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大概没有比这里干货更多的写作课了

2017-12-20 三联中读 三联生活周刊

一个写作者应当以何种态度对待自己手中的写作材料?如何牢牢把握住笔下文字的走向?在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看来,感情冲动会让他失去写作的控制力,“得在感觉冷静得足以分析和规划感情之时把它释放出来”。


在上周的中读“主笔点评”,《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吴琪以卡波特为例,强调了写作时审慎和冷静的重要性。她说,只有兼顾“行为事实”(做了什么)和“情感事实”(为什么这么做),才能串起一个完整的故事,并表现出笔下人物的魂魄。


至此,延续两个月的“主笔点评”栏目暂告一段落。7位周刊主笔/资深主笔/主编助理,点评了24位中读用户的27篇投稿。主笔们的点评动辄上千字,引经据典,同时不失日常写作中的经验与感悟。

 


在这里,主笔们“金句”频出——


徐菁菁:

“游记的大忌是上来就发表感慨——其实这是一切文章的大忌,因为没有一个人真的对另一个陌生人的感慨感兴趣,不管这种感慨如何强烈地激荡作者的内心。”


蒲实:

“写作的人天生对‘现场’有一种渴求,这种‘现场’与真实性有关,也与直接‘体验’的过程相关。”


杨璐:

“每篇稿子动笔之前,我大概能花掉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想‘我要说什么’。”


贾冬婷:

“关于写作,我常常想起前主编朱伟的一个形容:就像是把一根线抛进森林里,然后再去寻找这根线。”


 

当然,“三联写作课”的干货远不止这些。如果你错过了本轮主笔点评,不用担心,他们还会在“三联主笔读书会”等着你。


在“三联主笔读书会”,有重磅报道背后的故事,也有独家的采写心得,主笔会不定期推荐私藏书单,发起话题讨论,你可以在这里分享自己的阅读笔记和读书清单。第一、二期读书会分别由徐菁菁、蒲实主持,更多主笔读书会正在筹备中。


 如何加入:


发送:“加入中读•徐菁菁读书会”或“加入中读•蒲实读书会”申请到“三联中读微信服务号”(lifeweekerclub)

上周点评回顾



值班主笔:《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吴琪

- 1 -

《美利坚故事之<灾星>以及楚门•卡波特》

@临风弄襟袖


主笔点评:


“临风弄襟袖”你好,你的文章词句雅致,读起来顺畅,自己的叙述和引用的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很自然。杜鲁门•卡波特是一位特色鲜明的作家,你的文章试图通过他早期的作品《灾星》,来叙述他的生平和特点,不失为一个讲故事的方法。


你写的是一个真实世界里的小说家,对于文章中出现的一些说法,可能我作为记者的挑剔就显现出来了。文章中的句子“卡波特从不用采访机,他能记住采访内容的百分之九十七……”,“卡波特是个最好的新闻记者,如果他愿意当记者的话……”,这里边的判断是让人产生疑问的。能记住“百分之九十七”的采访内容,这个如此精确的数字,来源何在?即使是他本人说的,准确性有多大?它是如何测量出来的?


一个写作者对他的材料应该保持审慎的质疑精神。卡波特本人就非常强调写作中冷静的头脑,他认为作者应该始终在风格上和情感上掌控自己的材料,他为了保持冷静,在动笔写作前先将自己的情感耗尽,然后才觉得自己冷静得足以分析材料,并使之形象化。


对材料保持冷静,其中一个能力就是判断材料的真伪、分寸和立场。有些材料有真实虚假的区别,有些带有明显的偏见和局限,有些带着当事人鲜明的主观立场。“百分之九十七”这样过于准确的数字,对于小说创作来说没问题,但是当作一个真实的细节来写,反而让人觉得不可信。在这种情况下,写作者的处理方法之一,是查更多资料来核实这个数字;另一个方法就是点明这个数字的出处,表明自己与这种说法之间保持距离。

 


关于卡波特是“最好的记者”的说法,“最好”的标准是什么,在这里是含糊不清的,也显得不够有余地。他确实是当年掀起“非虚构写作”风潮的大师之一,但是记者的求真与小说家追求的戏剧性,有着天然的冲突。我觉得说卡波特是将新闻写作风格融入小说创作的大师,是不是比“最好的记者”这种说法更合理?


