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秋天到,8月你读书了么?/《三联生活周刊》好书榜

好书榜评审委员会 三联生活周刊 2020-09-29

题图/《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剧照

8月轮值主持孙甘露推荐书目






阿瑟·米勒经典作品(五册)

《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

《都是我的儿子》《桥头眺望》《堕落之后》

【美】阿瑟 · 米勒,上海译文出版社

英若诚、梅绍武、屠珍、陈良廷、郭继德译

“随你的心愿去做吧,但是不要让任何人当你的审判员。”令人瞬间重返八十年代的剧场和阅读!

米勒一生获奖无数,包括1949年普利策奖、两次纽约戏剧评论奖、奥利弗最佳戏剧奖等。《推销员之死》刻画小人物的悲哀和“美国梦”的破灭,在百老汇连演742场,为米勒赢得国际声誉;《萨勒姆的女巫》描绘人心惶惶、相互诬告的恐怖环境,完美呈现了一则善恶缠斗的现代寓言;《都是我的儿子》书写现代社会中的人性暗礁,揭开宁静生活假面下的平庸之恶;《堕落之后》是阿瑟•米勒于1964年创作的一部两幕剧。剧本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是米勒对与第二任妻子玛丽莲•梦露之间一场失败婚姻的总结和追溯。

米勒主张戏剧应当使人类更加富有人性,也就是说,戏剧使人类不那么感到孤独。







孙若茜、贝小戎推荐书目





《晚熟的人》

莫言,人民文学出版社


《晚熟的人》是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出的第一本书。距离上一本,已经有10年之久。它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里面的12个故事,基本都是由来讲述的:的名字叫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回到老家高密东北乡,发现并讲述的人和事。

莫言书写着,“莫言”又在被书写,被打量着。这样的讲述方式营造出了极为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而常识告诉我们,“莫言”并不等于莫言本人,“他”的经历也并非纪实。我们在书里看到的那个“莫言”,站在当下,有他的迟疑,有他的谨慎和自嘲,也有他的有限和感叹。那么,“他”是不是莫言想要我们认识,或在诺奖之后重新认识的莫言?这有趣,但也许并不重要。更有趣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透过“莫言”对故乡人事的书写触及并透视这个时代。

在这本书出版后,莫言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为什么用这样的视角写作?那些从未被书写过的人物和形象,他们从哪儿来,又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过去他书里那种西方油画式的表现手法如今变成了国画线条式的表现方式?诺奖带来的改变是否,或又怎样持续地发生着?











《证言》

【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说,在正式落笔之前,《证言》的部分创作是在其前作《使女的故事》的读者们的脑海中进行的。他们一直在追问:那部小说结束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在三十五年里思考这个问题会有什么样的答案是个漫长的过程,社会本身在改变,有些可能性变成了现实,随之而来的是答案的不断变化。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公民现在承受的压力比三十年前更沉重。

关于《使女的故事》,有一个问题反复出现:基列是如何灭亡的?阿特伍德说自己写《证言》就是为了回应这个问题。极权主义可能从内部瓦解,因为掌权者是靠种种承诺夺取政权的,但最终无法兑现;也可能是因为受到外来的攻击;或两者兼有。没什么公式能保证成功,因为历史上几乎没有必然之事。







 




《我这样的机器》

【英】伊恩·麦克尤恩,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年麦克尤恩来中国时,在很多场合谈到过他的这部新小说。他说他这辈子都对人工智能议题很感兴趣,上世纪70年代,他就写过一个关于图灵的影视剧本,还曾经采访过著名的机器人专家。同时,他一直对身心问题非常感兴趣。这两个兴趣点都关于机器能否有意识于是,他终于写了这本书。

故事发生在1982年,平行世界的英国伦敦,彼时人工智能研究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前的发展水平。故事中,32岁的伦敦人查理爱上了邻居米兰达,与此同时,他用继承的遗产买了一款新型人形机器人“亚当”。在米兰达的帮助下,查理重塑了“亚当”的性格,他们因此开始了一段三角关系。

麦克尤恩显然相信机器人一定会产生意识。它们能学会烤鸡、写诗,会萌生爱情、并会设法让开关失效。他在小说中探讨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区别,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一台机器人,它能感受到痛苦、懊悔、快乐,能够做爱,我们要如何面对它?究竟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外在的行为还是内在的生命?不管是不是人类,只要有个体意识,是否就拥有权力,应该得到尊重?











