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夜食堂,人就得活得像这风铃声一样清脆

2017-07-27 阿方 三联生活周刊

最近电影《深夜食堂2》上映了。回想起来,《深夜食堂》第一季竟是在2009年播出的。一晃眼,已经8年过去了。

跟着剧集一路追下来,茶泡饭三姐妹的剩女组合,依然市侩得可爱;伪娘大叔几乎每天更换耳饰,说话的腔调倒是从来未改;来自隔壁剧组的串场嘉宾龙哥仍旧满脸“走错片场式”的不开心……而老板也似乎一直都是印象中的那个老板,直到一次偶然翻评论,看到有人感慨说:“Masita(老板)已经这么老了啊。”


已经显出点儿年纪的老板再次开门迎客,此次电影版《深夜食堂2》讲了三个故事:爱吃炒肉套餐的丧服女,想和大15岁女友结婚的荞麦面少当家,还有被骗子骗到东京、寻找儿子的“猪肉汤饭”老奶奶。第二个故事中,荞麦面店老板娘不愿接受儿子的女友。这对小情侣前往深夜食堂见老板娘,想求得认可,却在门口踌躇不前。看货摊的阿贤见状敲响了风铃,他说:“这声音不错吧?人就得活得像这风铃声一样清脆”。

第三个故事则刻画的更细致,也更赚人眼泪。老奶奶早年抛弃丈夫和儿子私奔离家,她误把骗钱电话当成了儿子在跟她要钱,匆忙只身赶到陌生的大城市。钱被骗走了,但她根本不知道儿子的电话或住址,毕竟几十年没有联系过了。深夜食堂收留了她。在老板的帮助下,她躲在出租车里,第一次远远看到了长成大人的儿子,亲耳听到了儿子一家人幸福的笑声。没有相拥而泣,没有互相谅解。既然错误已经铸成,各自也在不同的道路上走出了很远,剩下的便唯有在心底守望,笑着、哭泣着默默地祝福了。这也是《深夜食堂》系列擅长的情感处理手法,一种很现实的温柔。

作为独立的电影,《深夜食堂2》也许问题不少,但它更像电视剧版的番外篇。还是前两秒静音的熟悉片头,还是熟悉的人、熟悉的地方,熟悉的小单元故事模式、熟悉的情节套路,以及看过、感动过之后,熟悉的像喝了口热汤的似的舒适感……

对于老粉来说,《深夜食堂2》传递出的信息不外乎是一句暖暖的——“我回来了”,让人不禁想要应上一句“欢迎回来”。


“不要轻视人生啊”



《深夜食堂》的原著作者,漫画家安倍夜郎在《酒友饭友》中写道:“我喜欢早上剩的味噌砚汤不加热,直接浇在冷饭上吃。也非常喜欢在热饭上加很多沙丁鱼干,淋点酱油,做成茶泡饭。哦,有时候我也很馋肯德基炸鸡,趁热开吃,再一口气灌下冰凉的啤酒……”

真是非常深夜食堂的饮食偏好——简单、朴实、有生活味儿。他自我调侃道:“这样的我,自然写不出什么有关‘吃’的了不起的内容。”安倍夜郎不是美食家,深夜食堂也不是美食剧。

“茶泡饭”、“酱汁炒面”、“土豆炖牛肉”、“猫饭”、“鱼冻”……每一道菜的背后,都有一段普通人的故事,主人公在各自平凡的人生中,酸甜苦辣着、挣扎绝望着。这些夜深人静却不愿回家的食客,聚集在温暖的食堂中,倾诉烦恼、寻求出路。而每个人兀自奔突着的人生滋味,终究能在深夜食堂的场域中调和起来,结果不都是甘甜醇美的,却总也令人安心、了无遗憾。

犹记得那个不得志的漫画家,在城市的黑夜中嘶吼着奔跑。他的前辈对他说:如果觉得痛苦的话,就暂时停下来吧,只需要等到想画的时候再画就好了。等到那个时候,再来深夜食堂,吃一顿象征着梦想的五花肉番茄卷。而脱衣舞娘不能理解她的妈妈不断流连于男人之间,也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尊重。直到吃了老板做的包菜卷,她才终于体会到了妈妈的心意。老板说,“这是你的妈妈传授的味道”。有时候,食物反而比话语更能够传递温情。她与妈妈和解了,又未尝不是与自己和解。

