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得承认,这才是婚姻的真相

徐菁菁 三联生活周刊 2021-01-13
新刊出炉!点击上图,一键下单
理想婚姻存在吗
主笔 | 徐菁菁
过去,婚姻天经地义,好像是人生历程中自然而然的安排。这个时代,它却变成了一个难题。10年前,我到北京市民政局登记结婚。我清楚地记得,排在我前面的女孩抬头盯着男朋友的脸,用无限复杂的语气慨叹:“我就要和你结婚了?!”我当时只觉得匪夷所思:没想清楚,你来这里干吗?我在身边朋友里算是结婚早的。后来,我发现其实很多人在跨过婚姻大门时都在犹豫。
走进婚姻的人在犹豫,想要走出来的也未尝想了个清楚。心理咨询师朱耀萍所在的上海睿家社工服务社就在浦东民政局的对面,她的主要任务就是观察每一对来离婚的人,以判断哪一对还有“劝和”的可能性。据她观察,来办离婚的人里至少有30%〜40%,内心深处是不想离婚的。
2019年,全国婚姻登记机关共办理结婚登记947.1万对,离婚登记415.4万对。最近这40年,中国结婚率不断下滑,离婚率持续攀升。我们的父辈、祖辈常说,结婚是“终身大事”,是人生的归宿。我们却感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所有的东西上面都有一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肉酱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两相比较,我们似乎处在了一个婚姻的悲观主义时代。
《婚姻故事》剧照
“悲观”的背后,是一场婚姻的革命。社会学学者陈一筠把1980年视作中国婚姻现代化的分界点。传统婚姻的要义是“经济合作社”和“生育共同体”。兜里没钱意味着必须找个人生活在一起。陈一筠记得,上世纪60年代,她和丈夫大学毕业的时候,两个人108元月工资,要养活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还有弟弟妹妹需要资助。家里用钱统一规划,由婆婆管家过日子。她每个月给陈一筠2毛钱零用,给儿子5毛钱零用。“如果丈夫吵了架负气出走,根本不用去找他,就算硬着头皮他也要回来,口袋里就几毛钱,不回家能干吗,婚姻非常安全。”
婚姻的血缘纽带也格外牢固。陈一筠观察自己的父母,他们是包办婚姻,既无浪漫也无自由。陈一筠从小听他们吵吵闹闹,但是从没有听说过“离婚”两个字。“如果离婚,一个人分3个孩子,怎么生活呢?那么多的夫妻就是这么过来的:为了孩子,摒弃前嫌,把婚姻忍耐到底。” 经济合作社、生育共同体,再加上无形的社会观念和政治运动,在那个年代,婚姻平安无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容易做到的。
1980年以后,一切束缚都在放开。人们兜里有了钱,加上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一个人也能养家、养老。计划生育制度使得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及至今日,不少年轻人已经不把生育作为人生的必选项。即使想要孩子,婚姻也不再成为必须途径。婚姻和性、生育分了家。
单身男女去国外购买精子卵子、代孕生子已经算不上新鲜事。在法律上,1980年第二部《婚姻法》在第25条首次将“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作为判决离婚的法定标准。离婚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选择行为。离婚手续的办理也在简化。不久前,“离婚冷静期”在公众舆论中激起轩然大波,很多人认为这限制了离婚的自由。但事实上,即使有了“离婚冷静期”,中国大陆还是世界上离婚最容易、最便宜的国家和地区之一。
两代人的婚姻 | 插图:范薇
当经济、生育等婚姻的传统功能逐渐弱化和消逝,当外部制度为婚姻松绑,让它回归到私人情感的领域,我们今天的婚姻才开始以亲密关系的面目呈现出来。2018年,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的数字显示,浙江省离婚原因排名第一的是生活琐事,占离婚纠纷总数的34.21%。“当人们在婚姻中追求心灵沟通、文化匹配、性生活和谐的时候,婚姻变得更高级、更文明、更进步,”陈一筠说,“但同时,婚姻存续的门槛和要求其实比从前高得多了。”
然后,如何达到现代婚姻的理想状态,对于中国人而言还是新的课题。作为一场巨变的参与者,我们很少有学习和参照的对象。“美满婚姻课堂”中国区的主讲人李隽楠在课堂调查问卷里设计了一个问题:在婚姻关系中,你的生活里有没有学习的榜样?她以为,人们会提到父母或者朋友。可是很多人给不出答案,即使有,也是一个错误的榜样。
我们怀揣着对美好充沛的情感生活的希冀进入婚姻时,并没有做好准备。获得一段理想的现代婚姻,首先要打破幻觉,直面人性的真相。
现代婚姻最常见的幻觉之一是将婚姻的质量寄托在找到一个永恒不变的“理想对象”之上。一旦相处不如预期,人们的第一反应总是“是不是找错了人?”。于是也总有人在追问:“以后遇到更好的人该怎么办?”
《廊桥遗梦》剧照
陈一筠说,她40岁被派去加拿大留学,在同去的二十几个风流倜傥的中年人中,大把人比丈夫优秀。“当时出现什么心态呢?相见恨晚啊。”她从国外回来,也跟丈夫非常坦诚地交流过。“我说我30岁嫁给你还是有一点儿早,也许我40岁、50岁再嫁人可能就不会找你了。我丈夫说,你说的话正是我想说的话,如果我50岁结婚我就不会找你了。”
这些话好像无情,却是现代婚姻自由择偶的现实。“当你决定结婚的时候,事实上还有很多的候选人没有出现在你眼前。”陈一筠说,“很多人因为遇到相见恨晚的人而考虑离婚,我劝他们:你别着急,再过5年你还会有相见再晚,再过10年还有相见更晚。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相见恨晚”的一面,是长期的共同生活总会磨去结婚对象在我们最初结合时的光环,逐渐把彼此的不合拍呈现出来。“婚前对方一个突出的、十分吸引你的优点,婚后常常变成了让你难以忍受的缺点。仿佛婚姻是个魔术师,把美德放在魔术箱里,再拿出来时,就变成了魔鬼。”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临床督导刘丹指出,“不是你看错了人,也根本没有什么婚姻魔术。而是同样的人,在婚姻中感受,与在婚姻外感受,因为观察点不同,观察结果差异甚远。走进婚姻,日日耳鬓厮磨,缺点无处遁形,优点也不能顿顿当饭吃。”
“相见恨晚”的另一面,是我们认为一个“理想对象”应该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满足另一个人的全部需求。婚姻的基准是它能够满足你最基本的需求和利益。一个人在婚姻里获得这种必需,然后可以从其他关系里获得补充。一个人可以有’蓝颜’‘红颜’,只要不跨越对婚姻的忠诚,都是正常的。”
婚姻本质上就是承诺一段长久的关系,是一个“约”。在这段关系里面,必然会有让步,关键在于界限在哪儿。| 插图:范薇

