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生活在别处!“洋漂们”热爱的老北京生活

夜读君 国际在线


凡在北京住过的人都知道,北京一年四季中,冬天太冷、春天多风、夏日苦热,只有秋,那才是北京的黄金季节。


1934年,郁达夫由青岛避暑归来,路过北京,在这儿住了整整一个秋天,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故都的秋》。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

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

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

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郁达夫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四合院秋天的风景。其实对老北京的生活饱含深情的,不只是“多愁善感”的中国文人骚客们。


热衷住四合院的“洋漂们”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一大批来到北京的“洋漂们”,也深深爱上中国文化,爱上四合院里的中国式生活。不管他们做着什么工作,无一例外地都喜欢住在四合院里比如这几位:


☞ 深度参与中国改革的美国人龙安志,说了这样一席话……

(美国人龙安志:律师、作家、中国经济研究者)


老外沉醉于胡同和四合院里的恬静慢生活,他们悠悠地沏一杯茶、坐在树下静静地看书、遛个弯走到胡同口买菜……就像他们才是“老北京人”,而这不就是我们曾经最美好的生活吗?


 瑞士“茶痴”:用一杯茶的时间 跟你聊聊变化中的中国

(瑞士人胡海文:外企职员)


北京胡同里的克罗地亚女孩哪里来的优越感?

(克罗地亚女孩古兰兰:媒体人)


真正的四合院什么样?

对于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夜读君最大的感受便是——安静!前一秒还是喧闹的车来车往的大街,当你后一秒拐入胡同,世界瞬间就安静下来,就像一步穿越到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另一个感受,四合院里怎么会有这么多、这么大的树!一到夏天,穿行在胡同里,根本不怕烈日当头。院子里的大树庇护着这里的人们,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年又一年,融进了小院人家的生活节奏里。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也是北京城的一张历史名片。大到一些官员、鸿商富贾家族,小到平民百姓的住所,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分布在整个北京城中,像一张巨大的网兜起了他们世世代代的生活。



四合院的外观一般是封闭式的,不显山不露水,走进去却自成天地,一砖一瓦都散发出古朴浓厚的生活气息。



两年前,夜读君有幸认识了北京视觉文化遗产协会总顾问倪学麟老师,他用建筑摄影的方式为文化遗产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视觉档案,由于倪老师本身也是老北京人,对于四合院建筑,他有着独到的认识和体会。


来听听两年前的一段访谈吧,真的值得一听 ↓


四合院里的“新”生活

如今,住进四合院的老外,也热衷于改造四合院。他们将中式与西式生活完美结合,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而这也成为时下民宿改造的一种潮流,夜读君以为这是一种简约与厚重的和谐相生。


最后,去看看两对外国夫妇在北京四合院的家,也许对现代人理想的传统生活,你会有新的发现。


钱粮胡同Antoina夫妇的家


穿过充满着文艺气息的美术馆和三联韬奋书店,在并不起眼的“钱粮胡同”,一对来自英国的夫妇买下了一座北京四合院。在精心修整下,老旧的房子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传统的历史沉淀和当代的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演绎着出不一样的胡同情怀。



Antoina安东尼娅来自英国,她和丈夫在中国生活了一些年头后,越来越热爱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所以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套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院子刚买来时非常破旧,但空间感和历史感仍然让她动心不已,于是安东尼娅便找来她的好朋友来重新整修和设计。



“北京四合院非常有意思,它是老北京文化和生活的载体,结构可以是新的,但是必须保留它古老的风格和味道。”安东是委内瑞拉人,这个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几年的外国建筑师同样热爱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于是他们很快便在房子的修整上达成了一致:尊重院子的原始结构,打造一个舒适的典雅居所。


▲ 由于房子太老,原来的很多结构已经朽坏,安东虽然采用了新的结构,但所使用的木墙、砖材和屋瓦却来自另一所被拆除的建筑


▲ 现代风格的沙发、矮脚凳、落地灯等家具和配饰融入进老房子中,别有一番味道


▲ 角落里的西式壁炉与砖瓦墙、卷轴书法形成鲜明对比,木质的书桌椅营造出浓郁的书香气息,低矮的红色屏风安静的伫立



▲ 卧室里的和式榻榻米不仅很好地解决了空间的局促,又简洁大方


▲ 透过厨房的玻璃窗,小小的院落尽收眼底,夏天树影婆娑,冬天白雪皑皑,光阴的变化让生活也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房子改好后,安东尼娅把它租了出去,现在里边住的是一位美国人,四合院里并没有很多现代设备,概念性的符号取代了老旧门窗,隐蔽的储物空间合理便利,现代生活被完美地植入到老房子中。在静谧的庭院里,在疏影横斜的绿荫下,无论生活在这座院子里的是谁,都将会有一段只属于记忆里的舒朗光阴。


故宫旁Petersen夫妇的家


Nikolaj Petersen的太太Irene Sim受雇于新加坡政府,因工作需要,夫妇俩搬到北京。他们想找一处能真正感受到中国生活气息的房子,而不是毫无特色的高层公寓。大约一年前,夫妇俩和两个分别为6岁和9岁的孩子搬到了故宫附近一座四合院内。



四合院由三栋独立的房子组成,并配备桑拿房、楼下的游戏室、两间厨房和附带衣橱的主浴室。孩子们单独拥有一栋房子, 浴室的淋浴间内还有一个木制浴盆。


▲ 院子里种着石榴树,宠物狗Vigo正在屋外玩耍


▲ Petersen和Sim住宅的内景,改造后屋内配备了许多现代设施,如桑拿房和壁橱


▲ 夫妇俩的孩子Tara和Benjamin在主卧里


▲ 明亮的用色和现代艺术画作为这栋历史悠久的胡同住宅增添了现代气息


▲ Irene Sim在厨房中做饭。住宅由三栋独立的房子组成


现年41岁的Petersen是一位视觉艺术家,他表示,一家人大部分时间都待在院子里, 看他们的宠物猫在屋顶上漫步,院子里的石榴树已有150多年树龄。


他说:“虽然身处北京市中心,但我们仿佛生活在宁静的森林中,到处都是树木。”


夜读精选
70多年前,一群“中国鸽子”第一次飞到白宫的墙上
“大美中国”也藏着令人震撼的“荒野地”
这个低调的中亚国家,有让人惊奇的风景!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夜读】专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