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事无成的人还配有梦吗?

小七Little7 三联生活周刊 2019-04-07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加星标!





文 | 张晓琦

家长们只关心能否考上重点,老师们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半步,孩子们按照师长们的期望,乖乖地成为社会规则所赞许的人,没有思考,没有质疑,没有叛逆,没有生命热力的挥洒,——这是音乐剧《摇滚学校》中冒牌老师杜威·费恩来到学校之前的情形。同一个地球,有些问题是相似的。

百老汇英文版音乐剧《摇滚学校》剧照

《摇滚学校》是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新作,《剧院魅影》《猫》《万世巨星》等重量级作品均是出自他手。2015年,《摇滚学校》在百老汇冬日花园剧院正式上演,随后开始了全球巡演。今年2月在上海公演1个月收获如潮热情之后,于3月下旬进驻北京,也获得了极多赞誉。

电影《摇滚学校》剧照

此剧改编自理查德·林克莱特2003年执导的同名电影《摇滚学校》,男主角杜威·费恩是个彻头彻尾的loser,被自己组建的乐队踢出,没有存款交不出房租,赖在好朋友史布里家里,终日被他的女朋友嫌弃。一天,杜威替好友史布里接了一个找他做代课教师的电话,心思一动,冒充史布里去了一所精英学校。他起初只是想混日子骗钱,当发现所带班级的孩子有音乐天赋时,让这些孩子和自己组了一个乐队想参加大赛,每天拉着他们玩音乐隐瞒校方。最终孩子们爱上摇滚乐,而学校和家长则发现了他的身份。

电影《摇滚学校》剧照

音乐剧几乎照搬了电影的所有情节,但充实丰富了一些背景内容,比如学生们的亲子关系,有的一直不被父亲认可,有的喜欢时尚和设计,但打橄榄球的爸爸只想让他子承父业,有的融不进新学校爸爸们却不当回事儿,这给了孩子们喜欢上摇滚乐以更充实的理由。当《If only you would listen》的旋律响起,童稚的声音响彻剧场,瞬间能击中太多不曾被父母理解的人的心。值得说一句的是,托米卡的家长是一对父亲,在不起眼的细节中有着对不同性向的尊重。这个故事的男主角是个“反正派”角色,一把年纪了生活还要赖着发小,靠作假手段当上老师,起初抱着利用孩子们的心理,虽然电影采用了喜剧方式处理,多少还是给一些观众造成了不适。但戏剧形式能更大强度增添滑稽戏谑感,而且此番音乐剧加强了他对孩子们的爱,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同。

百老汇英文版音乐剧《摇滚学校》剧照

心理、情绪与主旨,电影需要有更多的情节铺排,有时未必有空间,有时不宜过于直白,但音乐剧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僵化的环境、遗憾的失落、不死的精神,一曲咏叹就可以解决,并且能极好地调节节奏、调动气氛。再加上剧情本来就是关于音乐的,因此以音乐剧的形式来呈现“摇滚学校”的故事算得上更好的匹配。有一首在正式演出中被删掉的歌曲《Give up your dreams》:“时间一到,失败者就要付出代价”“如今的我们,应该更加成熟/不想漫谈,回归现实/放弃梦想吧/找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我支持你这个一事无成的人”“抛弃你那些徒劳的梦想,加入我们吧/抛弃那些毫无意义的愚蠢的梦想/加入这个已经先于你长大的世界吧”,精准刻画了一个怀揣梦想者会遭遇的世界。

而女校长罗萨利的内心独白《Where did the rock go》不知勾起了多少中年人的辛酸往事:“我终究长大了,一年忙完复一年/大概那些歌还弹唱着,只是我并未抽身聆听/年少轻狂变成成熟谨慎/世界像唱片一样转着,而音乐渐渐隐去”,曾经年轻曾经热泪盈眶的摇滚少女,疏忽就变成了墨守陈规、如履薄冰的保守派。

孩子们起初对杜威是疑惑不满的,他们要求老师布置作业、渴望评分等级,懂事又老成地追问老师:“我的父母每年花15000美元让我来到这所学校,不是为了……”他们像父母希望的那样,一心想考上藤校,成为精英,获得成功;懵懵懂懂地和杜威开始排练,也是以为参加音乐大赛夺得名次,可以为升学增加筹码。但艺术是奇妙的东西,反叛果真是摇滚的灵魂,在排练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天性被逐渐解放,原先隐藏的不满与被压抑的生命力也开始迸发。当杜威的身份被戳穿,家长与老师着急得要死,他们则坚定地与杜威站在了一起,瞒过校方与家长,排除困难与他一起登上了摇滚大赛的舞台。

在自己写的歌里,他们将杜威称为“魔法师般的男人”,他的意外闯入,启发了这群处于流水生产线上的孩子,令他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与热情,开始寻找自我。随着情感的投入、热爱的与日俱增与不断地创造,比赛、名次统统被抛在了脑后,因为他们在艺术与自我实现中获得了更大的满足。而杜威开始也不过是想利用孩子们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因为需要与他们通力合作,他必须把孩子们当作同伴而非像其他老师那样居高临下,反而给了孩子们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学生们在音乐上的才华与投入,令他爱上了这些孩子。最后,在他心心念念的比赛中,他演唱了吉他手扎克写的歌,并且愿意承认自己的平凡:虽然你这么小,但是比我有才华多了。甚至杜威与罗萨利,也是通过共同的音乐偶像,达成了有效沟通。

当孩子们在剧中登上摇滚大赛的舞台时,剧场中的气氛也被燃至最高点,音乐剧的观众,同时成了剧中演唱会的观众,久违的激情藉着激越的音乐得以释放。作为戏剧,《摇滚学校》将正反两方都拉到了极致,戏剧矛盾一波一波被推上高潮,同时又有相对低沉的段落来平衡结构丰满剧情,主线明确,节奏精准,这是它特别燃的原因之一。但同时也是其弱点,即太过理想化与简单化。没有人能回答死磕理想不能成功后该如何收场,很少有人能长期忍受杜威那样的朋友,并非所有的精英学生都没有自我,建构总是需要存在……

摇滚不是解决一切的良药,就探究问题与矛盾来讲,《摇滚学校》都失之于浅,甚至对人的塑造也是更功能化的。它更大的意义是提出问题,而面对僵化保守的体制,也必得有杜威这样疯癫痴怪、并不符合普遍道德规则的人来才能破题,他的存在构成了对既定观念,所有天经地义的问号。

而它打动观众的是对于信念的表述与激情,令人在2个多小时内,忘记污糟现实,重返魂牵梦萦的圣地,找回失落的自我。更别提动听的曲目,尤其孩子们的演出令人惊艳,以至于演出方不得不在表演开始前就放出通知:这些孩子的演出均是真实的。而在学区房炒至天价、家长们焦虑爆棚、工具理性和精致利己主义流行、成功学席卷一切的当下,作为一款发泄不满、舒缓心情的调节剂,《摇滚学校》显然是远超水准线的。





    大家都在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上图,一键下单【讲述东北】

▼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