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每一个时代,都好像长在了他们脸上

2016-08-18 肖楚舟 三联生活周刊

由摄影师弗兰克•科恩操刀拍摄的这张伍迪•艾伦,瘦小又滑稽:“他零落的、土红色的头发”蓬乱地支棱着,穿着牛仔裤和格子衬衫,一脸“你奈我何”的表情。这是伍迪•艾伦1972年首次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原版照片,七十年代的美国好像就长在这张面孔上。

自1923年创刊以来,《时代》周刊坚持每周都用一张原创的人物肖像作为封面。100年来,全美乃至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面孔都曾出现在这个长14英寸,宽11英寸的红色“相框”中。


导演塞西尔•B•德米勒

美国国家肖像博物馆(Nationl Portrait Gallery)携手《时代》周刊共同推出“好莱坞与《时代周刊》:名人封面”展览,将一直持续到9月。《时代》周刊早在1978年就曾将800幅封面原稿捐赠给美国国家肖像博物馆,如今这批藏品的数量已经超过2000幅,此次展出的是其中32件展品,包括为《时代》封面创作的油画、雕塑和纸上作品。展览涉及的封面人物几乎横跨整个20世纪好莱坞发展史:从好莱坞的元老级人物,史诗导演塞西尔•B•德米勒、著名制作人和导演霍华德•休斯,到斯皮尔伯格、伍迪•艾伦;从传奇演员伊丽莎白•泰勒、芭芭拉•史翠珊、保罗•纽曼、达斯汀•霍夫曼、马龙•白兰度,到方达家族、梅里尔•斯特里普等等。展览带观众回味好莱坞往事,而这些面孔和背后的故事,其实也是时代生活的“浮世绘”。


伊丽莎白•泰勒

1949年8月22日,伊丽莎白•泰勒登上《时代》封面。这幅水粉画由鲍里斯•沙里亚宾创作,他是帝俄时代最著名的俄罗斯男低音歌唱家费多尔•沙里亚宾之子。当期的封面故事题为《伊丽莎白•泰勒:冉冉升起的新星》,呼应标题,画面右上方出现了一颗闪亮的星星。当时年方十七的伊丽莎白•泰勒已经出道七年,凭借《玉女神驹》、《郎心如铁》等电影获得“玉女”称号,画面上的她双手托腮,柔情脉脉。《时代》周刊的预言非常准确:50年代伊丽莎白•泰勒成功转型,三次获得奥斯卡提名,60年代更是两获奥斯卡影后,从“玉女”变成了“艳后”,这张封面也成为她玉女时代最好的留念。


伍迪•艾伦

伍迪•艾伦是《时代》周刊的常客,曾三次登上杂志封面,展出的这张“首秀”,与后来两次在《时代》封面上直面读者的姿势不同,照片中,艾伦的坐姿好像一个“不太形象的问号”,和他自己电影中的人物一样,透露着不安和神经质。封面标题为《关于伍迪•艾伦,你想知道的一切》,化用自1972年伍迪•艾伦拍摄的电影《性爱宝典》(原作名为《关于性爱,你想知道的一切(却又不敢问的)》),伍迪•艾伦在这次访谈中说:“我不相信来世,尽管我带来了一场‘下半身’革命”。


梅里尔•斯特里普

美国时尚摄影师弗朗西斯科•斯卡乌洛以拍摄名人肖像出名。这张梅里尔•斯特里普的肖像是他为1981年9月的《时代》周刊封面拍摄的。当时已经凭借《克莱默夫妇》斩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梅里尔•斯特里普,在这张照片中几乎素颜出镜,穿着毫无修饰的白衬衫,挽一个简单的发髻,似乎一张白纸,一无所有又包罗万象。当期封面题为《魔力梅里尔》,她当时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一人分饰两角,报道中用这样一句话描述她的表现:“梅里尔用激情和技巧塑造了她目前为止最丰富的角色。”


鲍勃•霍普

“英雄喜剧演员”——1967年,《时代》周刊这样形容鲍勃•霍普。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1990年波湾战争,他在近六十年的期间内多次远赴海外慰问演出,为美国士兵带去欢乐。1967年正值越南战争期间,《时代》周刊的这篇专题报道题为《越南的圣诞节》,大概是指远在越南的美国官兵也能通过鲍勃•霍普的戏剧作品,体会到圣诞节的欢欣与温暖。为了感谢鲍勃•霍普作出的贡献,美国军方甚至以他的名字冠名了一种车辆运输舰,这使得霍普除了成为海军史上少数还在世时就被选为船只命名来源的人,还成为第一位被作为军用船只命名的艺人。在长达80年的演艺生涯中,他共五次获得奥斯卡特别奖,19次主持奥斯卡颁奖典礼,此项纪录至今无人能破。这尊登上《时代》封面的鲍勃•霍普木雕肖像由法国女雕塑家玛丽索尔•埃斯科芭完成,她擅长将木雕与时尚艺术结合,专注于三维肖像,“从照片或人们的回忆中拾取灵感”。2003年,为无数人带去欢乐的鲍勃•霍普在睡梦中去世,享年100岁。