所以,“黄油拌饭”主人公、那位刻薄的美食评论家才会说深夜食堂的料理“无法用星级评价”。他早已见多识广,常常在高档饭店中吃各式各样精致得仿佛科学试验品一样的食物。但这些都比不过深夜食堂一道简单的黄油拌白米饭,点上几滴酱油。对美食评论家来说,这是自己年幼时,漂流歌手还跟他姐姐在一起的时候,三个人常常吃的饭,里面浓缩着家人长达几十年的情感挣扎,与他所经历的人世沧桑和悲欢离合。

说到底,深夜食堂料理的不仅是食物本身滋味,还有人生的味道。它以克制而温柔的方式,呈现出普通人生活的坎坷和美好。想起当年那个还没接到小暮警官角色的小田切让,缩在深夜食堂的角落,扮演一身落魄,满脸寡淡的流浪诗人。对他那些颇有韵味的俳句没什么印象,唯独有句话,简简单单的,一点也不特别,却莫名地让人一直忘不掉——“不要轻视人生啊”。


大城市里的温馨童话



很多人说,看《深夜食堂》不跳片头。

如水的夜色下,霓虹闪烁,车流涌动,然后音乐悠远的调子才缓缓响起,不慌不忙的,一点悲伤,再一点温柔。大城市里,楼很高,人很小,灯很亮,色调很冷。十字路口宽阔,往来行人如织,却全是面目不清的陌生人。这其实就是对现代城市的隐喻。就像第二季结尾的弹唱:“我呢总是昏昏沉沉,只会眺望天空,听不到鸟的歌声,有的只是机器的轰鸣。”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5142dc855&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现代化的大城市里,白天的日程被工作和事务框住,仿佛报告、会议、饭局构成了我们的人生。来不及生气、来不及沮丧,因为Deadline就在眼前,因为客户已经进了电梯。谁又有空操心所谓的生活呢?情感被压制了,萎缩在一个小小的角落,直到夜幕降临。

然而《深夜食堂》并不愤世嫉俗。它清楚城市的弊端,试图用一个理想化的食堂来化解它。这里没有菜单,老板只问你想吃什么。但你真的知道自己想吃什么,想要什么吗?如果你愿意,一次点餐也可以重新审视心灵。

在深夜食堂里,大家都扔掉社会上的身份,一视同仁地围坐成一个圈,唯有兼具知心姐姐、助攻大手和吐槽树洞功能的老板站立在中央,掌控着局面。这种双方的对立关系,其实很不城市化,更有点大家族式关系的意味。有时候,看着食堂中叉腰站着的老板,就像看着混沌的城市中里一枚人形定海神针。他给食客和观看者,提供了一种看穿世事而处变不惊的安定感。

于是,人们聚集在深夜食堂中,甩掉了身上的机器属性,扔下焦躁、不安和欲望,真正的生活代替了KPI,成为主要的攻关目标。我们重拾被忽视的人情冷暖,却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并不真的冷漠,而“所有的经历都是我珍爱的回忆”。

说到底,这就是一则大城市里的都市童话。

对很多人来说,深夜食堂是下饭标配。一集刚好一顿饭的时间,填饱了肚子,又抚慰了心灵,自然是好。但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未尝就没有同样隐蔽而温暖的小角落。电影版《深夜食堂2》中,食客忠叔拿小本子记录每餐菜谱,折腾了一整集,只为了铺垫片尾那句台词:“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吃”。其实,有了合适的人,一份能够相互体察的心意,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无论在哪儿也都是深夜食堂。

曾经,我看《深夜食堂》收获了满满一箩筐感动之后,就仔仔细细地抄录了一串鸡汤句。我一度为此感到身心愉悦,仿佛从越发老娘舅的老板那里取得了人生的真经。直到读东野的《解忧杂货店》,被专职解答人生疑问的杂货店老板戳醒:“我的回答之所以发挥了作用,原因不是别的,是因为他们自己很努力。如果自己不想积极认真地生活,不管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没用。”

深夜食堂让我们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也治愈我们在城市中疲累的灵魂。然而,童话毕竟是童话,鸡汤好喝不顶饱。唯有带着深夜食堂重新唤醒的丰沛情感,合上电脑走出大门,该社交社交,该做事做事才是王道。就像那个年轻的漫画家,听了前辈的经验之谈,暂时放弃了漫画,获得生活的平衡。但最后重新拾起梦想,靠的还是自己拿着画笔的手啊。

在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想要真正活得像童话里所说的——像风铃声一样清脆,大概就是尽管生活艰辛、前途渺茫、孤独无依,也仍旧元气满满敢于和整个世界斗争,脚踏实地地追求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小幸福吧。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杭州保姆纵火案调查」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