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孩子,控制细菌耐药还需更多努力

黄祺 新民周刊 2021-01-30

专家

访谈

 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

 团结起来,遏制耐药

因为儿童药物种类比较少,儿童用药比成人难度更大。在几种可选择的药品中,如果用药不合理,那么耐药的问题就会出现。

文 | 黄祺


新冠肺炎疫情后,感染性疾病备受公众关注。
细菌、病毒可以说都是人类“熟悉的敌人”,在“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斗争中,细菌耐药问题一直是临床医生最紧张、患者最害怕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相关管理部门加强了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公众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观念逐渐形成,临床医生的用药规范也逐渐普及。但让人忧心的是,细菌耐药情况仍很严重。
今年的世界卫生组织“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前夕,国家卫生健康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负责人刘晓琳接受了《新民周刊》的采访。她介绍,国内细菌耐药问题依然严峻,特别是儿童患者的耐药,甚至新生儿的耐药值得关注。

国家卫生健康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负责人刘晓琳
来自于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数据显示,新生儿对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高。“原因比较复杂。后续的一些工作当中,我们希望搞清楚新生儿耐药率比较高的原因,另外要研究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减少耐药。如果不加重视,那么新生儿耐药的问题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刘晓琳说。

儿童合理用药培训会现场
卫生管理部门正在进一步推动包括儿童合理用药在内的合理用药教育,专业机构、专家团队与社会各界合作,将合理用药理念和规范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基层。

儿童用药难度更大、问题更多

几年前,儿童缺少专用剂量药物的话题曾引起热议,很多儿童患者吃药时只能把大人的药一分为二吃一半剂量。事实上儿童用药存在的问题还不止是缺少儿童专用剂量。
第三届进博会上,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发起、辉瑞中国支持的“佑苗计划—儿童合理用药全国巡讲项目”正式启动。

刘晓琳在第三届进博会上谈儿童用药安全
启动仪式上刘晓琳说:“相较于成年人,儿童身体条件比较特殊,这就使得在处理儿童疾病的时候,关注疗效之前,首先需要重点关注药物的安全性。目前,我国儿童医疗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在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也就更加需要积极探索解决方案,缩小基层医疗机构儿科临床服务能力和质量的差距。合理用药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儿童诊疗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今天启动的佑苗计划项目,将聚焦基层儿科临床合理用药认知和能力,促进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提升。”
刘晓琳介绍,因为儿童药物种类比较少,儿童用药比成人难度更大。在几种可选择的药品中,如果用药不合理,那么耐药的问题就会出现。“从我们的监测数据看,2018年儿童患者中大肠埃希菌对三代头孢的耐药率达到了51.6%。”
除了市场上儿童药物品种少、企业投入研发不够多等客观原因外,家长的观念也影响了医生的用药。
刘晓琳说,很多医生在面对家长时感到压力特别大,用药时往往也会选择高级别的广谱抗菌药物。“这也是我们比较担忧的一个问题。”
儿童的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未来。刘晓琳表示,希望医生和专业部门更多地关注儿童细菌耐药和合理用药问题,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精准治疗,从微生物诊断开始

说到精准治疗、合理用药,精准的诊断是前提。过去我国医疗机构中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工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覆盖不够、检测能力不足等等现实的困境。
为了提升临床微生物检测水平,近年来针对临床微生物专业人员的培训也开展起来,其中“培立方”项目中的“培微计划”是一个成功的代表。

“培微计划”基层医院面对面帮扶
作为“培微计划”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刘晓琳介绍,虽然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今年的第一次培训时间延迟,但到目前本年度两次线下培训还是圆满完成。“一开始我们还担心疫情影响可能很多学员都不来上课了,结果发现大家特别踊跃,老师和学生们的热情一点都没有减,我非常感动。”
刘晓琳说:临床微生物工作者是感染病诊治中的幕后英雄。“患者在医院里看不见他们,但是他们的作用却特别的重要。临床微生物检测被比喻成侦察兵,如果没有侦察兵在前方摸清情况,后方的大部队作战就会失去目标,很难达到精准的打击。”
她介绍,感染病的诊断,临床医生需要知道感染的病原体是什么,是细菌感染还是真菌感染或是其他的病原体?如果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能告诉医生究竟是哪一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那么医生就可以准确地用药。
“药物就好像是武器,有的敌人需要大炮,有的敌人需要高射炮,有的则需要狙击枪。细菌由于会产生耐药问题,因此管理部门针对抗菌素的使用采用分级管理。同样一种细菌感染,特殊级的、限制级的、普通级的抗菌素对一种病菌都有效,但医生必须掌握规范用药的原则,一般要求从最低级的用起,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的,就像是如果可以瞄准狙击的情况,就不要用大炮去轰炸,轰炸虽然杀死了敌人但也毁坏了周边环境。抗菌素的使用也是同样的道理。”
除了准确地找到病原体之外,临床微生物检测的第二个作用是通过药敏试验来确定药物是否有效。“比如同样是以飞机为目标,不同的高射炮效果还不一样,通过药敏试验,医生可以进一步知道这种药是不是最适合这个患者的感染。”
刘晓琳表示,临床微生物检测工作对临床治疗有很大的价值,但客观而言,目前现实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很大的距离,临床微生物检测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求。“比如说检测速度还不够快,个别情况下检测结果和临床表现不相符,或者体外药敏试验认为敏感的药物到患者身上却不敏感等等。”

面对临床微生物专业人员的“培微计划”
刘晓林介绍,近几年来临床微生物专业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验方法上、设备的更新换代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年都有新的知识需要学习,因此针对微生物实验室专业人员的培训非常有必要。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以大数据规范用药
 
要实现精准治疗、合理用药,还需要大数据来帮忙。
2005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正式运行,全国一千多家医院进入网络,监测医院将耐药菌相关信息按时上传到监测数据中心,这些数据经过汇总、分析后,为政策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提供了第一手的信息。
大数据能为临床医生的用药提供参考。刘晓琳介绍,微生物实验室完成一项药敏试验需要时间,而一些感染性疾病发展很快,如果在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之前没有及时用药,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确切的药敏结果出来之前,医生需要“经验用药”。这里所说的“经验”并非医生个人的工作经验,而是基于很多数据、很多证据梳理出来的循证依据。
刘晓琳告诉《新民周刊》,专家委员会最近完成了2020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的数据统计分析,大数据中可以反映出哪些致病菌对什么药物敏感,哪些致病菌对什么药耐药。每年积累下来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为临床医生的“经验用药”提供了可靠依据。“比如说针对临床常见的肺炎克雷伯菌,监测网会统计这种病菌最敏感的是哪几类药物。医生根据这些指南进行‘经验用药’,等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再进行评估和调整,为患者用上更精准的药物,或者调整为更精准的剂量。”
合理用药和控制耐药的出现任重而道远,刘晓琳表示,全社会都需要关心合理用药,这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和安全。



·邂逅抗疫中的“女性力量”

· 女主播西湖边“爬跪征婚”,网络直播炒作还有底线吗?

· 伊万卡不遵守规定导致孩子退学,本土全面沦陷的美国接下来真能认真抗疫吗?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