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情歌最能动人?
点击以上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听吧,爱情」
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音乐如何记录、传递、表达爱情?
旋律和歌词如何影响了人们去想象一种爱情?
继“文学中的爱情”和“绘画中的爱情”两个主题之后,今年2月份我们想要和读者一起,尝试去了解“音乐中的爱情”,作为一年一度三联爱情专题“经典系列”的收官之作。
然而,接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和同事黑麦都觉得这是一个特别艰巨的任务,因为相比文学和绘画,选出“经典”情歌的难度更大,人与人之间的音乐品位千差万别。
对音乐的文字化分析,也远远比文学和绘画要困难得多。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和很多音乐人聊了聊,情歌何以动人。每位音乐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姚谦认为情歌相比文学、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优势在于,后者是用眼睛看,再通过大脑进行分析,“而音乐是通过耳朵对人体直接刺激,情歌中的很多内容也与生理直接相关”。阿肆觉得情歌可以“给人一次角色扮演的机会”,董冬冬和陈曦认为情歌的感染力来自“歌曲和画面的结合”。至于情歌对听者心情产生波动的原因,尧十三称之为“条件反射”,彭坦管它叫“投射”,赵照则说情歌听的是心思,而不是脑子,“脑子是辅助的,心思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才会心疼、心乱、心烦、心跳”。
音乐的另一个魔力在于,给任何一位毫无乐理知识的人听一首没有歌名和歌词的乐曲,他也能毫不费力地分辨出这首乐曲传递的情绪是欢快还是悲伤。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不像绘画或文学,需要通过人类的视觉和头脑,将所看到的文字或图像进行解码,以分析出诸如“蓝色代表忧郁”的理解。音乐给人的冲击是最直接的。在人类所有能表达爱意的感官信息里,声音对情感起到的加成作用最明显。
在聊天中,同样让我意识到的是,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情歌,不同的情歌也反映着各个年代的爱情。
70年代末,邓丽君成为大部分人的情歌启蒙,不仅仅因为卡式录音机在大陆的普及,更是因为,在那个旧价值体系崩塌的年代,爱情成了人们新的支柱力量。1987年以后,罗大佑风靡大陆,他则用情歌来表达一代人的价值取向,一代人与旧时代的告别,与新时代的拥抱。90年代,李宗盛成为了当时著名的制作人。他为周华健、张艾嘉、张信哲、陈淑桦等诸多歌手作词。李宗盛的作品犹如一部都市女性情史大全,如张艾嘉所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李宗盛”。
再往后,以周杰伦为代表的新一代流行音乐在华语乐坛掀起了一场“龙卷风”。由此,情歌多了一层游戏的色彩,男女之间的感情再也不像当年那么惊天动地,也并不是稳定的关系,著名乐评人李皖在其中看到的了另一个层面的进步:“人们对爱情的忠贞观念受到了冲击,认为中断婚姻也没什么……年轻人想要活在当下,活在真爱中,拒绝虚假的爱情。”
人们喜欢听怀旧的歌,甚至在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很难再对新的流行歌曲感兴趣。原因不仅仅在于音乐网络平民化之前的歌词更有质量、更有内涵,也不仅仅因为人们年轻恋爱时常常听到这些歌。
很多人说音乐会触发埋藏已久的记忆,流行的情歌的作用尤为明显,这可能是现代人特有的现象。记忆理论学家普遍认为,人生所有经历几乎都储存在记忆里,需要特定的事件或物品,才能将记忆提取出来。
音乐产生直接的感官刺激,旋律是抽象的,乐器会产生很多经验对照。人们无论是在看电影时配乐响起,还是在街头偶然听到一首歌,这些亲身经历的片段都会留下经验记忆。这些经验记忆埋存在人的大脑中,当同一个乐器再次响起,或者相似的旋律再次出现时,它们就会被激发,此前经历的场景和情绪也会重新出现。
加拿大籍哲学家和物理学家马里奥·邦格(Mario Bunge)就曾说到这个特性:“在我们受到某人的性吸引或者爱情吸引时,无论背景播放的是什么歌,一定都会变得非常重要,而且这首歌被赋予的意义永远不会消退。”人们可能往往在需要得到共鸣、疏解和对照的情绪里去听情歌,所以歌中的旋律,都会很快让那些情绪更立体化、场景化,化为影像在头脑中重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唱歌的时候,常常唱着唱着闭上眼,因为闭上眼,自己脑海中的影像可能更清晰地浮现。
由此,每个人都与特定的一首歌产生了一种私人化的连接。人们对一首歌或一首曲目的评价标准,也因此不仅限于作词作曲的质量优劣,更在于每个人的青春、记忆和爱情的特殊情境。
词作人姚谦曾经写过诸多情歌,其中一些就源于自己的经历。姚谦告诉我,他为蔡健雅写《纪念》时,他刚结束了一段一年多的感情,结束得很辛苦。当他随着时间推移,从耿耿于怀中恢复之后,又无意间遇到了对方。当时他觉得对面的她没有什么改变,甚至连气味都没有变,但却觉得她已经不是自己曾经朝思暮想的那个人了。通过这件事姚谦才发现:“爱情很多时候是自我经营的,我只是把我自己想象中喜欢的那个人,投射在她身上。”
我的同事艾江涛是Sally(叶倩文)的歌迷,他分享了一段自己的回忆:
“Sally老去了,伴随着Sally歌曲的那个属于我们的青春时代也在远去。但不知为何,我仍愿回忆那些破碎而扎眼的片段。2000年,当我在延河岸边手足无措地向初恋女友说,也许我们并不能在一起时,她竟当着我的面,哭着撕掉记录联系方式的通信簿。再见已是十年之后,言语不多始终带着关切。奇怪的是,涌现我心头的并非‘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的感怀,而是我们在一起学唱Sally歌曲的片段。那时的人们,不惮于表达自己,无论坚强还是脆弱,无须假面掩饰。那时的时光,未必就是一种慢,但少有惶惑与卑微,只像Sally所唱,潇洒走一回罢了。”
在人类所有能表达爱意的艺术形式中,为何情歌最能动人?