现代婚姻中常见的另一种幻觉是:我们以为只要彼此相爱,婚姻就不应当出现问题。刘丹做家庭咨询多年,她发现,很多夫妇掉入了一个陷阱:遇到事情容易个体归因,觉得出问题是因为眼前这个人没有做好。而TA之所以没有做好,是因为TA变了,因为TA不够爱我,TA和我不合适。
KeiKo和丈夫Oliver都是摄影师。在朋友眼里,他们是同舟共济的模范夫妻。为了给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夫妻俩把家从北京搬到大理,开始新的生活,相濡以沫。我们问KeiKo,婚姻里曾经遭遇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我们原本以为,她会讲述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后共克难关的故事。没想到,最让KeiKo感慨的是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对时间的掌控方式完全不同。例如我们说十分钟后出门,结果两小时后才出门。其间会发生什么事?就是我不断地催他:怎么还没好?我越催自己越火。他的回击是:如果不是你在干扰,我早就好了。在气头上的时候,我真的想过:要不要分开过算了?”
KeiKo在这桩“小事”上纠缠了两三年,最后她接受对方的不可改变,学会了“让步”:“他说的十分钟可能会变成两小时,其中的时间,我该干吗就干吗,或者我先出门,在某处碰面。”有时候,两人约好晚上做完工作一起看电影,KeiKo问Oliver还需要多久,多数回答是十分钟。KeiKo会打趣:地球时间吗?Oliver做饭很好吃,但每次做饭都不考虑时间。“以前,晚上10点他上一桌好菜,带着好心情哼着歌摆盘,孩子已经睡了,我已经气饱了。现在我知道,老爸要下厨了,我们先洗澡,吃点头盘垫肚子,找部电影看着。”
回归到私人情感领域,我们今天的婚姻才开始以亲密关系的面目呈现出来。| 插图:范薇
《尼布尔的祈祷文》中有一句话:“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去改变我能改变的。”刘丹将它视为处理一段关系的必要认知。她常常启发她的来访者:“你是TA最亲最爱的人,TA要跟你一起生活一辈子,你这么多次因为一件事情和TA发火、吵架,闹得那么不愉快,TA为什么还不改呢?会不会有更大的因素在影响TA、制约TA,让TA难以抗拒,无法改变?”
“就好像一艘帆船,我们盯着掌舵的那个人看,认为只要他够好、只要他努力,帆船就尽在掌握。”刘丹说,“可事实上,水流、风向的影响可能非常大。又好比种庄稼,能不能长起来,长得好不好,不完全取决于种子本身,土壤、空气和水都很重要。”
对于一段婚姻而言,土壤、空气和水可能是生命里必经的某个阶段。“人们在婚姻中度过自己生命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问题,于是家庭也有生命周期,像竹子的生长,从一个竹节到下一个竹节,过渡的部分就会不顺畅,就会有新挑战。”刘丹说,“我们得清楚,在这个时候,一些摩擦并不是对方的主观意愿带来的。”
“婚姻中一个典型的生命周期现象就是生育。这个阶段,女性在怀孕和哺乳期,她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改变,她一定会把注意力聚焦在孩子身上。相当一部分人还会产生阶段性的抑郁。而丈夫在这个时期,会非常地失落,原本正常的夫妻关系变得不亲密了,他也有可能抑郁焦虑。如果认识不到这是生理节奏之下的正常现象,双方都会抱怨彼此:你为什么不再关心我了?”同样,在中年、老年,我们个人都会在生理心理、社会角色上经历变化和动荡,它们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个人的情绪和行为,给婚姻造成困扰。
《革命之路》剧照
影响婚姻关系的还有更广阔的东西。刘丹说,理解家庭冲突需要更大的视野。我们选择的结婚对象,带有TA原来家族的文化印记,这往往也不是感情二字可以涂改的。在急速变化的中国,另一辆列车是时代。
“我们在婚姻关系的经营里会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刘丹说,“你父母在他们的关系里可能从来没有为了房子的事情讨论过,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房子是单位的,到时候单位就收回去了,不需要有任何讨论。可是到了你这一代,你就必须面对这些问题:谁出钱买房子,产权归谁,将来怎么归属?两个人怎么商量这件事就成了关系里的考验。中国就像一艘开得特别快的船,我们只能随着船整体行进。这不是个人能决定的。是否看到和接受这一点,会让双方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采取完全不同的策略。我们是相互指责‘你怎么就不能大方一点儿把我的名字写上去?’‘你怎么就不能尊重我?’,还是抱着一起去学习新经验的态度呢?”
