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祭日刷屏漫画创作者:“30万”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

2017-12-15 张从志 三联生活周刊

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在刚刚过去的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里,一张写着这样字句的漫画刷屏了。之后,漫画原作者被挖出,主创朱彦的一句话进一步点燃了公众的情绪,他说,这张图的版权属于全体中国人,以此回应那些因怀疑媒体盗用其作品而向他告状的热心网友。

网络上刷屏的漫画

漫画本身并不复杂。它拼接起跨越了80年的两个时空,一端是1937年,日军坦克从黑烟滚滚的金陵城下轰隆而过,赤着脚、衣着破烂单薄的小女孩一脸惊恐无助地似要作出求救的手势;另一端穿梭回2017年,在繁华的南京新街口,一个裹得严严实实的现代装扮的小女孩向对面的赤脚小女孩伸出了手。画面就定格在这一刻,两个小女孩终究没有打破时空的壁垒而触碰到彼此,但在公祭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它打动了无数网友。在朋友圈,在微博上,很多人称看到后“瞬间热泪盈眶”。

这张图的爆红似乎“迟到”了一年,它在2016年的国家公祭日就已经诞生,原来的版本与现在也略有不同。

邓玲玲、周绍纲、朱彦

严格来说,漫画的创作者是包括画手朱彦在内的一个叫“铲史官”的团队,团队成员原来都是某门户网站历史频道的编辑文案,他们一起策划了一个历史漫画栏目,用二次元的形式呈现历史话题。后来网站业务调整,栏目面临停更,大家不愿放弃这个像自己孩子一样拉扯大的栏目,于是索性集体辞职,做起了自媒体“铲史官”,依然做长篇历史漫画。

“铲史官”的主事人、身兼策划的邓玲玲告诉本刊,团队成员之前都在传统媒体工作过,有每逢重大历史节点做专题的习惯。2016年12月13日,第三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他们也决定做点什么。

“铲史官”团队创作的原版漫画

“在PC时代,人们主要是用电脑上网,那时门户主要是做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各种表现形式的交互专题,现在是移动端了,手机的屏幕就这么大,更流行做短平快的产品,这样比较适合轻阅读。”一张简单、轻巧的漫画成了他们的选择。

漫画的形式确定了,但应该如何用什么内容去纪念这场堪称民族浩劫的大屠杀? 

提到大半个世纪以前的那场大屠杀,当下国人的记忆里最易打捞出的恐怕还是“30万”这个数字。当时“铲史官”漫画团队的一个创意便是以“30万”这个数字作为切入点,但后来被否掉了。

学法律出身,作为团队文案的周绍纲给出了“考据癖”般的解释:“从纯粹的历史角度来说,要获得南京大屠杀可靠的数据是非常困难的,当时的户籍统计制度并不完善。30万是当时国民政府提出的数字,这个数字写入了中国军事法庭对谷寿夫的判决书,代表了当时中国政府的态度,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称‘总数达20万以上’,而日本大部分历史教科书采用的30万以上的说法。当然,就后来的调查和统计来看,数据可能更多,这就是村上春树说南京大屠杀中中国军民死亡人数高达40万人数的原因。所以说,以这个数字作创意点,并不完美。”

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30万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南京大屠杀留在我们记忆中的绝不应该仅限于此。“我们只有去触碰到那些鲜活的个体、真实的生命,才能真正亲近这段历史。只有人,才是情感链接的最好载体。”邓玲玲说。

为了寻找灵感,他们尽可能去进入当年的历史语境。“读具体的资料、看相关的电影、听相关的歌,比如我们的画手朱彦听台北歌手张穆庭的《1937》,就循环听了一天,这首歌很特别,没有宏大的歌词,而是以个体的视角去切入历史的哀思。”周绍刚告诉本刊。

在一步步接近历史的过程中,灵感找到了朱彦。他头脑中产生了后来我们所看到的两个小女孩,一个是1937年的,一个是今天的。“在纸上画出后,大家都觉得不错,有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但缺乏一些现场感,于是大家又讨论如何进入历史情境,有人提出加两张背景图,一张是1937年日军坦克开进城门的图,一张是现在南京某一处的街景,两张图片合在一起做背景,加上两个年份,在12月13日这天发,大家一看就知道我们在表达什么。”对当时的创作场景,周绍刚记忆犹新。

事实上,漫画当中的街景是朱彦自己在南京新街口拍摄的。他是江苏泰州人,在南京上过4年大学,对这座城市有很深的感情,实地走访过很多遗址,对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史料也很熟悉。

值得注意的是,原作当中还引用了已故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在《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中的一段话:“不管战后历史的进程如何,南京的暴行将永远是人类的荣耀中的一块污迹。但使这块污迹特别令人厌恶的是,历史并没有为这个故事写下一个适当的结局。”张纯如曾经深入调查研究过南京大屠杀,1997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大屠杀》,向西方社会揭露了几乎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真相。但最后在传播过程中,这句话被有意无意地省去了。

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

这张图在铲史官漫画微博发出后获得了一定的关注,据邓玲玲透露,当时的阅读量有100多万,传播很广,但没有引起媒体的广泛注意。“今年可能是网友记住了去年的那张图,把图翻出来裁掉了下面的文字和LOGO,把日期修改成了2017,自发在微博上传播,随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各种大小媒体都在转这张图。”

小女孩漫画刷屏之时,“铲史官”团队对此浑然不知,还在为今年新图的创意绞尽脑汁。“突然发觉朋友们都在转这张图,而他们居然不知道,我们就是这张图的原作者。” 邓玲玲告诉本刊。

于是,团队决定延续去年的创作思路。这一次,他们先想出了文案,即后来我们看到的:“如果有一天我们能相遇,我一定会告诉你,山河犹在,国泰民安。”漫画的主体从小女孩换成了中华男儿郎,背景则一边是战场景象,另一边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外景。他们希望借此来缅怀在南京保卫战中那些誓死抵抗的军人,悼念几十万无辜的亡魂。

“我们其实永远也无法触碰到那个生活在1937年的女孩,他们的无助和悲伤,我们永远无法抵达。”邓玲玲说,作为漫画创作者,“我们希望图片传递出的信息,能唤起大家对历史和真相的认识,更好地面对未来。”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走向“最后关头”」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