形色色的中间人乘坐轻便马车,为追逐利润而奔走于银行之间。上海是中国光膀子的工人们拉着四轮大车搬运重物或为外国海轮卸货时发出单调而有节奏的“歌声”的城市……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从清王朝到北洋政府,再到国民政府,列强无数次从上海出发,敲诈欺压一个个软弱无能的中国当局,却忘记了自己却在惊醒几亿不可侮的中国人,这等同“惹火上身”。随着民族危机到了无以复加之际,曾经只有血缘、亲缘、乡土认同的中国人,在被侵略者铁蹄践踏的痛楚中逐渐形成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开始团结一心、共御外侮、同赴国难,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在先进思想引领下走出了不同于以往旧式农民起义的革命之路,更重要的是,迈出了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艰难第一步。从上海石库门里走出来,共产党人先是建立组织,接着在28年风雨如磐的革命斗争中建立百万人民武装,当1949年5月27日将上海完整解放出来并交给人民的时候,这座伟大城市的新篇章才算真正揭开。
  这里要强调两个细节。1949年解放上海的战役里,解放军第27军为阻止国民党残兵败将对城市的摧残,进入市区后避免逐楼逐屋、一街一巷的争夺,采取“快速跃进、勇猛穿插、迂回包围”的战术,冒着敌人用高楼、坦克、装甲车形成的交叉火力奋勇穿插,付出极大的牺牲。这些来自苏北、山东的农村战士没有被大上海的繁华所迷倒,而是一面战斗,一面从起火的楼房里抢救物资,冒着炮火搀扶老弱妇幼避开危险区,从敌人手中夺回被抢掠的金银财物交还原主。在上海北火车站附近有家商店,被一营国民党军占据,封锁铁路线和几条大街,27军军长聂凤智亲率警卫班到前沿指挥,通过封锁区时被打倒了两个同志,考虑到敌人占据的是民房,战士们就查出商店的电话号码,要他们全家在一个小时内转移到安全地区。老板为了保全全部财产,乞求敌营长别在他的楼房里顽抗,这个营长就乘机敲诈他十根金条。后来,当解放军俘虏这批敌人后,又将十根金条还了老板。这个老板流着眼泪赞叹说:“了不起,了不起!解放军真是太好了,金条都不要。”过去66年后,还是这个27军,按照中央军委调整部署命令,2015年12月27日,军部千人千车,沉寂无声,一夜之间离开了驻守46年的华北名城石家庄,一段《子夜出发》的视频感动了中国!

红色英雄重现风采

  古人云,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雄,是国家光辉历史的记忆,是民族坚挺不屈的脊梁。只有崇尚英雄、敬重英雄,才能正确认识历史,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特别之于上海,这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在建设人民城市的进程中,更需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而英雄正是“历史天空中的璀燦星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坐标”。
  过去的几年间,沪上理论界深入开展研究。比如,立项“党的诞生地史料挖掘与建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30项、“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系列”专项课题20项,连续举办3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全国学术研讨会,深入开展建党历史和党创建时期的思想理论、组织发展和制度形成的研究。推进党的创建史料及档案发掘保护,启动对报道中国革命消息的华文报纸《工人之路》的研究征集工作。成立上海红色文化研究院,组建党的创建史理论宣讲团队,联合浙江省嘉兴市共同开展《中国共产党创建史料长编》的研究和编撰工作。此外,实施“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工程,成立“上海市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中心”,全力推进以党的创建、建设和共产党人精神风貌为研究重点的理论著作出版,目前已推出超过50种精品主题读物。其中,《战上海》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特别奖、2018年度“中国好书”奖;《革命者》《火种: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走来》《中国共产党建设史》《文献中的百年党史》《外国记者眼中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红色精神 百年传承”连环画微动画》被中宣部列为2020年重点出版物选题。
  当党史学家把一段段历史发掘出来,如何讲述好、传播好这些故事,从而唤醒红色记忆,延续红色征程,成为当务之急。为此,上海依托文艺创作、群众性主题宣传活动、红色旅游等,让伟大建党精神入脑入心。2020年党的诞生纪念日前夕,上海首次聚集中共一大、二大会址纪念馆和中共四大纪念馆的馆藏精华,启动了“初心之地·红色之城”——上海党的诞生地巡展,以300多张照片,再现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勾勒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留下的红色印迹。该展除了在市级机关集中办公地、各区党建服务中心巡展外,还走出上海,依次在广州、江西井冈山、浙江嘉兴展出。
  文学、影视、舞台、美术、群众文艺和网络文艺等领域涌现的一批精品力作,颇为引人关注。其中,以上海地下党烈士李白为原型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获得2019年国内专业舞台艺术领域最高奖“文华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推出全国首个无剧场话剧《那年桃花》,它改编自革命烈士罗亦农的生平事迹,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卖,罗亦农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旋即引渡给国民党当局。4月21日,罗亦农在上海龙华看守所从容就义,年仅26岁。《那年桃花》剧中的背景正是龙华看守所,现场观众在观看演出的同时,也换上民国时期服装全程参与演出,见证了主人公夫妇的伉俪情深,也见证了一位共产党人坚守初心、毫不动摇的革命信仰。为了能让观众更好体验视听的沉浸感,话剧特别安排在傍晚时分上演。随着晨昏交替和剧目的进行,形式的呈现也从演员和观众的互动表演,转为视听全息技术的呈现。“在现场看演出的我们,也成为演出的一部分,这种感觉很新鲜。”一名体验完40分钟实景沉浸式演出的观众如是说。
  事实上,经济发达、传播手段领先的上海,再结合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民族英雄资源,将发挥出异乎寻常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在上海,不少爱好者团体成为“战争重演”的行家里手。他们搜集和复制当年在上海浴血奋战的爱国军人的物品(特别是服装和装具),在举手投足的考据中领悟民族的“苦难辉煌”。每逢特定纪念日,都会有很多军迷或初来乍到者加入战争重演中,身穿当年的军服模拟当年的战争环境。让人羡慕的是,这些人不但亲自参加战争重演,而且还把自己的妻儿都接来参加活动,孩子打扮成小兵模样,妻子则穿着烽火岁月里的妇女装束。当你置身其中,看到那些穿着老式花点裙子的妇女们与穿着军服的军人在一起时,那种时空穿越的感觉简直让人置身梦境,那是任何“战争神剧”都无法还原的真实场景!最有趣的是,上海“战争重演团体”里还有扮演抗战时期沪郊游击队的“专业户”,他们其实就相当于民兵,虽然没有正规军的穿着,但是他们穿的都是当年的百姓服装,而且佩戴专用的盖着专门印章的抵抗组织袖标,大家把敌后武装玩得有模有样!一位资深的“老战演”告诉笔者,上海的英雄题材与红色资源是许多地方比不了,特别是上海作为中国对外交流的窗口,大量国际元素又使得红色文化特别是红色军事文化呈现更富立体感。“我曾遇到过一位美国朋友,名叫马洛(音),他手头有好多1949年5月前后英美侨民所拍摄的上海解放照片,解放军战士简朴的着装,严肃的态度和威武的仪表,让人心潮澎湃。我一直在想,能否组织一场中外‘战演粉丝’的合作,把中国战士形象同摩登的城市背景、开始习惯以平视眼光看待中国人的外国人士结合起来,展现‘中国从此站起来’那一刻,我们所能讲述的正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情怀。”

