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为什么不再喜欢《哈利·波特》?

康伊康 三联生活周刊 2021-01-13


关注B站「三联编辑部」,收看视频解读

文|黄远帆

我小学时的英文补习班老师,恰好是《哈利·波特》电影版里罗恩父亲的中文配音,而他又以这些电影自编了教材,当时算一种教学创新,我便有幸反复观摩,不少对话可以绘声绘色背诵。当年那些魔法世界亲切若比邻,喜欢不是选择,而是本能。

但从第五部开始,我却越读越感觉不对劲。曾经,那个魔法学校很大,很神奇,而当哈利渐渐长大,那个本应更宏大的魔法世界却显得越来越小,且庸俗。但当时我的水平看不清楚也说不明白,现在重新尝试一下。

保守的乌托邦

人们总以为喜欢魔法,是因为它可以扭曲、修改、突破各种现实法则,这固然不错,但我们必须追问,到底是什么维系、确保了魔法永远有效?

当然我们也许还可以先区分一下各种魔法的不同。有时候它像一种高科技,比如幻影移形咒、门钥匙之类,想来应该会让上班快要迟到、雨天打不到车的哈迷羡慕哭。这种瞬间移动术,虽然目前科技达不到,以后却未必不可能。还有一种魔法,比如和画中的逝者聊天,或者魂器之类,属于逆改生死的根本定律,科技就好像永远无法企及。

而这类涉及生命本质(杀人和复活)的魔法,往往称为“黑魔法”。这个黑字,恰恰说明,看似无所不能的魔法世界里,有些法则是不能更改的。或者说:魔法可以带来现实世界的种种具体的生活方式(变得更方便或至少更有趣味),但终究不能改变现实世界的道德信念。

《哈利·波特》的世界设计了那么多奇技淫巧,古堡怪兽,飞天的魁地奇,入海的争霸赛,这些虽然无比有趣,却如海底捞在候客区摆的糖果和花生米一样,并非魔法世界的正菜。霍格沃兹之所以让大家迷恋,最根本还是提供了一种爱与信念。“大难不死的男孩”,本身就是一个用爱战胜死亡的奇迹,个中具体的魔法原理——到第三部往后才慢慢揭晓,直到第七部还在打补丁——只是外围的琐碎枝节而已。


更重要的是,爱与信念,不仅来自于父母,更来自父母的父母,也就是文化传统。一般以为青少年渴望陌生的冒险,但其实动荡青春期,我们最深刻而隐秘的愿望,恰恰是寻找并融入一种稳定的秩序。1968年,“革命的”学生走上巴黎街头,反过来质问教室里的老师同学何以安之若素,对此,精神分析大师雅克·拉康只是淡淡地回答:“你们不过是在寻找一个新的主人。”

罗琳提供的不是新的主人,而是给旧主人一副新面孔,其本质还是基督教的世界观(继承自托尔金的《指环王》)和大英帝国的政治传统。虽然我无法在此给出详尽的考证,就从情节本身来说吧:霍格沃兹的学生永远不必像当代大学生那样,担心所学专业忽然过时,因为魔法不仅永远有效,甚至越古越厉害。他们也不必忧心毕业就失业的危险,如果你啥魔法也学不会,那么一开始就没道理收到猫头鹰送来的入学通知。一切早就安排得明明白白,并将永远如此。

保守传统的另一特点是极重血缘(尽管表面上反对唯血统论):拯救哈利的是其母亲施加在血液里的保护咒,而此后也非要寄养在只有血缘而没有感情的姨妈家,本质原因在于血缘本身即最有保护性的“魔法”。

到第七部,我们甚至发现,原来哈利·波特这个平平无奇的名字背后,竟然连通了传说人物伊格诺图斯·佩弗利尔的血脉,他非但不是平民英雄,讲起来恐怕比伏地魔的斯莱特林系还要高贵一点。若你看清那个隐形秩序,便不会觉得这一笔补得多余,反而再自然不过。当然,也就不会自作多情地惋惜张秋没嫁给波特。

我不是说这样一个充满确定性的世界不美好,也许恰恰是太美好,但我必须认清这个体系的信仰、传统、秩序都不属于我,就像魔法先天不属于麻瓜,这终究是别人的世界、别人的冒险。


新时期的黑魔法

《哈利·波特》系列写于1997-2007,那是黄金般的岁月:冷战渐成回忆,全球化如火如荼,经济永远在增长,天下一家指日可待……罗琳下笔,自然也沾染了时代的乐观,伏地魔只是古早纳粹的卡通画,毕竟在那个十年里,任何极端都显得遥远而不可思议。

两个月前,罗琳却因为在社交网络上反对人们随意跨性(“Sex is real”)而广受平权人士(包括《哈利·波特》多位主演)的猛烈抨击,这边厢纪念中文《哈利波特》二十周年,那边厢却已忽然闹到强迫割席、下架的地步。

罗琳在社交网络上的发言

二十年前,《西方正典》的作者哈罗德·布鲁姆给《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写了一则评论,题为《三千五百万买书人会错吗?会!》——他承认批评这种大红书纯属自找麻烦,但仍断言《哈利·波特》系列的文笔和想象力,并不足以令其像《柳林风声》或《爱丽丝漫游奇境》系列等更高级的经典之作,承受住时间的考验。

布鲁姆并没有预设二十年的时间,更不以政治正确为考验,但在文章的结尾,却预测到了罗琳今日的窘境:“当公众的判断力完全为意识形态的啦啦队员所左右,而后者又已经把人文教育摧残成这副德行,如此时代,出什么事都不奇怪。”

实际上罗琳不仅是受害者,她本人就是啦啦队的一员。2016年,新戏《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请了一位黑人扮演赫敏,罗琳力排众议,称原著没有明说,赫敏完全可以是黑人。用一句话轻易地改变肤色,这是罗琳自己在现实中施展政治正确的魔法,而像所有使用黑魔法的巫师一样迟早遭到反噬。

《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舞台剧剧照

如果未来哪天赫敏或别的某个角色变成跨性人,请不要跳脚——在魔法世界里跨个性,不是本来就比现实里容易得多么?等罗琳跟上正确的潮流,大可以顺水推舟。同样,要是哪天《哈利·波特》系列因为动保人士指责此书歧视蛇类而被封杀,也不必大惊小怪。

如果说在《哈利·波特》世界内部,还可以一边保守一边革命,那么现实中绝没有这样两头占便宜的好事。一顶无形的分院帽悬在每个人头顶,我们必须深思熟虑,谨慎选择。

如果你生于1985到1998年之间,请记得你的霍格沃兹入学通知书之所以没寄到,是因为伏地魔抹去了政府文件中这期间出生的麻瓜巫师记录。(J.K. Rowling)
现在,入学通知书找回来了。恭喜你被霍格沃茨录取,带上「理想学校」这本新生课程指南入学吧!

三联生活周刊

扫描二维码,一键入学「课程指南」库存仅剩200本,预购从速是否能加印,就看你们的热情了!

关注B站「三联编辑部」,收看视频解读



    大家都在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20年后重返霍格沃茨:想学校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