在本期封面专题中,我们挑选了不同时代、不同音乐风格的中外音乐人,通过他们的个人经历和创作故事,来探讨音乐和爱情和时代的关系。
天才的英国大提琴家杜普雷(Jacqueline du Pré) 和意大利歌剧女王卡拉斯(Maria Callas)都曾经历了因音乐而起、又因音乐而终的灿烂爱情,她们的艺术同爱情一样,如烟花般瞬时炫美,却消散在恒久的孤寂中。
Jacqueline du Pré / Maria Callas
在西方摇滚乐史中,有不少宣扬爱情与自由的歌手,如果说詹尼斯·乔普林(Janis Joplin)代表着美国嬉皮士一代性解放潮流的高峰,那“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的故事则展现出如何将对爱的温柔、思念、激情和愤怒注入躁动的摇滚乐。
Janis Joplin / Patti Smith
民谣歌手周云蓬为我们写了一篇文章,回忆从小到大对他影响深刻的情歌。我们记者还采访了前后两代港台流行歌手,“情歌王子”张信哲细致地讲述了他自己作为歌手的命运流转,他在李宗盛的帮助下登上事业高峰,通过一首首的情歌记录了八九十年代的情感范式,也让我们一窥华语唱片黄金期情歌制造的商业模式。
2005 年出道的方大同则代表了网络文化一代的爱情观和音乐观,他们没有大彻大悟的人生起伏,也很少将失恋的悲伤放大,取而代之的是用更晴朗的态度去看待爱情中的悲欢离合。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你还意犹未尽——在本期封面故事中,我们请来封面大使张信哲与你聊一聊他心目中的爱情。
▲点击上图,听一听张信哲情歌中的爱情
张信哲的一席话是否触动了你?你心目中的爱情是怎样的?你最爱的情歌又是什么我们很想听到你的声音与故事。
关于本期封面故事,有任何想说的话,请积极留言。
精选留言将有机会刊发在下期杂志的读者留言区↓↓↓
就是这个位置!
本期
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情歌何以动人:听吧 爱情(张星云)
情歌三问(张星云)
张信哲:告别“情歌王子”(宋诗婷)
方大同:爱一个人,或许要慷慨(薛芃)
周云蓬:恨情歌(周云蓬)
叶倩文:但留情义(艾江涛)
恋爱范本(傅婷婷)
杜普雷的秋日悲歌(李梦)
玛丽亚·卡拉斯:为艺术,为爱情(孙键)
为什么导演偏爱“乡村骑士”间奏曲?(马志明)
詹尼斯·乔普林:亲爱的为什么一切会变成这样?(李依霙)
帕蒂·史密斯:一场不明之火(吴扬)
泰勒·斯威夫特:少女的爱情远去了(杨聃)
梅林茂:只有一件事,就是爱情(吴扬)
| 社会 |
调查:行唐故郡遗址:“掘出来”的古墓(王珊)
| 经济 |
市场分析:银行股为何强势上涨?(谢九)
| 文化 |
专题:狗从哪里来?——关于动物的“知识考古学”(刘周岩)
专题:黑夜骑士(镜子)
专题:“雅克·路”的困惑(博乐)
专题:人狗情未了(郭老侠)
专题:老狗阿义(徐何夕)
专题:狗之书(周志远)
吃喝玩乐:台南小吃:“富贵甜”催生“幸福肥”(曹玲)
| 专栏 |
邢海洋:人民币升值的基础何在?
苗千:茫茫银河
袁越:狗改不了的习惯
卜键:第一支哥萨克匪帮
张斌:1亿加背后隐隐的焦虑
宋晓军:俄罗斯把“宝”押在了伊朗一边?
朱伟:格非:文学的邀约(5)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听吧 爱情」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