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苗炜 2018-06-03

好多年前,三联生活周刊的办公室还在净土胡同,工作还不那么忙碌。每周五的下午,会有一个小伙子,背着一个大大的旅行包,到办公室来卖货,包里全是古典音乐CD。老朱会挑一两张,和小伙子讨论一下某个曲子的版本,然后指点我们该买点儿什么听。有一天老朱一时兴起,说要给我们系统地讲一下古典音乐,于是就在空闲的下午,围坐在会议桌前,讲了几次古典音乐。我记得有一次是讲格里高利圣咏,有一次是讲马勒。还有一些空闲的下午,办公室里没什么人,老朱会和我聊聊小说,他跟我讲过昆德拉、索尔贝娄,还讲过卡佛。不过,他从没有说起过他当小说编辑时结识的那些作家。


图片来自@朱伟 微博

 

他带我们见识了新作家。杂志最后一页被老朱称为“屁股”,他说,屁股一定要好看。他找来写“屁股”的人是王小波。那时候王小波的专栏是用传真机传来的,有时候我听到传真机响,就知道是王小波的文章到了,跑过去,看着传真机吐出来一张纸,题目是《椰子树与平等》,或者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在传真机边上看完,哈哈大笑。


那时候对王小波的期待就是要笑。我还记得有一次苏群给我打电话,说刚看了《肚子里的战争》那篇,笑得在床上打滚儿,说,这个王小波太他妈好玩了!我在办公室里见过一次王小波,穿的衣服极松弛,整个人也松松垮垮的,就记得他说,你们该用电子邮件了,不要用传真机了。可惜那时我还没读过他的小说。

 

后来,我们的办公室搬到了安贞大厦,双周刊变成周刊,人手越来越多,工作越来越忙,就没时间扯古典音乐、外国小说这些闲篇了。换了一个写“屁股”的人是王朔,王朔写的时间不长,其中一篇《我讨厌的词》印象深刻,朔爷列举的那些他讨厌的词,全都是我喜欢的。还记得有一天,老朱带着一个瘦瘦的中年人到我的座位上,我盯着那人发愣,老朱遂即介绍,这是北岛。


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就瞎寒暄了两句。其实心里是文学青年见到偶像的激动。我那时总想,周刊也可以发点儿小说啥的,可老朱似乎决绝地要走向新闻,总逼着记者采访,做更硬的新闻。不过呢,他也答应我做一两个文学的封面故事,他说,塞林格要是死了,你就可以做一个封面故事。他甚至还和我商量了封面的标题。可惜,塞林格死的时候是1月下旬,正赶上我们春节前的年会,放假了。


2005年周刊部分记者应邀赴主编朱伟的新居做客


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那天,我是在五棵松体育馆看NBA中国赛,中场休息的时候跑到场外,刷手机看了一眼获奖的消息。这个封面故事也轮不上我做,因为我只读过半本《檀香刑》和半本《生死疲劳》。我还记得杂志中莫言获奖的报道,有一张照片,是在莫言的高密家乡,家乡的领导放烟花庆祝,莫言踱步看烟火,老朱说,你看,莫言手里拿着一张咱们记者的名片呢。我对文字报道没什么印象了,就记得这张照片,漫天烟花,一个功成名就的作家,他的写作经历了多少疯狂的挫败的夜晚?

 

我还记得1988年看到电影《红高粱》时的激动,那一年进大学读中文系,最喜欢上的就是当代文学课,看马原、余华的小说。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前些天又在得到app上听了几节当代文学课,是老朱讲莫言,从《透明的红萝卜》开始,讲到《丰乳肥臀》和《檀香刑》。手机里传出来老朱的声音,能脑补他讲话的神态。又想起他当年的教诲,说写小说要有气度,要有文字繁衍的能力,当然还要有想象力。他说过一句话,至今我奉为圭臬,他说,想象力就是穿透现实的能力。


老朱退休之后,新配了一个黑边眼镜,年轻了十岁,每天养花逗猫喝茶,花几十万置办了一套高级音响,搜罗了更多的黑胶唱片。还买了一个德国产的自动炒菜机,给他做糖醋排骨,省下来的时间读书写作,《重读八十年代》就是他回顾文学编辑生涯、讲解当代作家的一本书。