霍华德•休斯

霍华德•休斯被《时代》周刊形容为一个谜:“他是世界上的终极之迷——他充满秘密,隐藏于公众视野之外,以至于没有人能肯定地说他是否还活着,更不要说知道他长什么样或行为举止如何了。他是世界上最富有、专横、任性、古怪和强大的男人。”1976年,霍华德•休斯在自己的私人飞机中去世。同年12月,《时代》周刊献上这期封面作为纪念。霍华德•休斯不仅仅是好莱坞上世纪30-40年代最成功的电影制作人,还是商业大亨、航空工程师和飞行员,与其说他是好莱坞历史的一部分,不如说好莱坞只是他人生中的一小部分。


芭芭拉•史翠珊

亨利•科尔纳是一位奥地利籍美国画家,1955-1967年间,他为《时代》周刊绘制了50幅封面,其中就包括1964年10月这幅芭芭拉•史翠珊的肖像。这位画家早期以魔幻现实主义画风著称,擅长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幻想元素,他画中这位来自百老汇的女孩芭芭拉•史翠珊也让人觉得熟悉又陌生,相貌平平但又蕴含着惊人的力量。1964年,在百老汇已经成名4年的芭芭拉•史翠珊出演了音乐剧《妙女郎》,这部歌舞剧将她推上百老汇巨星地位,同时跃登《时代》和《生活》杂志封面。《时代》周刊这样描写她的演出:“芭芭拉•史翠珊穿过舞台,停在舞台正中环视观众,她的目光心事重重。她耸了耸肩,随后离场……这个小插曲是她在新的百老汇音乐剧《妙女郎》中的第一次入场和退场”。1968年,音乐剧《妙女郎》被改编为电影,芭芭拉首次进军好莱坞,就一举夺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好莱坞女王”。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97年,好莱坞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再度登上《时代》杂志封面。这张照片由曾为小布什拍摄肖像的资深人像摄影师格里高利•海斯勒掌镜。环绕在导演身边的恐龙,象征着《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取得的巨大胜利。《时代》杂志给了斯皮尔伯格一大串定语,几乎铺满封面上所有空白的角落:“50岁,他成为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导演……如果你是斯皮尔伯格,你也会微笑的。”1985年他第一次登上《时代》封面时,还是个坐在摄影机后面的青涩年轻人,当时杂志给他的头衔是“电影魔术师”。而1997年的斯皮尔伯格,一身西装,站在红色天鹅绒帷幕前,在霸王龙环绕之中淡然微笑,俨然已有了王者风范。


马龙•白兰度

罗伯特•M•皮特是美国开创性的商业海报画家,他的诸多作品都影响了现代电影海报的发展。在这幅用彩色蜡笔和不透明水彩绘制的肖像中,皮特诚实地展现了中年马龙•白兰度的形象——眼袋、皱纹、皮肤松弛、头发半白,满目沧桑。事实上这一年的马龙•白兰度,刚刚从电影官司导致的人生低谷中爬起,早已不是那个四处留情的好莱坞情圣。1972年,马龙•白兰度凭借《教父》重出江湖,被评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同年他在《巴黎末日的探戈》中的表演也获得了奥斯卡提名,但马龙•白兰度因不满当时好莱坞电影工业对待印第安人的不公态度,拒绝领奖。1973年《时代》杂志采访马龙•白兰度时,避而不谈《教父》,而是拿备受争议的《巴黎末日的探戈》做封面话题,也许是因为这部“充满正面裸体、四个字的脏话、手淫,乃至鸡奸”的电影,与马龙•白兰度本人一样,看似风流,实则深刻。


汤姆•克鲁斯

1989年12月,汤姆•克鲁斯成为了《时代》周刊20世纪90年代最后一位封面人物。1986年,汤姆•克鲁斯凭借《壮志凌云》一举冲上云霄,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名,此后星途坦荡。但1989年的电影《生于七月四日》却备受争议:这部改编自越战老兵同名自传体小说的电影,讲述了一个爱国的美国人从参战到反战的人生历程。越南战争虽然结束于1975年,但这场旷日持久的惨烈战争引起的反战运动,及其对后来美国文化的影响却是不可磨灭的。正如这一期《时代》所说,《壮志凌云》中那个帅气的阿汤哥牺牲形象,坐在轮椅里演了一部严肃电影,引起了国民对于越南战争的再思考。汤姆•克鲁斯那双充满质疑的眼睛,成为我们对美国80年代的最后一瞥。

(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下面封面图

一键下单「读吧,爱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