看到和接受伴侣不能改变的部分,就能放下过高的期待,提高关系里的接纳性和容忍性。“正如你拼命推一扇门,但是怎么都推不开,就会很生气,感觉很挫败。但假如这时有人告诉你,这扇门是装饰,根本打不开,你只能走窗户,那么你对门的感觉就会发生变化:’好吧,随它去吧,就这样吧。’就不会一直较劲儿。彼此的理解增加了,接受度和容忍度就会增加,彼此的张力就会降低,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让步、妥协,这些词汇在强调个性和自我的今天好像显得格格不入。“如果你从丧失的角度来看,人生之路是由丧失铺就的,”刘丹说,“冬天要穿很笨重的衣服,夏天要防暑,你觉得很容易接受,因为你怪不到一个人头上。好的婚姻也是一样的,彼此放弃了一些东西,铸就了这段关系。当有一天,你不为对方放弃、对方也不为你放弃的时候,也许关系就没了。”
插图:范薇
如果在今天,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婚姻保障经济、生育孩子,如果在追求“理想婚姻”的过程中,势必要承受失望,接受人生的不完满,学会让步和妥协——或者简而言之,现代婚姻本身就是个终身难题,那么我们婚姻,对于个人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心理学认为,亲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人类在从出生到一岁之间是一个不完全发育的状态,必须依赖别人才能活下来。”刘丹说,“跟他人有亲密的关系,是人出生以后一年内最主要的经验,是一个生存的基础和起点。”
人可以从友谊等关系中获得亲密。可正如美国心理治疗专家朱迪思·维奥斯特(Judith Viorst)在《必要的丧失》一书中所言:我们在与朋友相处时,通常都不会像我们幼年时那样,以一种原始的方式表露自己的性格和大多数的基本需求。然而,回想一下自己和配偶在一起的情景:我们会懒散地穿着睡袍与她或他共进早餐;我们会在自己得了重感冒的时候,在家里到处找碴儿;我们会在与配偶一起进餐时,毫不客气地把食物从对方盘子里叉走;在吵架时,我们会厉声厉色地跟对方针锋相对。我们在一起时,除了有性爱的喜悦,还有其他原始的回归行为。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个玻璃杯,里面装满了水,当你刚认识某个人时,只是轻掠过水面,彼此熟悉之后,对方就开始浸入水面之下,并慢慢下沉。你们彼此愈亲近,对方就潜得愈深。点头之交通常是停留在水面附近,好朋友则往下潜一些,但亲密的伴侣则会一直下潜到你所能容许的深度。潜得愈深的人,就愈能看透你的面具和外在形象而发现真正的你。
作为一种长久的许下承诺的关系,婚姻的难,可能就在于你们会逐渐认清彼此的全部真相:真正的你们也许并不怎么迷人。你们都会在某些时刻软弱、自私、愚蠢⋯⋯人性的全部都涌到你们面前,让人喘不过气来。但很可能,婚姻的意义和魅力也就在此:当一个人在看清你的全部之后,依然愿意和你在一起。于是,我们也就实现最深刻的依恋的可能。在这种依恋中,我们成就彼此。
《爱在午夜降临前》剧照
有一回,先生大栎让棉梓非常生气。他逼着她拿账本把自己一年的收入和开销全部算给他看。她觉得这实在是太过分了。可是盛怒之后,棉梓承认大栎是在强迫她直面长久以来的幻觉。棉梓的职业不稳定,如果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职业圈,收入很有限。过去十多年,棉梓一直告诉自己,现在的阶段是临时性的,不用害怕,她一直在回避一种可能性:也许她永远没办法打破这个天花板。
“他采取的方式可能有待商榷,但他的干预让我觉得这是婚姻的价值之一:只有你不再是一个人,两个人是一个家庭的时候,这个人才可能逼着你去面对这个问题。”从那以后,棉梓在圈子里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同时兼职做自己喜欢的事。她发现,她并没因为改变失去什么机会,反而找到了一个更从容舒适的状态。
让棉梓特别感动的是,大栎后来告诉她,他这么做的时候,其实很害怕棉梓会觉得他是个“逼着老婆挣大钱”“逼着老婆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当白领”的人。“他说,我没有想要诋毁你的工作,也没有要求你一定要成为怎样的人,我只是希望你对自己心里有数,不要被蒙蔽在一个假象里,能把自己的事想清楚。他还说,其他都不重要,我希望你是一个不受别人影响的人。”
再往后,棉梓发现,其实两个人是在彼此成就。大栎正在职业的探索期,一度频繁跳槽,想要创业。一开始,棉梓强烈反对他的尝试。“我会觉得你怎么这么蠢,这么自大,现在经济形势这么差,你凭什么觉得就能创业?”这个反对的背后其实有另一层心理动机:家里还靠你赚钱呢!“当我有一个成年人的经济状态之后,我就没那么慌了。我不再去阻拦他实践他的想法。事实上,他也给自己画定了一条安全线。”
在这个时代,婚姻已经不是一种必须,每个婚姻也都会有它们不同的特点。在这期封面故事里,我们采访了许多婚姻中的当事人,去呈现现代婚姻的各个切面。我们试图去回答这些问题:女性的情感需求在如何影响现代婚姻?我们需要在婚姻中做好哪些心理准备?一方出轨后的婚姻就不可能再重修旧好了吗?“理想婚姻”不是模板,而是旅程。


