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蜜桃味的初恋,情欲里的青春

2018-01-08 刘彭媛 三联生活周刊

“你们每天都做些什么?”

“等夏天结束。”

1983年夏天,意大利某个不知名的乡村,身材健美的男孩子慵懒躺在折叠椅上。烈日下,肩背赤裸,短裤,长腿,旺盛的荷尔蒙,情欲……游泳池水波光粼粼。虫鸣随着风声起伏,连绵不绝,仿佛午后时光一样永无止境。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的夏天,让我想起不久前同样风景如画的英剧《德雷尔一家》。海边、乡村、酷暑与没有手机的纯真年代,格外适合构建懒散而生气勃勃的伊甸园。

每年夏天,埃利奥一家都会来此避暑,并按惯例接待一位访问学生。这位学生将帮助父亲帕尔曼教授处理文件,也会接受他在写作上的指导。在埃利奥生命中的第17个夏天,他遇到了24岁的奥利弗。

没有在这类影片中常常出现的世俗阻拦或道德压力,两个灵魂在患得患失中试探、误解,缠绵依恋,在最后的三天里宣泄般爆发出来,光彩夺目。这是短短六个星期的情欲,也是两个人一生的故事。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获得了广泛的喜爱和好评。烂番茄新鲜度96%,豆瓣7万人打出了9.0的高分,好于99%的同志片,亦好于98%的爱情片。很多媒体将其评为2017年十佳影片。很多人等着这部电影,一等就是一年。

其实早在2007年,安德烈·艾席蒙创作的同名原著小说就曾引起轰动。而三次提名奥斯卡的导演、编剧詹姆斯·伊沃里亲自操刀改编,进一步确保了影片的质量。在小说中,故事以中年人回顾往昔的方式铺陈,对已经失去的青春爱恋,难免萦绕着挥之不去的缅怀。但电影的视角是当下的,正在发生的,它呈现了令人迷醉的现在。

原著小说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絮絮叨叨全是少年心事。影片同样没有过多依托叙事,而是以一连串令人脸红心动的细节,配合恰到好处的音乐,还原了初恋的味道。

就像开篇不久的一个长镜头,隔着时有时无的断壁残垣,埃利奥追逐着奥利弗行走,仿佛在用视线拥抱他时隐时现的身影。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几乎能看到爱情律动的节奏,描绘出它飞扬的轨迹。

悠闲的午餐时间,埃利奥对奥利弗隐蔽而专注地凝视,又或者他躺在床上,聆听奥利弗在卫生间淅淅沥沥的动静。他用赤裸的脚追逐奥利弗的脚趾,他偷偷将头深埋入奥利弗红色的短裤之中,叹息着吸嗅。他动用他的所有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来确认那个人的存在。

“说出来好,还是死好?”一个致敬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埃利奥告白了,隔着宽阔的纪念碑。长镜头下,他的胆怯与勇敢一览无遗。他反复念叨着“因为我想让你知道”,声音低沉而执拗。但其实小说中的埃利奥爱得更激烈,时时刻刻,少年纯真的情欲都在他的心底呐喊。

在小说里,有一次奥利弗迟迟未归,埃利奥以为他溺水了。他想像了这样一幕:“等渔夫找到他,在外面等海滩上点燃一堆柴,我要从厨房拿来玛法尔达的刀子,割下他的心脏,因为那颗心脏和他的衬衫是我这一生仅有的功绩。一颗心和一件衬衫。他包裹在湿衬衫里的心脏——像安喀斯的鱼。”

电影对这样的绝望情绪做了弱化,却仍旧能看到埃利奥为爱疯狂而献出一切的影子,让人联想到歌德笔下的维特少年。

影片后半部分,两个人的关系逐渐改变,埃利奥对自我的探索也日渐深入。这个介于少年与青年之间模糊地带的灵魂,向往着未知的神秘领域。然而,初次做爱之后,他疑惑了。显然,小说对此更具有叙事上的优势,但电影同样用两人间变宽的距离,表现出了埃利奥的别扭。但这都是短暂的。

那场著名的桃子戏拉开了高潮的序幕。桃子粉红的色泽和饱满的形状,桃子中心那个令人害羞的凹陷,暗示着什么不言而喻。它像一个仪式,有点羞耻,沾染着情欲,却令人意外的干净而美好。有趣的是,导演并不十分想拍这场戏。他试图用一个桃子证明,此类自渎无法完成,然而他成功了,也就失去了最后的拒绝理由。