我们该做什么

  习近平主席强调:“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由此可知,牢记历史自然要牢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不忘战争尤其不能忘记那些在反对侵略战争、赢得战争胜利中牺牲的英烈们。今天的舆论圈里,总有一些杂音存在,或篡改历史、歪曲真相,或聚焦片面,不及整体,或以“我的战争”的名义,从个体角度解构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战争,有意无意地割裂了英雄所处时代,这对当代人正确理解历史并汲取精神营养形成威胁与干扰。事实上,多年来,上海各界积极开展党史、军史教育,倡导和鼓励开展科学的历史研究,让党史、军史教育进入校园,进入课堂,进入社区基层,进入千家万户。只有这样,我们社会肌体才能更加健壮,才能对那些所谓“历史真相”百毒不侵。
  其次,国家越来越多地以法律法规来捍卫英雄,坚决追究损毁英雄形象者的法律责任。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必然是法治军队。英雄主义的弘扬,英雄精神的培塑,也必须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推进。近年来,乘着依法治国的东风,国家抓紧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形成维护英雄形象的法治思维。2014年9月30日,我国设立了首个烈士纪念日,使纪念烈士成为一种法律规定的倡导全民纪念英烈的国家仪式。这种以法律法规形式纪念英烈的举措,强化了我们敬仰英雄的礼仪和文化。专家指出,相应的法律法规应涵盖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在精神层面,应从法律上设立有关缅怀英雄的重大纪念日,修建完善纪念碑和纪念馆,将部队的英烈点名、专留床位等做法上升为制度规定。在物质层面,各级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英烈的奖励和抚恤标准。要严格、坚定地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要重视对那些恶意中伤、造谣惑众的“网络推手”的惩治力度。近年来,一些诋毁诬蔑英烈形象的人和事先后被依法处置,有力地维护了英雄形象,净化了网络舆论环境。要使军队成为自觉维护英雄形象的法律先锋。军队是集中诞生英雄的摇篮,也是英雄精神的倡导者、践行者和传承者,要在法律框架下维护好革命旧址、战场遗址和烈士陵墓,敢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英雄形象,弘扬英雄主义精神。
  要强调的是,着力培塑敬重英雄、捍卫英雄的社会文化,坚决扫清污染社会良知的精神雾霾。健康社会文化的培育需要集全民之智、聚全体之力,在全社会各个层面形成人人崇敬英雄、个个争当英雄的良好风气,但同时这种社会文化生态也要符合人民大众的价值评判标准,能够接地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共鸣。这种社会文化生态不应该是一种理想化的真空,而应该是充满有益养分的沃土。一是要客观理性地认识英雄、评价英雄。英雄首先是人民大众中的一员,也有平凡的一面。正是因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展现出了不平凡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才更显其英雄品质。不能因为其生活中平凡的一面,来否定其英雄壮举。二是要从青少年抓起,将尊重英雄、争当英雄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建议更多地将英雄事迹编成琅琅上口的儿歌、歌曲,利用网络新媒体,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在幼儿园、中小学和高校广泛传播。可考虑让当地幼儿园、中小学等参与到给军属送达立功喜报的活动中去,使他们切身感受为国奉献的光荣,还可考虑恢复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小学定期探望军烈属的光荣传统。三是要把握宣传的时机和力度,不给那些诽谤英雄者留下造谣的空间。比如,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中,既要突出英雄形象,鼓舞士气,又不能忽视那些身处险境和灾难中百姓的感受。如果让那些因英雄行为而脱离险境的民众现身说法,宣传效果会更佳,英雄形象会更深入人心。
  总之,上海铭记每一位英雄,同时以“人民城市”的每一点滴进步来告慰每一位英雄!


· 香港开始社区普检,能否成为疫情拐点

· 当老人下跪道歉后,网友们的心被刺痛了

· 神兽归笼倒计时:三亿师生流动,两地延迟开学!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