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猩猩是主角的电影中人类总是笨死的

2017-09-16 朱江明 南方人物周刊


《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



 


电影中的人类部队不仅距离非常密集,行进队形也杂乱无章,火力配置更是一塌糊涂,缺乏支援武器设置。至于通讯支援更是没有,因此前后方会因为通讯不畅而失去联系,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丛林战反面教材。




近日,《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在国内上映,这是《猩球崛起》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猩球系列电影讲述的是人类因科技发展而自取灭亡的故事,从第二部的结尾可以看出,人类幸存者在据点被猿人占领后发出求救信号,被幸存的军事单位截获并派出援军。


第三部一开始,人类正规军深入丛林清剿猿人的基地,这是非常典型的丛林搜索和歼灭作战。然而从电影中的场面设置来看,人类军队的战术水平和第二部一样业余和缺乏常识。


影片中,人类军队进入丛林后队形非常密集,且武器装备配置以轻武器为主,这显然不符合丛林作战的基本常识。


西方特种部队把丛林战战术称为绿色战术,其中英国SAS特种部队的四人丛林作战小组,是比较典型的丛林战编组方式。SAS特种部队在执行丛林战的时候,往往以四人为一小组行动。


SAS认为丛林作战由于能见度低且隐蔽物较多,作战编组不宜人数太多。如果总体动用兵力规模较多如超过20人,也应编为五个小组相互配合行动。即便是四人独立小组,在丛林的行进过程中,也要在相互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以免被一颗地雷或者手榴弹报销掉。每名成员间以相互目视可见为距离标准,也就是5-10米左右的距离。


丛林作战,小组行进一般以纵队为主,这有利于前后呼应,同时便于观察和控制两翼。四人小组中排头兵为斥候,负责对前方进行侦察和警戒,这是最危险的一个位置,负责发现危险和首先交火。二三位的士兵则需要警戒左右方向,队尾的士兵则需要警戒后方。四人作战小组正好可以完成一个360度的环形警戒。


在实战中,任何一个方向发现或者遭遇敌军,小组必须立刻对此方向展开横队以利于发挥火力。如果对方兵力强且火力猛,那么小分队须迅速向另一方向依次撤退。如果无法避免交战,那么必须持续保持火力,并且留下一条逃跑通道以免自己人误伤。


这种四人小组的编制确实兵力有些单薄,因此英国特种部队一般会派出两个以上的小组交替掩护行进,出现问题也互相有个照应。SAS的丛林战战术,可以说是北约特种部队的基本丛林战规则,虽然不同国家根据自身情况有不同的改良,基本雏形却是一致的。比如,有些国家特种部队会把四人改成六人作战小组,这样不仅组员之间职能有备份,行进队形也可以有更多的变化,除了一路纵队之外,还可以有三角队形或者菱形队形。


无论是一路纵队还是菱形队形,其基本原理都是希望部队在行进时,能够警戒和控制更大的范围,同时避免被敌方设伏。除了队形之外,火力配置在丛林战中也有很多讲究,除了步兵的轻武器之外,如果是连以上规模的丛林搜索歼灭,还必须有支援火力的存在。


丛林战中最常见的支援武器是迫击炮,这种火炮不仅轻便,容易携带,且弹道弯曲可以从天而降,攻击反斜面后方的目标,非常适合丛林山地使用。在密林中,迫击炮弹在树冠上被引爆,还能造成更大的弹片雨伤害,对于没有防护的目标杀伤力巨大。连队的尖兵一旦发现敌方防线后,除了自行发动攻击之外,也会呼叫连属炮兵火力支援,以加强对敌方的火力压制。除了火力准备之外,丛林中由于树木和山地干扰,通讯不畅顺也会经常发生,因此必须每隔一段距离设置通信中继,以保持前后方通讯畅通。


反观电影中的人类部队不仅距离非常密集,行进队形也杂乱无章,火力配置更是一塌糊涂,缺乏支援武器设置。至于通讯支援更是没有,因此前后方会因为通讯不畅而失去联系,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丛林战反面教材。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第526期

文 / 朱江明

编辑 / 孙凌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