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霍金在“we大会”:2600年,地球变火球?

2017-11-06 王梓辉 三联生活周刊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们都喜欢办会。


这些大会的性质其实不尽相同。有些大会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实力和蓝图,比如阿里的云栖大会和百度世界大会;有些则是塑造企业形象的一种高明手段,比如腾讯的WE大会。

在以一种极为快速地方式崛起成为了这个国家重要的商业组成力量之后,互联网公司们除了一贯地担心看不见未来而迅速死去(比如诺基亚),最让他们挠头的也许就是由虚拟世界所带来的极速财富积累在坊间造成的负面声音。即使这不算是“原罪”,但那些过去不久的互联网“黑历史”还是能足够引起大众的兴趣。

对腾讯来说,“3Q大战”也许是一个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性事件,为了争夺家庭网络安全领域的市场,腾讯与360公司展开了一场失去了底线的战斗,最终很难说有谁从中受益。从那之后,他们似乎终于醒悟了过来,开始意识到了企业公共形象的重要性。

腾讯“WE大会”

“办会”似乎成为了一个好的选择,尤其是那种不那么商业化、更科普向的大会很容易吸引到公众的注意力并获得好评。“WE大会”就是他们很成功的一个尝试,从2013年开始,他们开始举办这个其自称为“没有商业目的”的大会。通过将内容聚焦于尖端的前沿技术与大众生活,这也成为了他们一个很重要的企业形象宣传阵地。

能吸引公众兴趣的点在于他们很明智地“去腾讯化”,把舞台让给科学家们。在昨天下午几个小时的活动中,我几乎快忘了这是腾讯办的一个活动,除了舞台上的logo和上台演讲的腾讯公司CXO(Chief Exploration Officer)网大为(David Wallerstein),腾讯的元素几乎没怎么出现过。

霍金、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前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主任Pete Worden、斯坦福大学神经学教授Tony Wyss-Coray、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基因组医学研究所创始所长张康、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中国区科学总监Ed Gerstner,这些人构成了今年的演讲嘉宾阵容,对于面向大众的科普型会议来讲应该足够有分量了。

霍金、图灵奖得主姚期智

花几百万的成本,通过找来这些学者,尽管没有大张旗鼓宣传,但腾讯对外释放自己“开放”形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一个互联网公司办的科普大会


今年他们选择了陶渊明在1600年前在《桃花源记》里所说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句话当作宣传语。意在看到未来世界的曙光。

霍金的出现大概是最好的一个例子。

作为也许是大部分观众最关注的嘉宾,或许是中国企业格外热情,或许是中国的科研水平正在崛起,或许是为了自己的研究项目筹集资金,这已经是霍金今年第二次以视频对话的形式出现在中国的科技大会舞台上了。但无论如何,这位今年已经75周岁的伟大科学家仍然在那台高科技轮椅上为人类探索未来。

去年,他和美籍俄裔企业家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一起,推出了长期研发计划——“突破摄星”(Breakthrough Starshot),目标是让星际旅行变成现实。如果成功,他们将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向太阳系最近的星系——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发送一个探测器。

霍金的视频对话

霍金昨天表示“突破摄星”是人类初步迈向外太空的真正机会,其目的是“为了探索和考量移居太空的可能性”。霍金认为到2600年,世界将拥挤得 “摩肩擦踵”,电力消耗将让地球变成“炽热”的火球。这是岌岌可危的。而他认为要避免这样的世界末日,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到太空,探索人类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可能。而这个项目的基本思路就是利用激光脉冲把一个纳米级的星际飞船在半小时内加速到光速的20%左右,飞船预计在20多年后会飞到半人马座阿尔法星,进行探索。

“人类作为独立的物种,已经存在了大约二百万年。我们的文明始于约一万年前,其发展一直在稳步加速。如果人类想要延续下一个一百万年,我们就必须大胆前行,涉足无前人所及之处!”