为了写这本书,他要重读几百万字的贾平凹,重读几百万字的王安忆。书中记述了较为遥远的那种文学氛围,骑着自行车在当年还算狭小的北京城里转悠,和作者谈稿件,去某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搞笔会,把一群作家关在酒店里写稿。他还讲解了十位作家近百本代表作,按照作品发表的顺序,能读出一个作家的思考轨迹——他面临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他在写作中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的转型意味着什么?他的作品和他的成长环境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些讨论对一个严肃的写作者和文学爱好者来说,都很有意义。


《重读八十年代》(朱伟 著)


书中提到的许多篇章,我并没读过,但都有耳闻。想当年,一个好小说发表出来,是很有影响力的。可说实话,如果当年没读过,现在也没有多少气力再读一遍韩少功、史铁生了。年轻写作者都是从当法官起步的,臧否人物,胡乱地评价别人的作品,可没几个人坚持写到老,获得被审判的资格。我读这本《重读八十年代》,时时产生敬意,原来我们的前辈作家,曾如此深刻地描述我们的生存,有那样娴熟的技巧、强烈的写作意识、充沛的叙述能力和宏大的格局。我想起当年和老朱聊天时他说过的一句话,他说:“我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写不出好小说来,但我知道我能做一个好编辑。”

 

可惜,我跟着老朱工作了二十多年,也没学会当好编辑。我总觉得,那些悠闲的谈论古典音乐的下午,那些随意地聊起文学的下午,是工作中最大的收获。期待老朱接着写他的文学回忆录,延续我的收获。




《三联生活周刊》1000期系列主题阅读汇——

 我们与这个时代:

 朱伟《重读八十年代》新书分享会 


▲ 扫描海报二维码参加活动


嘉宾朱伟 x 格非 x 苗炜

主持人:李菁(《三联生活周刊》常务副主编)

活动时间2018年6月9日(周六)下午14:00 

活动地点郎园Vintage · 虞社演艺中心(北京建国路郎家园6号院16号楼,北京电视台东侧。建议从郎园北门进入)。活动签到口设于虞社东门

主办三联生活周刊、中读

协办中信出版集团、郎园

招募人数250人

活动价格50元/人,包含新书《重读八十年代》一本(定价49元,签到时赠送)

活动流程

13:30-14:00 签到

14:00-14:15 主持人开场,《三联生活周刊》1000期纪念倒计时

14:15-14:30 朱伟个人主题发言

14:30-16:30 沙龙对谈 朱伟x格非x苗炜:重读八十年代

16:30-16:45 观众QA环节

16:45-17:15 现场签名售书

参与方式扫描上方海报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报名参加活动。

 

🎙

 嘉宾

朱伟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微博粉丝225万。

1978-1983年在《中国青年》杂志做记者、任文艺部编辑。

1983-1993年在《人民文学》小说编辑室任编辑、编辑部副主任。

曾在《人民文学》推出莫言、余华、苏童、刘索拉、阿城、格非等一大批作家。1988-1989年在《读书》杂志撰写《最新小说一瞥》专栏,主编《东方纪事》杂志。因爱好古典音乐,1993年到三联书店创办《爱乐》杂志,并编著大型工具书《音乐圣经》。1995年9月起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代表作:《考吃》《有关品质》《微读节气》《四季小品》等。


格非

 

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之一 。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江南三部曲》、《望春风》、《欲望的旗帜》、《敌人》、《褐色鸟群》、《小说讲稿》等。《江南三部曲》是他最重要的作品。《〈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是他特别重要的学术著作。

 

苗炜


作家,《三联生活周刊》前副主编、《新知》前主编。1968年出生。已出版随笔集《让我去那花花世界》,短篇小说集《除非灵魂拍手作歌》、《黑夜飞行》。2012年出版长篇小说《寡人有疾》。


▲ 扫描上方二维码,申请加入活动群


▼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活动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