《极端经济:韧性、复苏与未来》

【英】理查德·戴维斯,中信出版社


理查德·戴维斯是英国央行经济学家、伦敦经济学院研究员,研究了世界上最极端的经济体,了解人类如何应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并探寻极端环境下的经济发展轨迹对未来的启发。

他去了扎塔里难民营、路易斯安那的监狱、发生了海啸的亚齐、工业革命发源地格拉斯哥、不平等地区金沙萨、老龄化地区日本秋田、科技之城塔林等9个极端经济体。行程16万公里,采访了500多名当地官员、居民、罪犯,以了解和还原当地的经济、市场和生活的真实面貌,阐述了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人们如何生存、重建社区、恢复经济和市场;在极端优质的条件下经济为何会走向失败;在代表未来趋势的极端经济体,人们如何应对老龄化、高科技和不平等。

这些极端情况经常被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忽视,但让我们看到了经济韧性背后的力量,以及这些力量如何帮助市场发挥作用,这有助于我们反思经济政策并指引未来的发展道路。






 





《战疫:传染病能否根除?》

【美】南希·丽思·特潘,三联书店


本书讲述了一段全球公共卫生行动的历史,介绍了人类自现代社会以来的数次根除传染病行动。公共卫生是一项集医学、政治、伦理学和文化心理为一体的综合行动,在健康权愈发被视为一种公民基本权利的今天,本书讨论的是否应该彻底消灭大型传染病的问题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根除传染病行动就像一张国情晴雨表,时时反映着开展行动的目标国家政治局势,经济实力、政府执政能力和民生水平的情况。书中所记录的根除行动遍及亚、非、欧、美四大洲,其中伴随着大国外交的政治较量、民主与独裁的博弈,殖民与反殖民的斗争,也可说是另一个角度的世界当代史。

盖茨说,这本书的文字比较学术化,对非专业人士来说是一个挑战。但值得努力去阅读,因为读了之后就会知道世界从根除疾病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并用于指导以后的治病救人活动。












《地狱与良伴:西班牙内战及其造就的世界》

【美】理查德·罗兹,三联书店

关于西班牙内战的书已经很多了,普利策奖得主罗兹认为,其中仍有尚未被完整讲述的人性的故事。他描述了人们对战争的亲身感受:炸弹像雨点般不分青红皂白地从天上落下;而进步也在恐怖中产生,志愿为西班牙保卫者服务的医生和护士,推动了战地手术和火线输血技术的飞跃。西班牙内战就是以这种方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整个20世纪的实验台。这场战争也促成了军事和医学技术的突破。新飞机、新武器、新战术和新战略都在激烈的西班牙内战中浮现。罗兹的文字能唤起战争地狱般的恐怖以及在战争中显现的同志情谊。

西班牙内战(1936-1939)还吸引了数量惊人的天才艺术家和作家,激发了他们的灵感,如毕加索、胡安·米罗、海明威、乔治·奥威尔和约翰·多斯·帕索斯等。这也是西班牙内战造就的世界的一部分。












《古罗马的笑》

【英】玛丽·比尔德


古罗马的笑话是研究古罗马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一个新颖视角。“在古代世界,跟现在一样,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表明差异的一种方式就是,宣称他们笑的方式不同,笑的对象也不同。”比尔德甚至提出,是古罗马人“发明”了笑话,因为古罗马人最早把笑话当成一种商品,一种可以加以收藏、出售、交换、收藏、流传的东西。她发现,拉丁语中只有一个表示笑的动词,但是有许多表示笑话的名词,古希腊语中则与此相反。

作者结合了文学、历史学、心理学、语言学、考古学,以幽默诙谐但又不失严谨的笔触重现了古罗马社会运作方式和权力体系。比尔德说,古罗马的笑话往往包含不安感,尤其是地位和权力差异造成的不安。“古罗马的各种权力关系都通过笑话加以展示、协商、操纵和争夺。”许多残暴的皇帝喜欢搞恶作剧,有些好心的皇帝则能够容忍玩笑,甚至愿意自嘲。







END



日常主持:贝小戎、孙若茜






《三联生活周刊》好书榜顾问
(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董强(翻译家) 

甘阳(清华大学教授)

李敬泽(作家) 

苗炜(作家)

孙甘露(作家) 

舒可文(策展人)

唐克扬(哈佛大学博士)

汪民安(清华大学教授)

尹吉男(艺术史学家) 

张悦然(作家)





▼往期精彩回顾▼

3月,哪些书最值得读/《三联生活周刊》好书榜

读完这些书,4月就圆满了/《三联生活周刊》好书榜

5月读完这些书,开心过“六一”/《三联生活周刊》好书榜

6月都结束了,还没开始读书?/《三联生活周刊》好书榜

7月份的尾巴,要读书呀/《三联生活周刊》好书榜


⬆️  扫描二维码,关注「贝书单」




    大家都在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新刊出炉!点击下图,一键下单「消失的爱人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