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表白时别再说月亮代表你的心了

孙凌宇 南方人物周刊 2024-01-27

▲图/本刊记者 孙凌宇

接触科学的世界后,她不止一次地想,“如果从小我有这么多认知,那该多好呀。”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孙凌宇

       南方人物周刊实习记者  曹嘉轩 乔雨萌

编辑 / 周建平 rwzkjpz@163.com


唐立梅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蛟龙号首位大洋深潜女科学家,同时兼具大洋深潜与南极科考经历的第一位中国女科学家,2023年7月20日获评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


一个地质学家每天早上在河边跑步时,她在想什么?


唐立梅看着林荫道旁的树,透过镜片,她琢磨的不是绿叶的形状或树皮的纹路,而是“中生代的时候它是什么样子”。还没来得及得到完整答案,她的思绪又立刻发散到“中生代恐龙统治地球1.6亿年,而我们每天早上都在吃恐龙蛋,鸡也是恐龙的一支”。


来回跳跃的视角在她脑海中的演播台不断切换,有时具象有时宏观。“万物同源,树也是碳,我们自己也是碳基生命,也吃碳水化合物,火化之后也是一堆骨灰。草木皆灰,我们和一堆树的灰也没什么区别,都是碳。”


她语调欢快,如果“徜徉在知识的海洋”真有其画面,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忙于跟远古的地球交流,发生在身边的对话往往令她无暇接茬。“我从来不无聊,因为有太多事情要想了。我现在很怕无效社交,觉得耽误思考的时间。尤其是跟我爸,每次他问今天要做什么菜,或是那个菜多少钱一斤,唉,这些我都不想回答。我就说你看着办,1000块以下的不要问我。”


日常生活中“不近人情”,但面对一些遥远的事物,她又极其感性。一次在蔻享学术(一家以学术视频传播为主的科研网络平台)上听到中科大教授薛永泉关于黑洞的讲座,还没跑完步的唐立梅忍不住愣在路边泪流满面,“我以前理解的黑洞就是一个无底洞,但其实黑洞是一颗暗星,是一个非常致密的天体。它只是因为引力的无限大,到了视界范围之内,光都无法逃逸。”


她感受到获得新知的喜悦和宇宙的浩瀚,随即又发挥段子手本领,想到一些好玩的事情:“我解锁了分手新方式,以后不要随便说我们俩分手了,要说我要去黑洞了,这才是宇宙级诀别;表白也不要说月亮代表你的心,因为月亮每年以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越来越远。怎么代表你的心?”


接受采访时的唐立梅一袭花裙,笑眼盈盈,看起来更像是言情小说家而非固有印象中那类泡在实验室里的严肃科学家。她轻轻扭过头,用仿佛收到人生第一束花时的甜蜜神态回忆那些幸福,“《三体》也是我跑步时听完的,还有刘慈欣的《球状闪电》,也写得非常好,量子化好浪漫。”


在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十几年后,这些没有尽头的知识逐渐占据她的大脑,左右她的喜忧。比起看综艺,她明显觉得去关注马斯克、关注人造太阳更有趣味,毕竟“45亿年之后,地球是会变凉的,内部能量消耗殆尽,变成一个僵死的星球,未来肯定要移民太阳系,实现可控核聚变”;同样的,“现在也没有什么值得我掉眼泪的事情,因为考虑的都是138亿年来的宇宙大爆炸以来的事情,我们都是35亿年的星际物质,源于星际,回归星际。”


做科研、带研究生之外,唐立梅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去各地参加科普讲座。10年来,从小学到大学,从电视台(于2023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现身全国首档海洋文化类知识交互节目《海洋公开课》)到网络平台(曾获搜狐视频个人综合指数月榜首位),她早已成了活跃在这一领域的熟面孔,参加了近200场科普活动。


▲《海洋公开课》 视频截图


大学之前,唐立梅从未走出过河北的保定蠡县,没有坐过汽车,没有见过电梯。接触科学的世界后,她不止一次地想,“如果从小我有这么多认知,那该多好呀。”如今虽然无法改变过往,但她坚持不懈的宣讲开始切实地在许多年轻的生命里种下影响。“我不是说让大家都来当科学家,而是说大家可以喜欢科学,把它当成是爱好。我对自己的定义也是科研工作者和科学爱好者。”


以下是唐立梅的口述:



