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绽放的记者,以及他们创造的这本杂志 | 三联1000期啦!

李鸿谷 三联生活周刊 2018-12-02

点击以上封面图

一键下单《三联生活周刊》1000期纪念特刊

「与时代同行」

2015年第一期《三联生活周刊》,版权页上主编、副主编、主笔、记者(包括摄影记者)——我们的采编团队有60人,一年之后,2016年第一期只剩下51人,进进出出,净流失15%,其中副主编、资深主笔与主笔、关键中层的流失,占2/3。

这一年,我正式接手主持这本杂志。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蔡小川 摄)

辞职,人才流失,无法制止的流失,带来了整体士气的颓唐,我们还有未来吗?悲观在漫延。

如何提振士气,减缓杂志衰势,争取下落速度比行业慢一些……日常性的焦虑很折磨人。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部分同事合影(蔡小川 摄)

发行部同事来告诉我,说我们杂志的印厂负责人希望来拜访。我问了一句,杂志的订价什么时间截止?答案是调整价格7月底必须报邮局。嗯,我们还有时间。北京利丰雅高的负责人郭健拿来一整套压缩成本的方案,这些都已经被我们的同行采用,包括降低纸张的规格、减少页码……算下来,我们一年可节省100多万。在讨论中,我说,既然可用节省的方式来应对下滑、获取利润,为何不可以试试杂志的定价上涨呢?

即使颓势,即使所有人采取消极的防守策略,我们可否反其道而行之,选择积极的进攻之道?至少,可以想象一下嘛。

各种喧哗声中,纸媒从业者的悲观情绪被完全鼓躁起来,动辄抱团取暖,仿佛末世来临。真实的杂志下降,远远没有士气下落的速度快。想象的危险,总比真实的危险让人恐怖。所谓衰世,大概是指这种情绪大于事实的状况吧!这是可怕的。

可是,纸媒全面的衰退,这是的的确确的事实,用进攻策略来对抗颓势,挽回自信,还有一种可能是当年订阅量急速下落,全盘皆输。

我们,有胆吗?

短线的进攻策略,本质上看,考验的是《三联生活周刊》对自己长线的内容生产能力的信心。在萧瑟寒风里,我们的内容,我们自许的知识生产,还能独立于世,被选择、阅读与购买吗?

这一年,很多人有疑问,《三联生活周刊》的内容会改变吗?毕竟主编更换了。在回答那些直接的提问者,我的答案始终如一,朱(伟)规李随!我跟随朱伟一道做这本杂志14年,它的未来是过去的延续呀!改变它,岂止不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张雷 摄)

内容生产保持相对稳定,提供了对生产关系——组织结构与制度体系调整的空间。我们从完善年度重大选题计划开始,主要记者深度介入杂志全年内容生产规划,机构自此开始为个人品牌化提供助力。微观层面,每周选题会上,对当期杂志稿件进行评点,也成常态。那些稿件,好在何处?不足是什么?都在选题会上摊开来说。日常管理,内容导向,好稿至上。

所谓的战略选择,以及制度创新,对于杂志,对于《三联生活周刊》,检验它的惟一标准就是:多少记者在这里绽放!成长成他们自我期待的伟大记者。

《三联生活周刊》社会部合影。前排左起:黄子懿、王梓辉、张从志、谢九;中排左起:王海燕、葛维樱、吴琪、刘周岩、李鸿谷、徐菁菁、王珊、贾冬婷、李菁、杨璐、吴丽玮;后排左起:蒲实、刘凌、曹玲、邢海洋、刘彭媛、何枫、丘濂、袁越(张雷 摄)

《三联生活周刊》文化部合影。前排左起:薛巍、陈赛、驳静、曾焱、孙若茜、马戎戎;后排左起:宋诗婷、张星云、卡生、傅婷婷、张月寒、艾江涛、薛芃、苗千(蔡小川 摄)

其实,纵观来看,杂志这个平台,也因这些了不起的记者以及他们经典的文章,记录并成为这个时代的一部分。

吴琪率先发力,她完成的第一个封面是“医生的角色”,一起手就是大目标:“通过医生的视角,理解生命。”稍后,她又写了“教师的角色”;再后,她考察了全球鲜花产业链,让我们了解“芳香与权力”。一年之间,三个原创性封面,在关系结构中,思考职业与行业,周刊的题材与写作,由此增添新范式!