另外,我认为对于任何一个人物的写作,文章里所用的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他做了什么”和“他为什么这么做”。前者是对行为和结果的描述,后者是对行为的探寻和解释;前者可以称为“行为事实”,而后者我姑且叫做“情感事实”。


我们对一个人一生中做了哪些事情的描述,其实有非常强的选择性。像卡波特这样的作家,值得书写的“行为事实”太多了。我们写文章时,为什么在文章里讲述他的这件事情,而不去讲述他的那件事情?在讲述不同的事情时,哪件应该重点描述,哪件只用一笔带过?这种筛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要探究的“情感事实”,这是一个写作者串起一颗颗珍珠般的零散“行为事实”的线,是表现笔下人物魂魄的东西。


你的文章在开头提到卡波特“稚嫩又带些邪恶”,这是你希望展现的人物的精神特点吗?你后边选取的事实(他和马龙•白兰度的访谈,他与玛丽莲•梦露的交情,他写《冷血》)是为了体现“稚嫩又邪恶”的特点吗?如果不是,你选取这个“行为事实”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是,它们各自又怎样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在体现人物“稚嫩又邪恶”的特点呢?


好的文章,每一个评判性质的语言,都是写作者深思熟虑过后的选择。每一个为了支撑这种评判语言所用的细节、小故事、看似不经意的插曲,其实都是写作者精心结构的匠心所在。


- 2 -

《回忆我的父亲二三事》

@ tree漪


主笔点评:


您写父亲的文章情深意切,读来让人感动。从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开始写起,正是写作者应该做的事情。您从父亲的离世开始写起,对他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性格爽朗、爱好广泛、情感丰富的父亲形象。


如果我可以提一点补充意见的话,我觉得如果您能把父亲的时代感写出来,这个人物形象会更加立体。在纵向线条上,一个人所历经的时代,总是会给他的性格形成打上烙印。您父亲的性格,有哪些是他那个时代人的共性,哪些是他独特的个性?他的爱好广泛是与他年少时的家境有关吗?他在中年经历政治运动的时候,他的性格有变化吗,他的情感寄托有不同吗?他那一代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是什么,这其中的矛盾和张力是什么?


当然,您只是想写写父亲二三事,可能并不想做过多展开。不过如果您从更多角度来理解父亲,或许会帮助您建立层次更丰满的写作框架。


- 3 -

《谭妖精和她的狗狗们》

@小茉莉


主笔点评:


您的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个爱狗女士的故事,有比较生动有趣的描写,让我不禁对这位“谭妖精”产生了兴趣。


如果想把这个人物写活,可以对她进行更多的描述。比如“谭妖精”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它应该跟人物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她家庭成员的构成是怎样的,为什么狗在她的生活里扮演这么重要的角色?她的情感世界是怎样的?从养狗的角度来写活一个人,也是挺不错的讲故事的角度。


(以上文章详情请点击标题查看)


 


 往期主笔点评(点击标题阅读原文)


第一期 | 有待探险的世界


第二期 | 西风不识字


第三期 | 循着好奇心的光亮


第四期 | 请查收100位志同道合的读友


第五期 | 通过文字抵达“现场”


第六期 | 牵引进入故事的密林


第七期 | 遇见生命中更多“极光”


第八期 | 搭建骨架与填充血肉


▼点此→下载中读 写读感

or 识别图中二维码,下载『中读』APP

温馨提示:

中读APP已升级至5.3.0版本

请各位用户及时更新APP

or 关注中读微信号lifeweekerclub

"中读"现已全面上线,请到各大应用商店下载!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读』APP 看更多好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