深海的星空


我第一次讲是在2013年,那次是应浙大志愿者组织的邀请,去杭州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学。那个时候很紧张,哪怕是对着小学生都很紧张,声音都有点发抖。现在我是人越多越兴奋了,最好是一万个人哈哈——还没去过一万人,除了在线直播。江苏广播知识大会、跨年大会,有的在线一千多万人,现场也没有那么多人。


2013年那次我是以首位大洋深潜女科学家的身份,分享“蛟龙探海”(随着“蛟龙”号前往西太平洋的采薇山科考、完成第72次下潜任务)的经历。那一年的9月7日早上,我的心经过了三天的狂跳之后,在进入潜器的那一刻突然安静下来。


我特别期待看到发光生物,因为之前读陈鹰老师的《深海科考探险日记》,里面说它们像静谧的夜空中一眨一眨的星星。我一直期待这一美景,脸一直贴在观察窗前。到350米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第一个发光生物出现了,真是像星星,但却是像流星,很快从眼前划过。它们本是不动的,只是我们一直在下潜,因此一颗一颗如流星般划过,也有的像萤火虫一样在窗前萦绕而过,有时候看见一大串在眼前飘过去,雪树银花般晶莹,也有的本来聚集在一起,也许受了我们的打扰一下子散开去,像夜空中绽放的烟火,美呆了。真是好神奇,我们在船上看夜空,是满天的星斗和清晰的银河,没想到水下也是漆黑的“夜空”和漫海的“星星”。


深潜时间近10小时,蛟龙号的载人舱直径只有2.1米,没有洗手间,前一天晚饭后我们就停止进水,第二天早晨仅生咽几块饼干和一个煮鸡蛋。


在湿冷的舱内完成4个半小时的海底作业后,我一直都是很兴奋期待的心情,跪在观察窗面前观察、记录、拍照和搜寻要取的样品,没有恐惧感和担心,唯一担心的就是怕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那一次我们最深下潜到2774米的海底,带回了8升近底水样、11块岩石、两管沉积物,冷水珊瑚、海葵、海胆、海绵、海星、海蛇尾、寄居蟹等11种生物样品。


▲2017年6月13日,在西太平洋海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离开“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准备进入水中,进行中国大洋38航次最后一潜 图/新华社


平时我们科研的压力很大,学业比较重,出去给学生们讲这些就相当于放松了。他们很开心,眼里会放光,我特别喜欢这种反馈。有的中学生会问,你的收入怎么样?结婚了吗?更多的是交流科学,问我世界上有没有海怪?极光是怎么形成的?探讨水母是否永生。


最近一场在珠海一中,我给他们放南极考察队友做的视频时,他们自发地在下面打节拍。2017年我们在难言岛建国家的第五座南极考察站,视频名称就叫难言岛,背景音乐改编的是《成都》,自己重新填了词。


我参与的是第34次南极科考队,一百多号人,去了165天,其中科研人员大概有三十来人。去南极考察条件艰苦很多,也没有信号,在新西兰转港的时候,我跟女儿视频,问她想妈妈吗?她说,不想妈妈。


那是她人生第一次说的四个字,当时她还不到两岁,去之前我也有过犹豫,但后来觉得这是很难得的一次机会。毕竟她大学毕业之前,我也许都不能出长差了,而且去南极也会有一定的出差补助,去完也很有收获。那次根据我采回来的岩石,自己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我的学生还由此写了毕业论文和学术论文。


建站队员在难言岛上建站时,我们就去取南大洋的沉积物。高原路况不好,都是冰雪覆盖,每走一步都有一个深深的雪窝,下面还有一些会打滑的鹅卵石。空气也相对稀薄,有天我们从早上8点走到下午一两点,中途只吃了点面包,即便是在平地,也已经很累了。同行的一位男队员爬不动了,我就把他留在山脚看守样品,自己和另外一个武大的博士继续手脚并用地爬上200米高的青龙山,到山坡上去采集一些新鲜岩石。


我们穿着雪地鞋和企鹅服,拿着“地质三大件”罗盘、锤子、放大镜,选取样本时要拿锤子敲岩石表皮,看是不是“原位”,能不能代表原本的岩浆事件。若是从别处滚过来的则没有研究价值,蚀变或是风化很严重的,测出来元素含量不准。