封面动画设计:黄罡

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

理想婚姻存在吗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本期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 理想婚姻存在吗?(徐菁菁)

  • 理想婚姻:幻想、真相与追求(徐菁菁 孙一丹)

  • 好的婚姻是奢侈品(王珊)

  • 幸福婚姻的配方(陈芷妍)

  • 离婚:出走的勇气与痛(王珊)

  • 背叛与渴望(陈赛)

  • 出轨后,一段关系的反思与重生(徐菁菁)

  • 上海中年夫妻的婚姻故事(驳静)

| 社会 |
  • 时事:饥饿大陆:蝗灾威胁“非洲之角”(刘怡)

  • 热点:“奥利给大叔”被看见之后(张洁琼)

  • 调查:风口下,被淹没的电商主播(黄子懿)

  • 调查:拯救邮轮海员:一场艰难的上岸之旅(董冀宁)

  • 调查:一支肺炎疫苗的产生(王珊)

  • 逝者:从普鲁士蓝到锂离子电池(袁越)

| 经济 |
  • 市场分析:A股监管新气象(谢九)

| 文化 |
  • 音乐:隐秘的“阴乐”(黑麦)

  • 电视:《公关》:如何扭转声誉(张月寒)

  • 图像:美人今何在?(张宇凌)

  • 设计:展示另一种现实的幻想建筑(钟和晏)

  • 时尚:何为“意大利制造”?(杨聃)

  • 书评:官与民的共谋(维舟)

| 专栏 |
  • 邢海洋:批发市场的未来

  • 苗千:引力波探测的新发现袁越:

  • 核酸检测准确率如何

  • 张斌:强者雄心

  • 宋晓军:对中国军队自己挣“里子”的担忧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理想婚姻存在吗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