吴琪(黄宇 摄)

本科学数学的贾冬婷,北师大经管学院研究生毕业时,有奥美与三联两份工作机会,她决定到周刊。2015年,她生完老二,回来单位上班,创造力无可阻拦。从“去英国读中学”开始,做了一系列对各国中学教育的考察。与此同时,她还另辟战线,连续两年主导“我们为什么爱宋朝”封面,提供了重新认识历史的路径。

贾冬婷(黄宇 摄)

记者在周刊的成长,邢海洋与谢九是经典的类型,长时间专注一个领域,有思考,有新见,杂志跟这个时代,就在他们一篇篇专栏文章里,建造了持续而连绵的关联。当然,更多的记者的成长路径,则是由写一篇篇稿件起步,然后有机会参与封面报道,继而写封面主文,最终独力而系统地形成自己的关注领域,并以封面报道为载体来表达自己的思考。

邢海洋(黄宇 摄)

谢九(黄宇 摄)

“行走体”,是袁越的风格,也是他的封面报道的主要类型。2016年,“行走”变“调查”,封面故事“海鲜诱惑”是这种转变的标志。他的雄心是用深入的调查、来分析中国人的口腹之欲——历史的推动力之一,如何重塑海洋生态与文明。这是一个长功夫也长自信的封面,自此,他进入更基本问题的追问:“中国人从哪里来”、“人类到底能活多久”。

袁越(黄宇 摄)

在微信群里很偶然看到一个很好玩的对话。有同事问刘怡,还有什么你不懂?还真有,生孩子我不懂!无所不知先生走出书本依赖的舒适区,是从菲律宾坐小船驶向南中国海开始。在这里,刘怡找到了自己的“现场感”。白俄罗斯、伊拉克、叙利亚、沙特阿拉伯、阿富汗……一路下来,欧美资讯笼罩的空间里,开始生长出中国视角的观察。

2016年9月,刘怡(左三)在巴格达街头与一群参加阿舒拉节庆典的什叶派信众合影(张雷 摄)

《三联生活周刊》当然是全体员工的杂志,但不同时期,总有杰出之士在这里创造自己的时代。它是杂志与记者,更准确地说是编辑与记者共同开发彼此的结果。

2012年3月,徐菁菁在圣彼得堡拜访反对派总部。凌晨,一位刚刚在此接受完选举监督员培训的市民在接受采访(黄宇 摄)

2012年杨璐在广东省乌坎村跟着村民看产生纠纷的土地(蔡小川 摄)

葛维樱在云南怒江采访滑索乡村医生(黄宇 摄)


与众不同的蒲实,其风格最成熟的表现是沈从文的封面。从文本精读开始,进入对作家的理解,再将这种理解对应于湘西凤凰,寻找其地理条件……这种种,又以个人化的思考重组叙述。这当然需要卓越的想象力。智力上的自信是蒲实的另种动力源。那篇解释数论——地基与大厦,由此描述一群杰出的中国数学家“行走于数学风景”的封面故事,是真正的“硬”报道,理解数学只是开始。

蒲实在俄罗斯勘察加采访,乘渔船出海(蔡小川 摄)

我们对年轻读者的追逐,从“自恋流行病”开始,直到陈赛“学会幸福”的封面出现,终于找到了供需的结合点。此前,童书是陈赛一直不衰的兴趣,接下来她主导的心理系列封面,成为周刊封面的重要类型。这类封面,没有广泛地知识储备,细腻的观察与描述,很难成功,而这正是陈赛的擅长。

陈赛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采访葡萄酒庄归来的路上(蔡小川 摄)