整个过程我是很有激情的,因为是我自己的样品,想着难得不远万里跑到南极,我一直很兴奋,想尽可能采更多。现在我们测出来那些大概在5亿年左右,也提出了一个构造演化模型。我很喜欢陆地的岩石,它里面有锆石,可以通过分析其中铀与铅的成分来精确定年,很神奇。



从涅槃到热爱


我们研究所是二所,在杭州,直属自然资源部,另外的一所在青岛,三所在厦门,四所在北海,四个研究所负责的重点不一样,有的负责近海,像北海就是服务地方的,主要业务在广西,还有东盟那边。我们单位主要就是深远海,包括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南北极。


我工作13年了,毕业的时候已经快30岁。以前我都不太了解海洋所,虽然也在杭州,离浙大很近,但以前从没去过,压根不知道还有这么个单位。


在浙江大学读博士期间,现单位的两名研究员到学校作报告,听他们介绍热液氯化物“黑烟囱”——海底冒的黑浓浓的烟,还有盲虾一类的生物,你能想象在那么幽深的海底还有那么多的生物吗?当时我就觉得如果能去海洋所工作,那得多理想,于是就决定把研究领域从陆地地质学转向海洋地质学。


我从小就很喜欢浙江,它就是富庶、勤劳的代表,现在终于是浙江人了,已经评了三次最美浙江人了,我特别开心。从小的理想就是浙大。我本来高考正常发挥的话上浙大完全没有问题。结果因为太紧张,数学考砸了,本科是在河北工程大学,读勘查技术与工程。


毕业后第一次考研,同样因为紧张,没考上。当时工作了一年,去工地做地基处理,天天戴着安全帽打桩。一年后我立马辞职了,觉得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啊,差太远了,我从小就是(立志)要读博士的。


第二次考研调剂到昆明理工的地质工程,做地质灾害调查;博士终于考到浙大,相当于工科转理科。回过头来看,最后结果是一样的,“殊途同归”。我的一位师兄是9年浙大本科硕士,现在也是我办公室的同事。去年知乎有个纪录片《我的高考笑忘书》,采访那些高考发挥失常的人后来怎么样了,把我拿来当励志榜样: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你要坚持自己的梦想。


读博的时候压力太大了,因为我差不多换了一个方向,从零开始,三年速成了一个博士。现在你知道三年毕业都很难,很多博士都要延期,读个五六年。我博士答辩完,老师请评委和学生们一起吃饭,当作毕业告别。我吃完那顿饭,也是因为喝了一些酒,回到学校在路边就止不住哭起来了。我蹲在路边一直哭,觉得付出了这么多,终于有成果了,后来还有个路过的女生来问我,说同学你没事吧。


经历了那个涅槃的过程,你就会喜欢上它。因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最终的兴趣也就会在那里,你最终会爱上它的。我以前听浙大的郑强(现为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老师在演讲时说,他爱上他做的高分子专业,就是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在地下室连续熬了一个多月,出来之后他就发现他爱上这个专业了,因为他付出了那么多。


其实任何一个领域到了科研阶段,都是有些枯燥的。但是如果你真的深入进去,会发现它越来越有意思。比如当读懂了一篇文献,会真的很开心,接触到大量以前教科书上都没有的新奇的知识很令人兴奋。


我一直就是很喜欢学习,享受学习这件事。可能从小就觉得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只要写作业就不用干活,不然就要去拔草、割麦子。现在也是一样,我但凡在家里办公,就不用做家务了,今天中午是王博士(我先生)做饭,我爸洗碗拖地,我就在那里用电脑办公。


父母一直都很支持我,但他们条件也很有限。我小学的所有东西都被我妈卖掉了,教材也卖了,家里的两棵树也给她卖了。因为实在是太缺钱。那两棵树一棵 500 块钱,很粗的杨树,一直等到我和我哥大学毕业她才敢卖,因为那两棵树她觉得是我和我哥的象征。后来回老家就感到很热了,因为那个树一直是为我们遮阴的。


现在我自己的女儿7岁了,也很喜欢科学。但只是表示喜欢,并没有怎么样。她的科学课老师是植物老师,所以她现在的志向就是当植物学家。我对她也没有什么期望,因为我觉得自己也还没有长好。对我现在来说,在科研领域我觉得我还是一个蹒跚起步的婴儿,刚刚开始,以后的路还很长。现在我只能说是一个科研工作者,不能称为真正的科学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表白时别再说月亮代表你的心了

孙凌宇 南方人物周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