回到影片最关键的问题,其实埃利奥和奥利弗之间真正的心意相通,发生在互换名字的那一刻。“用你的名字呼唤我,我也用我的名字呼唤你。”影评人乐意从古希腊的神话中找到这句话的依据,其实,这种做法并没有方向上的错误。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充满了古希腊和罗马的元素,不论是发生在罗马古城的最后狂欢,还是健美的古典裸体雕像,抑或那个从水里捞出来的,象征着维纳斯的青铜雕塑,都让人很轻易联想詹姆斯·伊沃里杰出的前作《莫里斯》。

在那部影片中,柏拉图的《会饮篇》仿佛一个密码,将情欲与世俗这两个世界区别开来,而希腊则成为精神恋爱、乃至灵与肉结合的象征。在访谈中,詹姆斯·伊沃里承认,在改编《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时,他从《莫里斯》里借用了一些内容,这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也确是对温和、开放、性感的古希腊的一次遥相呼应。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阐释了情欲与爱恋,其中一个希腊神话故事,常常被后世的文学作品所引用:

最初的人类每个人都是合二为一的,拥有四条手臂、四条腿、两张脸。他们分为男人、女人和半男半女的阴阳人三种。后来,宙斯决定把人截成两半。被截成两半的人类在以后的人生中,一心寻找他们失去的另外一半。不管自己的另一半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都将与对方沉浸在无尽的爱情与亲密之中,获得最终的统一与完整。

不论原著作者有意或无意,埃利奥以自己的名字呼唤奥利弗,无异于承认了两人之统一。自此,肉体的诱惑上升为精神层面的碰撞,“就在我把我的名字当他的名字来呼唤时,我进入了一种无论过去或此后,我从未与任何人共享的境界。”

因此,当奥利弗离开后,他说他还记得互换名字的事情,埃利奥才会心生安慰。名字不仅仅是两人间情欲的小把戏而已。

不过,《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虽然有维斯康蒂的影子,却并不想像它的前辈《魂断威尼斯》一样,试图于哲学之路上再进一步。英语、法语、意大利语交融的对话,埃利奥创作的巴赫钢琴变奏曲,或是奥利弗正在写作的哲学书籍,皆是为了增加这个犹太裔家庭的文化气息,而不是构建一种形而上的高冷气氛。当然,这或许也是和原著本身通俗文学的特点有关。

影片最后的部分,父亲帕尔曼教授的一段话为这个故事定了调,使爱情故事落到人生这个永恒的命题之上。

“为了快速痊愈,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夺了太多东西,以致在三十岁时,感情就已经破产,每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我们能付出的就变得越少。但为了让自己不要有感觉而不去感觉,多么浪费。

如何过你的一生是你自己的事情,但你要记住,上天赐予我们的心灵和身体只有一次。而在你领悟之前,你的心已经疲惫不堪了。至于你的身体,总有一天没有人愿意再看它一眼,更没有人愿意接近。现在,你充满了悲伤、痛苦,别让这些痛苦消失,也别丧失你感受到的快乐。”

这段有些冗长的说教,就像一个醍醐灌顶的方法论,既是给埃利奥的,也恰恰是很多于城市中奔波的人们所需要的。

多少人庸庸碌碌混沌至今,却没有一段可以在醉酒之后,就着眼泪讲述的故事?说了几百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不顾一切的爱恋,却最终还是被世俗所束缚,简简单单用佛系打发了自己。

但有些事,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帕尔曼教授羡慕这种爱情,我们也羡慕。影片最后一段三分钟的长镜头,埃利奥对着壁炉中的火焰默默垂泪,也是令人羡慕的。羡慕他曾经拥有,羡慕他可以恣意地心痛。

然则之所以说羡慕,大概是因为,“遗憾这两个字让人心碎。”

观影之后,本以为会不断回想起那颗桃子、肌肉、线条,醉酒后的跳舞,性,眼泪,抑或一声声呼唤:埃利奥埃利奥埃利奥……

但我却常常记起一个很不起眼的场景。傍晚,埃利奥一个人蜷缩在树丛下,等待未归的奥利弗。彼时他们的关系还尚未确定,六周的期限还未到来,他们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暧昧、猜测、犹疑、挣扎、相互折磨或品尝甜蜜。他孤独地等待,却又丝毫不孤独。他心里挂念着奥利弗。

即使镜头里只出现了一个人,却仿佛也有两个。

酸涩又富足,爱情就是这样的吧。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看懂大英博物馆」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