我们在总结周刊1000期的内容时,李伟与李菁提出了内容界定的四个关键词:真相、知识、成长、生活。嗯,认真想一想,果然。只是,代表“真相”的调查,尤其是社会性调查报道——这本杂志真正周刊化运行后建设起来的基础能力,越来越不容易施展。虽此,对魏则西事件、聂树斌案件、杭州保姆纵火案、江歌案……我们没有缺席;在进行事件调查同时,我们也在探索从社会新闻出发,提供新知与新观念的可能。2017年,我们做了一期标题“直白”的封面故事:向儿童性侵说“不”!日常事件的再思考以及观念更新,这个封面报道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也是我们未来需要拓展的方向。对于那些努力的同事们,舆论空间的宽窄,又如何能约束他们与周刊的成长呢。

2010年,李伟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采访环境治理问题(黄宇 摄)

2018年1月4日,李菁在特拉维夫采访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摩司·奥兹(张雷 摄)

只要不出差,每周日下午我都会去到单位加班,现在也学会了要强迫自己从椅子上站起来走一走,边走也会边想:咱们有如此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何须惊慌!

2015年7月,在邮局的截止日之前,我们决定把周刊价格从每本12元,提升到15元。

那年12月31日,我妻子做个小手术,我这个家属无法陪护,请来了她的姐姐帮忙。我得到单位等待周刊在邮局最终的征订数。很幸运,我们的订阅数,只比上年掉了6%——这样,2016年的全年订阅,相当于上一年的94%,因为价格变化,订阅数虽有下降,但第二年的净收入却增长几百万(恕不细说)。年底那段时间,每天盯邮局的数据,度日如年之后,终于等来好消息。周刊的进攻策略,保持了团队的信心与士气,从发行的角度看,经此一役,我们掉头向上,开始正向增长。现在,周旭领导的发行团队,以线上零售的增量,对冲了报摊零售的下降,逐渐替代;线上线下合并计算,零售止跌上升,结构上逆转大势。后来想想周刊的发行之道,价格提升的进攻策略,也算得上一个勇敢的选择。

那款汽车的广告:所有的伟大,源自一个勇敢的开始。

这个金句,偶尔也会拿来为自己打气。只是,每次熬过艰难之后,就会转身笑笑那个金句自我——所谓伟大,只是尘埃落定之后,别人乐意或不乐意给的一顶帽子,如何当真?

所以呢,开始,无论是否勇敢,更需要的是坚持,以及一颗大心脏。

这个时候,另外一个金句更管用:过程即奖励!

你跟三联相识多久了?

在留言区说说你读的第一本《三联生活周刊》吧!

另,你喜欢哪位记者,欢迎表白!



本期

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  开始,选择以及坚持(李鸿谷)

  •  真正周刊化之后的经营探索(潘振平)

  • 谁塑造了《三联生活周刊》?(朱伟)

  • 把事情搞复杂了(苗炜)

  • 丢了情节,留下故事(舒可文)

  • 欲辩已忘言(李菁)

  • 不能放弃的现实主义(李伟)

  • 悲悯与尖利:残缺带来的力量(吴琪)

  • 艺术有什么好写的(曾焱)

  • 艰难时刻,一起度过(邢海洋)

  • 资产焦虑时代的财经写作(谢九)

  • 热新闻的冷思考(袁越)

  • 偶然回首,文字所教会我的一些(蒲实)

  • 探寻桃花源:一个暂时隐匿的世界(贾冬婷)

  • 继续长大(陈赛)

  •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徐菁菁)

  • 无涯之思(薛巍)

  • 我还是想做一个社会的观众(杨璐)

  • 匠人之心(葛维樱)

  • 我们的病,我们的人生(曹玲)

  • 探索食物的美好旅程(丘濂)

  • 当音乐少了耳朵,只剩嘴巴(黑麦)

  • 三联和我这几年(苗千)

  • 答案在最后一公里(刘怡)

          

  • 姜文态度:追寻“真”的方向(蒲实)

  • 郎朗归来(蒲实)

  • 董卿:好的语言没有底(葛维樱)

  • 敦煌千年之后(张星云)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与时代同行」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