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生活圆桌 | 西餐中吃的古往今来

2018-01-22 二公子 三联生活周刊

图      谢驭飞

在网上搜索出国旅行必备品清单,前四名是方便面配榨菜、证件、衣物、应急药品。“快餐双子星”上榜的理由是:“在漫漫旅途中你必定会挂念祖国佳肴,有了方便面配榨菜,在国外超市买个鸡蛋,一壶开水泡下去,明智如你立刻会发现满满的幸福感如此容易实现。”

视西餐为畏途的国人,非今独有,中国第一所官办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的首批毕业生张德彝就是一例。张在鸦片战争后赴欧,搭乘的跨洋轮船每日提供三次点心、两顿正餐。对此他记录道:“先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面包⋯⋯饮则凉水、甜苦洋酒⋯⋯另有黄薯、白饭等物。”从描述就看得出,他对这样的伙食明显不适应。“牛羊肉都切大块,熟的又黑又焦,生的又腥又硬⋯⋯”到了后来,他自称已经到了“一嗅即吐”的地步。

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无锡人薛福成也认为:“是饮食一端,洋不如华。”1889年出访英、法、意、比四国时,他曾描述:“中国宴席,山珍海错,无品不罗,干湿酸盐,无味不调。外洋唯偏于煎熬一法。”言外之意,西餐“味不调”,是被千篇一律的烹饪技术坑了。

西餐如此不堪入口,自然有人挺身而出,将西餐汉化。清朝的徐老高,就因此名声大噪。他原本在广州沙面的洋行厨房里做事,学到了西菜烹调手艺,后来开了一家主营“西餐”的太平馆,虽然远近闻名,不乏达官贵人青睐,但菜单却和真正的西餐相去甚远。不仅有老外不太吃的鸡翼、乳鸽登堂入室,还有瑞士汁炒牛河、鸡丝炒饭交相辉映,谁主谁辅,一目了然。名为西餐,实则中餐西做。

百年之后,西餐中吃的精神依然如故。用可乐煮鸡翅者有之,用啤酒煮鱼者有之,用西班牙火腿煲汤者也有之。而且国人早已经把西餐中吃之法发扬到国外去了。有一个冬夜我在巴塞罗那,逛完了兰布拉大道,晚餐还没着落,衣着单薄紧赶着往酒店走。在饥寒交迫的节骨眼上,乡音不期而至。“大哥去哪儿啊?进来暖和暖和吃顿饭吧!”顺着声音看过去,一个中年大叔操着东北口音拿着一摞子菜单,正在马路上乐呵呵地向我招手。到了跟前,我礼貌性地回答,想尝尝当地口味。

“那还不简单吗?咱家专做海鲜饭呐!”从他手里接过菜单一看,上面果然都是西班牙图文。我看前方还有两家店,就有点犹豫。他看出来了:“那两家吗?你不用去了,都被我们老板盘下来了,西班牙人哪有我们中国人勤快。走走走!”就这样半推半就,我跟他往店里走去,路上,他拍着胸脯跟我们夸口:“兄弟,你就点我们的海鲜饭,我给你加上锅盖煮,保证不像老外做出来那种饭夹生。你家里吃啥味儿,咱这里就啥味儿。”

那个晚上我像是穿越到了广州西关,因为吃的是有些另类的海鲜煲仔饭。徐老高泉下当有知,西菜中做,海外后继有人!


大家都在看这些👇🏻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53 30179 53 16118 0 0 3042 0 0:00:09 0:00:05 0:00:04 3042ong>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我们如何获得真知识」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