而其他的演讲嘉宾所关注的也都是目前最前沿的关注于未来的领域。比如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教授就非常深入地介绍了量子计算,他表示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将会做出“让大自然都想象不到的事”;张康教授介绍了他的团队在癌症检测与治疗方面所做的工作,他也提出目标是把癌症导致的死亡率到2027年的时候减少一半;郝景芳则提出人工智能对人类最大的威胁就在于,人类自己变得懒于思考、懒于自我反思而产生智慧退化的可能;而斯坦福大学的Tony Wyss-Coray则正在通过血液方面的研究探索让人“返老还童”的办法。

郝景芳

当然,作为腾讯公司专门设立的“首席探索官CXO”,美国人网大为也解释了这个在绝大多数公司都不存在的职位的意义:首席探索官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找到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一些创新,不管是AI或是量子计算,或者是生物基因工程方面的一些创新,我们要把这些技术找到,然后帮助我们解决那些各种各样的问题。

腾讯公司CXO网大为

去年,他们邀请了基因编辑领域专家亓磊、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站(LIGO)前首席科学家Barry Barish、NASA“新视野”号冥王星探测任务负责人AlanStern等嘉宾。通过每年这些科学家的发声以及腾讯自己的宣传能力,一个成功的科普大会算是立住了。

互联网大公司们的公关新思路


事实上,自从2010年7月《计算机世界》以一篇《“狗日的”腾讯》封面文章将腾讯作为互联网公敌批判之后,加上两个月之后的“3Q大战”,腾讯在公众间的封闭、狭隘与垄断名声达到了顶峰,也让这家互联网巨头公司在公共形象上屡屡受到批评。

但从那之后,他们似乎也意识到了这样的做法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开始逐渐有了开放的态势,并且通过一些公众活动开始扭转自己的企业形象。WE大会就是他们很成功的一个尝试。

马化腾

2013年,马化腾在第一届WE大会上就提出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是“互联网+”,两年后这个概念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了一个全民热词;2014年,他们请来了奇点大学的联合创始人Robert Richards,他那时刚创立Moon Express,今年5月它成为美国首家拿到“私人登月执照”的公司;2015年登台的Satellogic则是一家微小卫星的发射公司,今年6月在酒泉用长征4B运载火箭发射了第6颗地球观测卫星;去年,他们邀请了美国物理学家Barry Barish来WE大会讲引力波,今年他就因为引力波领域的研究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今年,腾讯在邀请科学家之外选择了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宣布达成战略合作,想要打造一个面向全球年轻科学家的科技连接平台。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对此表示:“腾讯更关注未来二三十年的科技,因此,腾讯WE大会关注是未来可能改变人类生活的命题。”

腾讯的选择不是偶然,反而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这些互联网大公司们在面对新的公众环境时的新思路。

在上个月的阿里巴巴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张建峰就宣布,阿里巴巴将成立全球研究院——阿里巴巴达摩院,要在3年间投资1000亿人民币。马云自己表示阿里这样做是要给世界留下一个研究院,“把我们的技术、对技术的探讨留下来;要把阿里巴巴商业的智慧留下来;也希望把阿里巴巴对社会的担当、家国情怀留下来。”

程武也在接受采访时对腾讯投入人力、财力举办这样一场大会的目的表示:“我们和《自然》这样的科学合作伙伴一起做的基础研究的、科学的、公益的事情,我们往往并不考虑它的直接商业回报,我们更重要的是考虑,作为一个社会企业,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和责任在哪。”

这些话当然很大程度上是公关话术,但在企业已经成长到了全亚洲市值最高的几家企业之后,从过去相对封闭、保守、短视的企业文化中走出来,将眼光抛向更远的未来,塑造出一个更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这应该是无比合理的选择。同时,如何真正在企业思维、产品战略以及用户体验等方面做到开放与拥抱未来可能是对他们真正的考验。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下图

一键下单「生活历」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